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老年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沟通时人类行为的基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衣食住行,学习,工作,交友无不伴随着沟通。

下面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分三个主题加以介绍,即“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是如何开展的?”“这样进行有效的沟通”一,人为什么要沟通沟通的目的或意义何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顾名思义好似“架桥”,即可跨越存在于双方间的距离之沟,彼此相通。

距离源于人的个体差异,有着独立自我的双方,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悦,进而相助相长,该看的讲,用过传递信息,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我们可以从中了解他人,展现自我,分享快乐或分担痛苦。

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和谐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彼此的身心健康及自我发展。

生活中的沟通,及内容、形式灵活多样从无拘无束的谈天说地,儿女家常,到限定主题的信息传递,乃至签订协议。

随着双方关系的进展,内容也会相应变化,由浅入深可分为三个层次1,表浅客套寒暄:2中层的知识传播,信息交流:3深层的推心置腹,主要涉及情感及想法的交流。

沟通无处不在,但并非简单容易“一沟就通”,其效果可分为三个层次;1.“沟而不通”即沟通无效,或表达不清,或感知困难,或理解有误而不能达成相应的目地,甚至适得其反,招致误解。

2.“沟而能通”即沟通有效,达成预期目的,这是沟通的最低标准。

3.“不沟而通”乃人际交往的最高境界,双方已达成一种心灵默契,恰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需言语就已心领神会二:如何展开沟通如何展开沟通即进行沟通需具备的基本要素和环节有:沟通要素包括意愿、能力、环境。

意愿是沟通的始动因素,有了沟通的想法和愿望,一方面乏了解或表达自已的意愿,双方就无法进入沟通环节,难以相互了解,才会出现“虽近在咫尺,却形同陌路”。

能力是个体进行沟通的基本条件,主要涉及对语言、文字及行为的运用及理解,如听说读写能力,表情、手势的使用等。

能力限定了该个体进行沟通的途径或手段,直接影响着沟通效果。

此外,适合或易于沟通的环境也必不可少,如恰当及充足的时间、安静轻松的场所、必要的通信手段等。

沟通过程包括信息发送、接收、反馈三个基本环节。

沟通是双向互动、循环展开的,双方交则调动天下五感(视、听、嗅、味、触觉)接收信息,经心脑分析后,再通过言行发送(反馈)给对方。

其中,信息的传递,55%利用肢体语言(目光、表情、姿态、服饰等),38%通过语调(音调、语速、语气等),公7%借助语言。

由此可见,非语言信号的表现力胜过语言表达,即“怎么说”比“说什么”更为重要。

语言是双面刃,可伤人也可胁人,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但语言只起方向性作用,非语言信号才更能准确表达出信息的真正内涵,它不仅可支持、修饰或否定语言作用,而且可替代语言,甚至能反映出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及情感。

正如:“眼睛是心灵之窗”,目光可替代千言万语,流露出多种情感,而远离大脑控制的肢体则更能如实的反映出人的真情实意,如,面对面、身体前倾意味着关注或接受:背对背、身体后仰则透露出拒绝或疏远:肩并肩、手拉手代表合作或团结,足尖总是指向自己关注或倾心的方向。

对老年人来说,随着社会角色的转换,闲暇时间的增多,轻易出现怕孤独、寂寞和空虚。

因此,一方面对沟通的需要会相对增加,同时,工作及家庭角色的转变,也会降低自我价值感,导致主动沟通的意愿也有所减弱。

另一方面,应衰老及疾病等因素又会导致表现力、感知力、理解力、等沟通能力有所降低,影响沟通效果,进而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所以,达成与老年人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怎样进行有效的沟通有效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通过传递和接受信息使双方相互理解。

1,有效沟通需要遵循的原则真情投入,真诚相待是基本。

只有敞开心扉、消除偏见,才能表达充分,接受全面。

其次,:悦耳的高音、明快的颜色会让人感到愉快,很自然的呈现出欢快的表情;低音、暗淡的颜色会令人产生压抑感,不自觉地呈现出悲伤的表情。

总之,要有意识地调整自己,以“自然的我”,把真诚、善意和希望通过恰当得体的方式传递给对方,赢得其好感及信任。

让老年人切身感受到自己存2,有效沟通的技巧⑴,营造沟通机会,启发交流兴致①主动与老人接触,可从打招呼、握手、日常问候开始。

注意因人而异的礼貌称谓,必要时向老年人询问希望别人怎么称呼。

初次见面要自我介绍,先开放自己,谈些自己的事,待取得老人信任后再展开其他的话题。

②营造与晚辈人接触的机会。

每个人都是一部鲜活的历史,经历中孕育着经验,经验中蕴藏着智慧。

每个老人都有着独特的人生经历及相对丰富的经验。

有时“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晚辈人与老年人接触时要注意“多请教,少指教”,这也是提供发挥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

③营造与同年龄交流的机会。

同年龄间更易于相互理解。

社区内应设置必要的交流空间,如露天休息亭、健身活动处、老年人俱乐部等,供老年人们聚在一起聊天。

2.知已知彼,适当调整自己和环境(1)自我准备:包括自已目前对老年人所持的态度、自身状态及沟通能力。

照顾者要换位思考,体谅对方的处境,理解对方的苦衷,看对方长处,至少不要嫌弃老年人。

老年人一点事可以说很久,显得唠叨啰嗦我们要有足够耐心去接受。

要顺应其心状态及社会处境,避免带来不快。

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往事虽历历在目,近景却模糊不清。

但也不愿被别人说自已记性差,所以,再次见到老年人时,应避免问“您还记得我吗?”而改为“我又来看您啦!”这样会让对方觉得自己被重视了,会高兴许多。

铭记与老年人沟通的原则;多听少说、多了解少判断、多启发少代劳。

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精神状态极富感染力和传播性。

所以,我们自已先要充满活力和希望感。

留意自我形象,着装颜色尽量明快,姿态端庄而放松,表情自然,面带微笑,声调洪良明快。

从气势上给对方力量和希望。

可恰当运用微笑、赞美、幽默等润滑剂。

但是当老年人倍受疾病折磨或极度痛苦时,应收敛笑容,给予关注的目光。

对老年人的赞美要真诚得体,尽量具体,如衣着服饰、特色专长等,此外,幽默绝非油腔滑调,而是闪炼着智慧的光芒,风趣而不失尊重在诙谐中化解紧张,消除抵触情绪,拉近距离。

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觉察自已的沟通能力。

(2)了解对方: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状态和生活习惯,特别是作息时间、兴趣及忌讳。

由于退休后生活圈子改变,生活目标转移,我们宜选择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话题,如:追忆往事,唠家常,谈保健等。

且把握好时机。

当我们心情愉快时,会不由自主地开放自已;而情绪低落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封闭自已。

(3)环境准备:保证充足的时间,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轻松活跃的氛围,通风良好,光线充足,双方都能清楚看到对方的脸,保持适当位置,距离以1米内为宜。

通常未经老年人允许,不要随便挪动或摆弄其居室的摆设及物品。

3.顺应老年人的沟通能力,努力达到沟通目的(1)需了解老年人常见的沟通障碍生理因素:视力、听力衰退、反应速度减慢,储蓄力下降而致说话气力不足,影响沟通效果。

记忆力差而反复唠叨,容易导致对方厌烦,若表现出这种情绪,会使老年人有所顾虑而不敢畅所欲言。

心理因素:缺乏自信或对别人缺乏信任感,不敢与人沟通。

自视过高、轻视别人,不屑与人沟通。

媒介因素:因方言或与年代相关的特色词汇而难以理解。

疾病因素:脑血管病、老年痴呆等会影响理解力及表达力,忧郁症会影响沟通意愿。

环境因素:不合时机、场所嘈杂狭窄、光线过强或过暗、周围气味难闻、空气污浊等。

(2)应知道与老年人的沟通大致分两种情形:解决问题和闲暇聊天。

会影响到身心健康时,如:老年人不吃饭、不睡觉、不吃药、、、、就要及时沟通以了解情况,查明原因,尽快改善,关键是找原因、找对策,解决老年人的实际问题。

原因可涉及个人身心状态和环境等,需通过沟通技巧全面询问,弄清真相。

如老年人不吃饭,可能会因为胃口不好(不能吃)?饭菜不合口味(不喜欢吃)?有心事(不想吃)?进餐时间与老人习惯不一致(吃不下)、、、、闲暇聊天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日常习惯及身心状态,选择适宜的时机进行,关键是找话题、找机会,让老年人感到舒适和愉快。

(3)扮演好沟通环节中的多重角色,随机应变,善始善终。

1)扮演好发送者,启发式提问,简明清晰,言行一致的表达:①先开好头,礼貌打招呼。

初次见面需简单自我介绍。

明确要说什么。

若想了解对方感觉及需要,应选择开放式提问,抓住关键词。

如“你感觉怎样?”“你感觉那不舒服”“你觉得怎样做会好一些”,如此就可以给对方自由发言的机会,拓宽交谈范围。

②要清晰地说,语速相对慢些,语调适中。

若对方听力下降,稍大声些,或靠近耳边说。

③要言行一直,自己的身体是不会撒谎的,它总是在不由自主的配合着情感及思绪表达,不经意的举手投足都会流露出真情实感。

心不在焉,一心两用或全神贯注一看便知。

平时不防稍加留意一下自己说话时的肢体表现,就会发现奥妙所在。

在老年人面前,你会被看透!人越是处于弱势时,就会越敏感。

交谈时应近距离,弯下腰或坐下来,面对面,目光相对交谈,视线不要游走不定,左顾右盼。

这样老年人才会觉得平等、被重视。

此外,针对有心理障碍或自闭倾向的老年人,要了解其“心结”,花更多时间,用加倍的耐心、爱心去体贴、融化老年人的心,直到开口说话。

对有语言障碍的老年人,必要时想方设法共同商定替代手段,如利用手势、文字或图画、符号等替代常用言语。

2)扮演好接收者,细心观察,耐心倾听:接收信息时,视觉和听觉担当主要角色。

通过全神贯注地察言观色,用心聆听,读懂对方肢体语言。

观察内容主要包括活力强弱、感情起伏、言行不一致表现在三方面:若仰头挺胸,动作轻快,声音洪亮,则显示精力充沛,更易于沟通。

②感情起伏:肢体语言可淋漓尽致地展示人类感情,基本表情有六种:高兴、悲伤、恐惧、惊讶、愤怒和厌恶。

人的各种情绪都会形成以后一股力量,需要得到适度发散和宣泄,自然会通过身体表现出来。

人的身体会随着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自动调整面部线条及动作方向,与其情绪的能量形态相呼应。

高兴时,情绪积极向上,能量呈向四周发散型,新陈代谢处于最佳状态,表现为面色红润,易于萌生博爱的情怀,富有活力,激发创造力。

所以,金字塔的设计者必定不是奴隶,而是由一群快乐的人所为,否则,如此结构精致的作品难以完成。

悲伤时,情绪消沉低下,能量呈低缓迷乱型,新陈代谢低,表现为面色青白,眉眼及嘴角下拉,身体沉重,低头,四肢无力下垂,或者身体卷缩,此时,身心功能处于低水平,说话有气无力,冷漠无欲。

生气时,情绪高昂激愤,能量呈向心集中型,新陈代谢快速增加,表现为面色张红,面部常会心生怨恨,大声喊叫、拳打脚踢以宣泄能量。

此外,应学会分辨沟通中的交通信号,人们一般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角度、肢体动作来替代言语,表明其反对(红灯)、或可行(绿灯)的态度。

我们需时刻留意老年人身心变化,随机应变。

若出现谈的不如意或情绪有变时,先用手轻拍对方的手或肩,以安扰其情绪,然后尽快扯开话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