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金融危机,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1.本次金融危机起源于美国,金融危机原因: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起的经济泡沫破裂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实际次贷债券只有6000亿美元,引发了这么大的金融危机,全是由于跟风即人们的心理预期造成的.羊群效应,它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理论上羊群效应会加剧市场波动,并成为领头羊行为能否成功的关键。
在下述案例中烧饼就是领头羊.在现实经济中,次贷房贷是领头羊2.从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这里原创一个案例: 两个人卖烧饼,每人一天卖20个(因为整个烧饼需求量只有40个),一元价一个,每天产值40元.后来两人商量,相互买卖100个(A向B购买100个,B向A 购买100个),用记账形式,价格不变,交易量每天就变成240元--虚拟经济产生了,如果相互买卖的烧饼价为5元,则交易量每天1040元,这时候,A和B将市场烧饼上涨到2元,有些人听说烧饼在卖5元钱1个,看到市场烧饼只有2元时,赶快购买.--泡沫经济产生,烧饼一下子做不出来,就购买远期饼.A和B一方面增加做烧饼(每天达100个或更多),另一方面卖远期烧饼,还做起了发行烧饼债券的交易,购买者一是用现金购买,还用抵押贷款购买.---融资,金融介入,有些人想购买,既没有现金,又没有抵押品,A和B就发放次级烧饼债券.并向保险机构购买了保险.---次级债券为次贷危机播下种子,某一天,发现购买来的烧饼吃也吃不掉,存放既要地方,又要发霉,就赶快抛售掉,哪怕价格低一些.--泡沫破裂,金融危机就这样爆发了. 烧饼店裁员了(只要每天40个烧饼就可以了)--失业;烧饼债券变废纸了--次贷危机,抵押贷款(抵押品不值钱)收不回,贷款银行流动性危机,保险公司面临破产等。
--金融危机3.在次贷危机到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机构的金融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发行和流通起了放大作用4.更深层次(1)超前消费长期积累酿成的恶果。
美国长期盛行超前消费,鼓励人民买房子、买汽车、买高档消费品,银行为追求高额利润,向居民发放这样那样的信用卡,鼓励超前消费。
“用明天的钱为今天享受”。
“让美梦提前到来,让美梦成真。
“能挣会花是时代的骄子”。
说得天花乱坠,这种超前消费,在若干年中也曾带来暂时的繁荣。
但这种预支未来购买力的行径,毕竟是“寅吃卯粮”,存在泡沫,一时的繁荣,带有虚幻的色彩。
一旦经济不景气,出现大批失业者,还不出欠款,消费者的支付能力急剧下降,美国次级债凸显于世人面前,银行呆帐成堆,一些投资银行面临破产境地。
(2)美国的银行为高薪所累。
美国银行业长期来养尊处优,似乎是“天之骄子”。
高层领导皆是高薪,年薪数百万美元比比皆是,中等白领阶层年薪也达数十万美元。
银行业长期来由于借贷额巨大,获利甚丰,掩盖了矛盾,尽管年复一年支付高薪,但尚能过得去。
一旦债务人难以偿付债款,出现成批呆帐,形成三角债。
银行始则周转不灵,继则巨额亏损。
于是大批裁员。
若认真反思,高薪是过多地享用经济成果,含有剥削因素。
或者说是一种“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的愚蠢之举。
(3)美国目前缺乏新兴的产业。
美国多年来常有新兴的产业引领世界潮流。
如高速公路、汽车工业、航空业、电子通信业。
如电脑的硬件软件、手机曾遥遥领先当许多国家尚处于萌芽状态,美国则已面广量大地形成产业。
但近十年来,美国这些领先的产业已处于徘徊状态,而世界上许多国家正在迅猛追赶,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业发展神速,美国的优势相对削弱,或者说正在逐渐失去优势。
5.金融危机使生产停滞,消费减少,经济发展缓慢,自然地有些企业缩减规模,有些企业倒闭,好多人下岗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是非常深刻和复杂的,不是仅限于产品创新、风险管理、信用评级、会计准则、金融监管等因素和层面。
危机发展的速度和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大超出世界范围原有的想像,说明其中一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引起了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人们对危机的认识不断加深,也不断指出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提出应对和防范措施。
归纳起来,目前人们认为危机反映出来的问题主要有:住房贷款过度扩张,风险控制不严;金融产品创新过度,大量结构型产品太复杂,难以准确估值,风险不透明;金融机构杠杆率过高,风险管理模式存在缺陷;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不协调,监管不到位,问责不严厉;中介机构不够尽职,财务审计和信用评级有偏差;金融机构激励过度、薪酬过高,容易刺激管理者冒险逐利;“按市值计价”(mark to market)会计原则在市场高涨或发生危机时,严重高估或低估资产价值,容易造成财务结果失真,特别是容易人为夸大问题机构的危急程度,打压市场信心;格林斯潘长期推行低利率扩张性货币政策,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对金融机构和金融领域之间问题传染及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认识不足,监控管理薄弱等等。
必须承认,上述问题都是存在的,但却又可能只是直观的、表面的问题。
这次危机从美国次级住房贷款危机开始,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股价、大宗商品价格和主要货币汇率等剧烈波动,在短时间内发生超乎想像的巨幅涨落,危机发展的速度和造成影响的程度大大超出世界范围原有的想像,说明其中一定有更深刻、更复杂的原因,必须更深刻更审慎地加以分析。
这次危机快速发展成为全球性严重的金融危机,其原因是非常复杂的,其中以下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1.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单方面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1944年美国发起和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承诺1盎司黄金固定兑换35美元)后,意味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受黄金约束的金本位货币体系转变成为纯粹信用货币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按理说美元的国际地位应该受到大冲击,国际金融体系应该发生很大震荡。
但美国幸运的是,当时还没有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与美国抗衡,也没有另外一种货币可以与美元抗衡,所以,尽管当时美元汇率也出现了不小的波动,主要货币之间由固定汇率转化为有控制的浮动汇率,但却并没有震撼美元的国际影响力。
特别是很快亚洲“四小龙”、“四小虎”等相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其大量吸引投资和对外贸易主要以美元计价,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美元的国际地位。
这就使美元在放弃与黄金挂钩之后,国际社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其中可能带来的深刻问题,仍然像之前一样相信美国、相信和接受美元,而并没有研究和建立放弃金本位制之后约束货币投放总量的新机制新秩序,客观上把货币控制权过多地让渡给美国政府和货币当局。
这为其后美元大量投放,造成全球流动性过剩和严重通货膨胀奠定了最重要的货币体制基础。
2.在纯粹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下,通货膨胀和货币资产(虚拟经济)泡沫,应该通过危机爆发从而使得大量不良资产的核销、利润的核减、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倒闭等加以消除,从而使严重偏离价值的价格得以回归,使过度逐利而严重削弱的社会理性得以恢复。
但是,随着全球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政府更愿意采取各种措施加快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而在出现通货膨胀乃至金融危机时,政府往往因为考虑选民情绪和政局稳定,在泡沫尚未完全消除之前,就会采取措施救市和刺激经济发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扩大财政和货币投放,以稳定人心和社会,维持政局和统治。
结果会使已经产生的泡沫无法完全消除,这种情况不断积累,越积越大,最终必然要在政府或国力无法控制时彻底爆发,形成巨大的冲击。
这又为通货膨胀乃至全球化金融危机的最终爆发奠定了重要的政治体制基础。
3.苏联解体后,国际政治两大阵营抗衡的格局发生巨变,美国成为世界单一超级霸主,大大提升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
相应的,失去两极或多极制衡的必要基础,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逐步减弱,特别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控制世界货币投放,平抑世界主要货币汇率方面无法发挥作用,原来已经建立和运行的“特别提款权”随之消亡,国际事务和国际组织则越来越受到美国的影响。
美国则越来越不受国际秩序的约束,在世界上行动自由,以“国际警察”自居。
这期间,里根政府竭力推行私有化和自由市场经济,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削弱联合国以及国际贸易和金融组织等的影响力,增强美国的影响力。
这使得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失去国际秩序必要的约束,为美元的大量投放进一步打开了方便之门。
4.冷战结束后,新的一轮全球化是建立在当时全球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差巨大,少数发达国家(如七国集团)经济金融在全球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的基础上的。
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大量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基础加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与环境消耗型产业,从而利用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环境保护成本,赚取大大超出在本国生产的高额利润,并利用所在国的出口额度,减缓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
与此同时,则不断加大相关产品的进口,并利用产业转移和廉价进口抑制本国的物价上涨,控制通货膨胀水平,并控制劳动力成本,削弱工会的影响力。
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受益巨大。
然而,这种格局却造成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美元越来越多地为外国所拥有。
但是,由于以美元计价的投资和贸易最终的清算主要通过美国金融机构,表面看美国对外投资或扩大进口使大量美元外流,但实际上全球的美元头寸仍基本保留在美国金融机构(包括美联储),只是在金融机构内部由本国企业存款转化为外国银行存款而已。
这客观上使得美国金融机构对外负债持续增长。
在美国对外债务规模巨大,其中国际社会大量以美元计价的收入,客观上只能被动存放美国或购买美国债务的情况下,一方面推动美国为追求本国利益很容易推行低利率政策,另一方面大量廉价资金又容易推动美国政府与社会扩大投资和货币投放。
不仅如此,对通过吸引投资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净流入的国家而言,要么实行中央银行强制收兑政策,从而相应增加国家外汇储备和本币投放;要么允许社会保留外汇,允许银行开展外币存贷款,而外币贷款又会增加相应货币的流通量。
可见,扩大货币投放是全球贸易和金融严重失衡必然产生的货币现象。
论述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当前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给与补贴增多,减少税收以刺激国内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与以前作比较,显得较为宽松。
都知道前一段我国经济过热,所以央行连续九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减少投资,缓解经济过热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