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范文4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小山路的变迁
每个人都有值得萦怀的童年。
童年中给我留下深刻烙印的,要数家乡那条弯弯曲曲的小山路。
它绕山越岭,连绵起伏,两边长满了野草和山花;它一头连着深山,一头接着集镇,是山村与集市之间的重要纽带。
农夫进山打柴,村民上街赶集,学生入校念书,都要踏着碎石从这条小山路上经过。
小山路留下了人们的欢声笑语,也留下了一串串讲不完的故事。
小山路的历史,谁也没去考证。
听爷爷讲,他是孩子的时候,他的爷爷就牵着他经常走这条路,可见年代已十分久远。
小山路就像是一位传奇童话中的长寿老人,见证了家乡长年累月的贫瘠与荒凉,见证了父老前辈们为生计顽强拼搏的心酸故事,见证了山民们祖祖辈辈渴望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也见证了我天真烂漫的童年。
在这里,我曾经光着脊梁,同父辈们一起割草拾粪;在这里,我曾经赤着双脚,同父辈们一起放牛牧羊;在这里,我曾经戴着红领巾,背着小书包,带领村里20多个小朋友,稚气十足地放声高歌:“我们走在大
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共产党领导革命队伍,披荆斩棘奔向前方……”
歌声中,小山路送别了我的童年,我从小学升入初中和高中。
它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听着人们的种种诉说,成了泌阳县的典型缩影。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突然发现一段小路被截断了,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道路两边的土地合成了一大块。
一群赶集的村民围在断路处大吵大闹,有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拐杖指着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说:“我们人老几代都走这条路,现在毁掉了,以后叫我们怎样从这里过啊?”那人解释说:“老大爷,现在全国都在学大寨,我们这里要合队并地,走机械化道路。
你看,北边不远处留有一条路,今后你们就绕道从那条路上走吧!”
谁知第二天早晨,我在上学时发现,刚犁过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道弯弯曲曲十分清晰的脚印。
“管他呢,别人既然走了,我们也跟着走吧!”
于是,在刚翻过的土地上,又出现了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
严冬的大雪、夏季的泥泞、人为的破坏,都不能将它毁掉,它年复一年,仍默默地躺在那里,为山民们提供着交通便利,其性格更像我那祖祖辈辈坚守深山默默奉献的父老前辈们。
又是若干年过去了。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荡涤着乡民的传统观念,改变了山区的贫困面貌,小山路再也无法承载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如今,小山路变成了宽阔平坦的柏油大道,旁边是横空出世的新阳高速,同县域内的焦桐高速、沪陕高速连接成网。
近年来,全县投入各类公路建设资金60多亿元,先后修建高速公路117公里、省道247公里、县道173公里、乡道306公里、村村通道路1960公里,形成了3条高速、4条省道贯穿全境的泌阳县交通大格局。
在泌阳县的高速公路上,可以直达中国的任何一个大城市。
道路通,百业兴,交通的大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大繁荣。
泌阳县人民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特色富县、科教兴县”四大战略,突出“新型城镇化、产业集聚区、现代农业示范区、民生工程”四个重点,加强“平安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四项建设,努力推动泌阳县科学发展、务实发展、赶超发展,
着力打造活力泌阳、和谐泌阳、生态泌阳,各项经济指标逐年攀升。
富裕起来的村民驾驶着崭新的小汽车,自豪地走出山外驶向远方,让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昔日的小山路早已失去了踪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然而,我们并不惋惜,因为值得庆幸的是,小山路同父老乡亲们一起,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
“泌阳不背,山沟不土。
”这句在民间流行了多年的梦想,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鞋的往事
我的孩子从网上给我买了一双鞋,打完折还1000多元。
我赶紧说,太贵了,不买。
孩子说我小抠,还说现在都啥年代了,老了该享受享受了。
我心一震,许多关于鞋的往事涌上心头——
我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是我家这一代第一个男丁,不用说爷爷奶奶、父亲母亲都很疼爱。
听母亲说,我还不会走路时,奶奶早给我做了虎头鞋。
婴幼儿穿鞋有不少讲究,比如穿上绣有虎、狗等生肖动物的鞋子,寓意婴幼儿不生病、健康成长。
刚穿上奶奶做的鞋子,
三年自然灾害时,奶奶因为给我寻饭受人白眼,得了气鼓病去世了。
妈妈做鞋慢,赤着双脚成了我的“常态”。
上世纪60年代时,农民用火柴说成洋火,煤油说成洋油,国家还穷,物资匮乏。
虽然一些日用品可以生产,但不能满足需求。
乡间雨天穿泥屐,雪天穿棉靴、草鞋。
鞋样以结实耐用为基本要求,像侉鞋前面缀个三角形的布绺,鞋头敦厚结实。
棉靴,鞋底鞋帮衬一层棉套,暖和得很。
许多大人干活时赤脚,出门办事才穿鞋。
手工千层底布鞋可以在男婚女嫁时添礼,可以馈赠朋友。
民间习俗,没过门或刚结婚的媳妇给公公、婆婆和未婚夫做鞋穿,可以检测新媳妇做活好不好。
勤劳的妇女做出很多鞋子,挂在墙上备用。
乡村很少甚至没有机制鞋,我们村有位族叔到汉口探亲,回村带了一双机制浅腰胶鞋,大家像看宝贝一样觉得稀奇,还放在水盆里试试会不会湿水,至今成为笑谈。
我到上学时候,母亲熬了好几个夜晚,纳鞋底、做鞋帮费好大劲儿,给我做了双千层底布鞋,穿上鞋我心里那个高兴甭提了,真有点走不好路。
我对新鞋十分爱惜,一点泥水都不让沾,雨天赤脚,直到天晴时才开始穿。
当时,一家人穿鞋全靠母亲做,还要先让大人用。
那个“削足适履”的故事是鞋小脚大,我的鞋
子则先做大些,以防脚长得快。
一双鞋从大穿到小,直到脚趾头把鞋子前面顶个窟窿穿不成时,再换新鞋。
不过,比起我们一起的玩伴,我的情况还好一些,不上学的小子们,十几岁光脚多得很。
上世纪70年代,我到初中学习后,条件稍有好转。
穿有母亲做的布鞋,还有在市面上买的塑料底布鞋或球鞋。
球鞋不是打球穿的,而是帆布鞋帮外面一半涂抹了胶水,晴雨天都可以穿。
最流行的是绿色球鞋,解放鞋就是这样的颜色,其大方朴素,从青年到老年都有穿的。
雨天已有胶鞋和胶靴,赤脚的少了。
其实,乡村几乎没有人穿皮鞋,我穿皮鞋是订婚以后的事了。
1984年,我和爱人经过了解决定订婚。
虽不是过去的交换庚帖,但简单的程序还是有的。
我给她买了衣服、鞋袜、手帕、香皂等,用红布包着,内放葱、艾、柏枝、炭块,寓意相爱百年,日子过得像火炭一样热乎。
她回赠我有鞋袜、皮带、钢笔等象征性物品。
鞋是订婚所必备的,称为扎根鞋。
当时市场刚开放,物资相对丰富一些,穿皮鞋成为时髦。
可笑的是,当时人们还不习惯穿袜子,像穿西装不戴领带一样,光脚穿皮鞋显得很滑稽。
我的父亲一生没有穿过皮鞋。
1990年3月,我的父亲离开了我们。
安葬父亲的时候,我想给他老人家买
双皮鞋。
妈妈说:“人老的时候,不兴穿皮鞋,也不兴穿胶底鞋,只有穿千层底布鞋,才能步入天堂。
”母亲从她的箱子底下翻出一双布鞋给父亲穿。
从那以后,我突然感悟到,人从茹毛饮血到戴冠着衣,是社会走向文明的过程。
身上和脚上穿的已深深打上文化烙印,穿鞋传承着家风,蕴含着风土人情,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景。
穿鞋和穿衣服一样,体现着民间的生活水平和生活习惯,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从春秋时代的“郑人买履”的记载看,从古至今人们都穿鞋。
但由于受物质基础的制约,数千年穿着变化却不大。
进入21世纪,人们穿戴才逐步有模有样。
现在的鞋子,无论男女老幼,商场内鞋子的种类琳琅满目,各个季节、各种面料的鞋子应有尽有。
婴幼儿花花鞋上各种饰品有模有样,非常好看。
小学生运动鞋、滑轮鞋等非常适合爱运动的小朋友穿。
中青年皮鞋款式多样,潇洒气派。
老年人鞋子软底软面,轻便舒适。
就我来说,春秋穿的鞋子有布鞋、皮鞋,夏有皮凉鞋、透空球鞋,冬有棉靴、皮靴、雪地靴,一个人的鞋子装满几个箱子。
全身心享受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令人由衷赞叹:“我们这一代生逢其时,真是幸福极了!”
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看孩子,展望祖国未来
作为一名老师,我从学生时代到从事教育行业20多年的一名老师,我用自己的心去见证皇姑区教育的变化。
记得我还是个孩子时,爸爸每天清晨会很早就叫醒我,外面的天空还是深暗色的星星还在天边眨着眼睛,我便极不情愿地起床,外面寒风刺骨,马路两侧路灯闪闪,我的父亲用自行车带我早早地到学校。
那是一所松陵子弟小学,是厂办学校。
时光冉冉,光阴似箭,一晃我成为半百之人,如今我进入我的单位,看着这些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深深感到时代变化太大了。
孩子们在我身边鱼贯而入,彬彬有礼,文明问候,穿着整齐的校服,孩子们个个皮肤白皙,身材窈窕,他们在家长开到校门口的轿车在走下来,身后背着双肩书包,或拉着手提箱书包,有的在爷爷奶奶的护送下,迈进校门,他们可真幸福。
现在的校门都有蓝衣保安值岗,校门口都有监控设备,校门外的马路早已被交通部门定制好安全护栏,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