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博物馆功能定位

博物馆功能定位

博物馆功能定位一、教育类1、湿地的简介和湿地作用:湿地(wetland)这一概念在狭义上一般被认为是陆地与水域之间的过渡地带;广义上则被定义为“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国际湿地公约》对湿地的定义是广义定义。

国际湿地公约采用广义的湿地定义,这一定义包含狭义湿地的区域,有利于将狭义湿地及附近的水体、陆地形成一个整体,便于保护和管理。

湿地的研究活动则往往采用狭义定义。

湿地的主要特征(1)至少周期性地以水生植物为植物优势种(2)底层土主要是湿土(3)在每年的生长季节,底层有时被水淹没。

”定义还指湖泊与湿地以低水位时水深2米处为界湿地的水文条件是湿地属性的决定性因素。

水的来源(如降水,地下水,潮汐,河流,湖泊等),水深,水流方式,以及淹水的持续期和频率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

水对湿地土壤的发育有深刻的影响。

湿地土壤通常被称为湿土或水成土(Hydric Soil)。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通常分为自然和人工两大类。

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泥炭地、湖泊、河流、海滩和盐沼等,人工湿地主要有水稻田、水库、池塘等。

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因此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

中国湿地面积占世界湿地的10%,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在中国境内,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沿海到内陆、从平原到高原山区都有湿地分布,一个地区内常常有多种湿地类型,一种湿地类型又常常分布于多个地区。

湿地的作用: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在土壤浸泡在水中的特定环境下,生长着很多湿地的特征植物。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

湿地强大的的生态净化作用,因而又有“地球之肾”的美名。

“世界湿地日”:为了提高人们保护湿地的意识,1996年3月《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将每年的2月2日定为“世界湿地日”。

目前中国已经列入《湿地公约》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湿地共39处。

希望大家关心和保护湿地。

2、湿地的生物湿地最富有生物的多样性,仅中国有记载的湿地植物就有2760余种,其中湿地高等植物156科、437属、1380多种。

湿地植物从生长环境看,可分为水生、沼生、湿生三类;从植物生活类型看,有挺水型、浮叶型、沉水型和飘浮型等;从植物种类看,有的是细弱小草,有的是粗大草本,有的是矮小灌木,有的是高大乔木。

湿地动物的种类也异常丰富,中国已记录到的湿地动物有1500种左右(不含昆虫、无脊椎动物、真菌和微生物),其中水大约250种,鱼类约1040种。

鱼类中淡水鱼有500种左右,占世界上淡水鱼类总数的80%以上。

因此,无论从经济学还是生态学的观点看,湿地都是最具有价值和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

1、湿地植物: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横跨温带、亚热带和部分热带地区,自然条件复杂,湿地分布广,是世界湿地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丰富的国家之一。

根据全国湿地资源调查,我国湿地高等植物约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63.7%,25.6%,7.7%(表1)。

全国湿地调查将全国的湿地植被划分为7组、16个植被型、180个群系(严承高等,2005)。

湿地高等植物中,濒危种约有100 种。

如亚热带的水松,江南湿地的李氏禾,青藏高原湿地的芒尖苔草、西藏粉报草、斑唇马先蒿,三江平原的绶草、大花马先蒿,南部沿海红树林湿地的水椰、木榄、红榄李等都是濒危、渐危或稀有种。

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湿地野生植物有6 种:中华水韭、宽叶水韭、莼草、水松、水杉、长喙毛茛泽泻。

由于各植物带受区域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湿地植物区系比较复杂。

中国湿地植物归属于温带分布、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中国特有、北极高山分布(表2)。

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统计表1 中国湿地高等植物统计表2 中国湿地高等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注:国家林业局,2002)我国湿地植物中以温带成分为主,其属数和种数及所占比例均居首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地区。

其次是世界分布,包括藓类中泥炭藓、水藓等,水生沉水植物金鱼藻、眼子菜、睡莲等,挺水植物芦苇、香蒲等,沼生植物如苔草等。

泛热带分布如红树属、海漆属、海桑属等,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沿海。

湿地中有分布广泛的广布种。

广布种指普遍分布于世界,或几乎遍布世界的种。

广布种主要属于淡水水生植物、盐生植物和伴生植物。

前两大类多属于湿生植物,如挺水植物芦苇、宽叶香蒲、狭叶香蒲,浮生植物如浮萍(有15 种),沉水植物如蓖齿眼子菜、菹草、金鱼藻、轮叶狐尾藻、大茨藻、角茨藻、轮叶黑藻,沼生植物如莎草、藨草、灯心草等,均为世界广布种。

我国的第三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松和世界珍稀古老树种、白垩纪孑遗木本植物水杉这两个特有物种,水松只生长在东起福建、香港,向西至广西(临桂),北到江西庐山,南至广东茂名,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杉分布在湖北省利川县,武昌市东湖。

北极高山分布,如杜鹃属、越橘属,常见我国东北山地落叶松泥炭沼泽中。

2、湿地动物:由于我国湿地类型多样、分布面积广,因而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野生动物。

共有湿地兽类7目12科31种;湿地鸟类12目32科271种;爬行类3目13科122种;两栖类3目11科300种。

此外,鱼类、甲壳类、虾类、贝类等脊椎和无脊椎动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湿地鸟类:我国湿地鸟类资源丰富,据湿地调查统计,我国共有湿地水鸟12目32科271种,主要由鹤类、鹭类、雁鸭类、鸻鹬类、鸥类、鹳类等组成,此外尚有少量猛禽和鸣禽,其中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

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湿地鸟类共10目18科56种。

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12种,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共44种。

在亚洲57种濒危鸟类中,中国湿地内就有31种,占54%;全世界雁鸭类有166种,中国湿地有50种,占30%;全世界鹤类有15种,中国记录到9种,占60%;此外,还有许多属于跨国迁徙的鸟类。

湿地鸟类是湿地野生动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类群。

根据居留型可分为夏候鸟、冬候鸟、留鸟和旅鸟4类。

我国北方的寒温带和温带以夏候鸟和旅鸟占优势,南方的亚热带和热带,以冬候鸟和留鸟为主。

很多迁徙鸟在北方繁殖,到南方越冬。

湿地鱼类:我国大部分河流湿地、湖泊湿地和海岸湿地,水温适中,光照条件好,水生生物资源丰富,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饵料,因此鱼类种类多,经济价值高。

我国鱼类约有3000种,其中湿地中鱼类有1000余种,占全国鱼类种类1/3。

湿地鱼类由内陆湿地鱼类、近海海洋鱼类、河口半咸水鱼和过河口洄游性鱼类构成。

内陆湿地鱼类种类多,有13目38科约770种(包括亚种,下同) 。

其中北方区以鲑科、茴鱼科、狗鱼科、江鳕科等耐寒性较强的鱼类为主,此外还有一些鲤科、鳅科和刺鱼科的种类;西北高原区,生活着适应高原急流、耐旱耐盐的鳅科及青海湖的裸鱼;江汉平原区的鲤鱼类特别丰富,是我国淡水渔业中心;华南区和西南区均以鲤科、鳅科和鲇科种类为主。

沼泽湿地是多种鱼类产卵和繁殖场所,如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是冷水性鱼(如鳇鱼、大马哈鱼、鲟鱼)的繁殖地。

近海海洋鱼类划分3个区。

黄、渤海区生活有鱼类250多种,著名种类有小黄花鱼、鳕鱼、太平洋鲱等;东海区是我国主要浅海鱼场区,生活有700多种鱼类,主要大种类有带鱼、大黄花鱼、小黄花鱼、鲳、鳓、真鲷、海鳗等;南海区生活有鱼类800种,经济鱼类主要有鲷、蓝圆鲹、沙丁鱼、金钱鱼、金枪鱼、鲣鱼、旗鱼、鲨鱼等。

河口半咸水鱼类共有60种,过河口洄游性鱼类20-30种。

两栖类: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从水到陆的过渡类型,它们除成体结构尚不完全适应陆地生活,需要经常返回水中保持体表湿润外,繁殖时期必须将卵产在水中,孵出的幼动物还必须在水内生活;有的种类甚至终生在水内生活,所以两栖动物全部归入湿地动物。

据统计,我国两栖动物共有3目11科45属300种。

从动物区划来看,东洋界成分占优势,古北界成分次之,广布种较少。

国家重点保护种类有2目3科7种。

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其中西南地区种类最多。

两栖类中无足目仅有版纳鱼螈1种,生活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湿地;有尾目大多是水栖湿地种,如大鲵、贵州疣螈、东方蝾螈等;无尾目数量较多、分布甚广。

爬行类:爬行动物是完全适应陆地生活的真正陆生动物,但其中有一部分种类生活在半水半陆的湿地区,是典型湿地种。

但其中一部分次生地回到水中生活(海水或淡水),一部分则经常在水域中或其附近生活。

在我国已知412种爬行动物中,有3目13科49属122种应属于湿地野生动物。

从动物区划来看,东洋界成分仍占明显优势,其中龟鳖目除陆龟科外、蛇亚目游蛇科的部分种类都分布于我国南部,属东洋界成分。

古北界成分集中于蜥蜴目鬣蜥科的一些种类。

广布种不多,常见的有乌龟、鳖、赤链蛇、蝮蛇等。

国家重点保护种类有3目6科12种。

兽类:我国湿地兽类有31种,隶属于7目12科,约占我国兽类总种数的6.2%。

国家重点保护种类有5目9科23种。

与湿地两栖类和爬行类不同,湿地兽类的广布种成分较多。

生活在水中或经常活动在河湖湿地岸边;如白暨豚、江豚、水獭、水貂等;适合潮湿多水生活条件,如麋鹿、大麝鼩、田鼠等;经常出没湿地兽类,如川西北沼泽的獾、藏原羚,三江平原湿地的狼、黑熊、狍等。

无脊椎动物甲壳类:无脊椎动物甲壳类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全世界共有7500多种,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动物类群,大部分种类为海产,淡水种类不多。

甲壳类不仅种类繁多,而且生态类型多样。

按生态习性大体可分为浮游甲壳类和底栖甲壳类两大类,前者一般个体小,营浮游生活,后者常营底栖生活。

分布在中国海域的甲壳类动物中,目前已知的蟹类有600余种,虾类有300余种,磷虾42种。

甲壳类大部分为海产种,淡水的种类虽少,但分布很广。

3、滇池污染的成因及其治理新方案一、滇池概况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两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O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l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