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泰妙菌素的制备

泰妙菌素的制备

泰妙菌素的制备
一、目的要求
1. 通过泰妙菌素的合成,了解控制反应温以及纯化产品的方法。

2. 加深对截短侧耳素类药物一般理化性质的认识。

3.掌握薄层色谱法、柱色谱法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原理
截短侧耳素(Pleuromutilin)是由侧耳菌(Pleurotus mutilus)产生的一类广谱的二萜烯类抗生素,能够有效抑制大部分革兰氏阳性菌以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是截短侧耳素类半合成衍生物的前体。

通过对甲苯磺酰基对截短侧耳素C14位进行活化得到截短侧耳素对甲苯磺酸酯,接入2-二乙氨基乙硫醇合成得到泰妙菌素。

泰妙菌素属于较新的一种抗生素,为动物专用抗生素,泰妙菌素的抗菌作用为抑制感受性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即它作用于细菌体内的核糖体。

它对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支原体有特效,是迄今为止对鸡的败血支原体最有效的抗生素,特别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种霉形体和某些螺旋体具有较强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
(一)泰妙菌素的合成
在装有小磁子的三颈瓶中,加入截短侧耳素对甲苯磺酸酯1g,乙腈7 mL,开动搅拌,待截短侧耳素对甲苯磺酸酯完全溶解后,加入2-二乙胺基乙硫醇0.3g。

于水浴上加热至75℃。

0.5h后加入0.52g碳酸钾(研钵中磨成细粉)。

继续反应1.5h。

(二)薄层色谱法监控反应
加入碳酸钾后蘸取反应液,与截短侧耳素对甲苯磺酸酯标准液、2-二乙胺基乙硫醇标准液和泰妙菌素标准液点板,观察反应液位置。

2h后薄层色谱监控反应,确认有泰妙菌素生成方可进行下步反应。

1. 展开剂:
乙酸乙酯:石油醚=5:1。

配制6mL装入125mL广口瓶中
2. 点样:
取一块薄层硅胶板,在距下边1cm处用铅笔画一直线作为起始线。

用毛细管分别蘸取截短侧耳素对甲苯磺酸酯标准液、2-二乙胺基乙硫醇标准液、泰妙菌素标准液和单颈瓶内反应液,等距点在起始线上。

样点直径不超过2mm(轻点1-3下即可)。

3. 展开:
待样点干燥后,小心放入已加入展开剂的广口瓶中进行展开。

点样一端浸入展开剂。

盖好瓶塞,观察展开剂前沿上升至离板的上端1cm处取出。

挥干板上液体,放入254nm紫外暗箱观察。

记录紫外下样点位置后,放入碘瓶碘熏,观察板上变化。

(三)泰妙菌素的纯化
通过薄层色谱法确认反应完毕后,停止搅拌,将反应液倾入分液漏斗中,依次加入水20 mL、三氯甲烷20 mL,充分振摇后静置分层,下层液体由下口收集至100mL烧杯中,上层液体由上口弃去。

将烧杯中液体倒回分液漏斗中,加入15%盐水50 mL,充分振摇后静置分层,下层液体由下口收集至原100mL烧杯中,上层液体由上口弃去。

向烧杯中加入无水硫酸钠15g,搅拌至溶液澄清透亮。

将液体小心转入旋蒸瓶中,无水硫酸钠留在烧杯中。

旋转蒸干瓶中液体。

(四)柱色谱法分离纯化泰妙菌素
1. 粗产物细粉的制备:
向旋蒸瓶中加入乙酸乙酯10mL,振摇使瓶中固体充分溶解,将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入100-200目硅胶1g,充分混匀,做好标记放入烘箱中烘干。

待硅胶粉末完全干燥后,取出蒸发皿,将硅胶粉研磨至细粉。

2. 装柱:
取一色谱柱,关紧活塞,向柱中倒入10mL展开剂(乙酸乙酯:石油醚=3:1)。

称约300-400目硅胶20g置于250mL烧杯中,加入适量展开剂用玻璃棒调成糊状,赶走气泡,在搅拌中徐徐倒入柱中。

轻轻敲打柱,使填装紧密。

打开活塞,使用双联球加压,当展开剂的液面恰好降至硅胶面上端1cm时,关闭活塞,取下双联球。

操作时注意不能使液面低于填料面。

3. 上样:
将研磨好的细粉缓慢倒入色谱柱,用玻璃棒抹平细粉层,用胶头滴管滴入少许展开剂洗去沾附在柱壁上的混合物。

4. 洗脱收集:
用1:3石油醚-乙酸乙酯的展开剂洗脱,流出的展开剂用50mL 锥形瓶接收,每瓶接20mL展开剂。

每接3瓶与泰妙菌素标准液点板观察,弃去杂质,收集含纯净泰妙菌素的展开剂。

5. 浓缩:
将含纯净泰妙菌素的展开剂转入旋蒸瓶中,55℃下旋转蒸干。

向旋蒸瓶中加入二氯甲烷10mL,振摇使充分溶解,倒入平皿中,做好标记,放入烘箱中干燥。

(五)结构确证
1. 红外吸收光谱法、标准物TLC 对照法。

2. 核磁共振光谱法。

注释:
1.碳酸钾有吸潮性,迅速称量、研磨加入三颈瓶
2. 薄层色谱法时注意观察泰妙菌素在板上位置,方便柱色谱时收集纯净泰妙菌素
3. 柱色谱时注意点板观察,收集纯净泰妙菌素,宁缺毋滥
4. 50mL锥形瓶随洗随用
注意事项:
1.各组按篮框上标志领取自己组的实验器材
2.分液漏斗、碘瓶每两组共用一个(在A1、B1、C1、D1组篮框中)
3.实验结束时,器材清洗完成后先放在篮框中,经检查确认合格方可离开,不用放入烘箱中。

共用器材由A1、B1、C1、D1组负责清洗,并放回自己篮框
思考题:
1.加碳酸钾的目的是什么?
2.分液时先后加入三氯甲烷30 mL、15%盐水50 mL目的是什么?
3. 柱中若留有空气或填装不均匀,对分离效果有何影响?如何避免
4. 在一定的操作条件下为什么可利用Rf值来分离鉴定化合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