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刑法学论文院系:法学院专业:法律硕士(非法学)姓名:***学号:************2015年 03月 01 日浅析交通肇事罪的认定任晓贝摘要: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辆的增多,交通肇事案件也急剧增长。
而现有的关于解决交通肇事问题的法律法规不够全面、具体,法条内容笼统、概括,实践性不强,法律的规定不足以囊括现实中的所有情况。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现实情况往往要比法条所描述的情形复杂、细碎得多,法律并未对所有的情况进行详尽说明,所以有大量的案件是无法依照法律规定直接进行判断、给予定论的,因此,司法实践中可以任意发挥的空间很大,在量刑上也是标准不一,本文简要地从理论上分析了交通肇事罪的理论构成和探讨了一些交通肇事罪相关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认定;构成;逃匿;转化一、交通肇事罪概念和研究背景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交通肇事罪属于“传统”的犯罪,在刑法分则中规定在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中。
其突出特点就是之前故意的违反交通运输法规,之后过失的造成重大事故,进而侵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对法律所保护的交通运输安全造成了危害。
随着交通肇事事件的频发以及我国建设法治化国家道路的不断向前推进,交通肇事罪在我国立法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后续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为我国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处理交通事故提供了明确的适用依据,在惩治交通肇事犯罪和依法打击违章驾驶行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发生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保守估计全国每年平均共发生各类交通事故约50 多万起,交通肇事犯罪从空白立法到进入刑法的视野,该罪已由过去的普通过失犯罪成为多发性、常见性的犯罪类型。
特别是近年来发生的几起醉驾重大交通事故案,肇事者被人民法院判处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罪,引发了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也存在着较多争议。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但交通肇事案件也随之增多,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交通肇事罪也成为逐年上升的多发常见性犯罪。
其中,交通肇事逃逸案件不仅扰乱了交通运输安全秩序,而且还严重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是目前我国交通肇事案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为此,我国《刑法》第133条规定,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一)交通肇事罪的主体认定刑法上对该罪的主体没做要求,只要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均可构成此罪。
但根据此罪在司法实践中的特点,可以将此罪的主体分为如下三类。
(1)交通运输人员:这是交通肇事罪最为常见的主体。
包括直接从事交通运输的人员,如驾驶员,也包括售票员等非直接从事运输的人员。
(2)非交通运输人员:非交通运输人员也可以构成交通肇事罪,是因为非交通运输人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同样会造成重大交通事故。
在这里面可以举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如一个行人,在晚上横穿高速公路,高速行驶的车辆为避免事故发生采取紧急措施,而将其他车辆撞毁,导致人员伤亡。
在此事故中,机动车驾驶员没有任何过失,不应承担事故责任,因此不构成交通肇事罪;而该行人违反高速公路禁止行人通行的规定,是导致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应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因此构成交通肇事罪。
(3)交通事故肇事者所在单位的主管人员、机动车辆的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此类人员与上面两类人员有重合的地方。
第三种人当中既可能有交通运输人员,如客运车辆的所有人与肇事者一起运营车辆,做售票员的;也有可能是非交通运输人员,如大型运输企业的主管人员,非直接从事交通运输活动。
之所以将此类人员作为一类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因为司法解释的明确规定。
根据《解释》第七条的规定: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或者机动车辆承包人指使、强令他人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释第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二)交通肇事罪的客体犯罪客体体现了我国刑法要保护的社会关系是哪些。
犯罪客体根据我国刑法理论可以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直接客体三大类。
一般客体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是在交通肇事罪中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对于交通肇事罪我们着重讨论它的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交通肇事罪被规定在第二章公共安全类的犯罪中,也就意谓着交通肇事罪的同类客体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安全。
什么是公共安全呢?公共安全就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
它是任何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生存的基础,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
没有公共安全就没有国家的长治久安,对一个国家的国家政权稳定与否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肇事罪的客体学界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对于交通肇事罪侵犯客体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交通运输安全与秩序”说,''交通运输安全”说、“交通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说,笔者同意第一种观点交通运输安全和秩序说。
交通运输安全和交通运输秩序是两个互为补充的方面,反映出交通运输过程中两个不同层面。
交通运输秩序的破坏才最终导致对交通运输安全的侵害。
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
(三)交通肇事罪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具体来说,构成交通肇事罪,在客观方面必须同时具备如下四个条件:第一,行为人实施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第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第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事故发生之间必须有因果关系;第四,重大交通事故必须发生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内。
下面分别予以研究。
第一,交通肇事危害行为的认定。
交通肇事罪的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
这既是交通肇事的原因,也是构成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前提条件。
所谓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指违反了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的法律、法规。
这里的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主要是指与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有关的各种法规,包括公路、城市道路、水上交通运输中的各种交通规则、操作规程、劳动纪律等,同时也包括铁路、航空交通运输中的部分安全管理法规。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并不包括所有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而仅限于能够危及交通安全的违章行为。
司法实践中,只有那些能够直接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危及交通安全的违章行为,才属于交通肇事罪中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违章行为,例如酒后驾驶、无证驾驶、超载行驶、超速行驶、逆向行驶、违规超车、汽车下陡坡时熄火空挡滑行、驾驶关键部位失灵的机动车辆等。
因为有的行为虽然属于违章行为,但是并不会导致交通事故,因而这样的违章行为就不应该包括在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违章行为之内,如不按指定的位置安装号牌,号牌的字迹不清楚,车容不够整洁,机动车的噪音和排放的有害气体不符合国家的法定标准,驾驶车辆时未携带驾驶证、行车证;号牌、驾驶证损坏、遗失不及时申请补换,在市区行驶时使用高音喇叭,等等。
以上这些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本身不会危及到交通安全,当然不会引起重大的交通事故,所以不应该包括在刑法所规定的交通肇事罪客观方面的违章行为之内。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既可以表现为作为的形式,也可以表现为不作为的形式。
一般来说,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第二、交通肇事罪危害结果的认定。
交通肇事罪的危害结果,是指因违章行为而发生的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
如果行为人虽然有违章行为但是没有造成危害结果或者造成的危害结果并不严重,都不能被认定为交通肇事罪。
例如,某人没有驾驶执照,但是却开车在公路上行驶了一段时间,后来平安返回,未发生任何事故。
很明显,这种行为违法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但是由于没有造成危害结果,因此,不能认定为是犯罪。
所谓发生重大事故,是对交通肇事罪危害结果的一种抽象概括,具体来说是指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也就是说,必须是发生了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交通事故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目前,一些国家对于仅有违章还没有造成交通事故的危险驾驶行为也要追究刑事责任。
在英国、法国、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等,构成交通肇事罪并不需要行为人承担事故全部、主要或者同等责任,只要行为人对于交通事故的发生具有过失,就可能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而我国的司法解释过多地考虑了交通肇事行为人主观方面的罪过程度,而对于事故所造成的客观危害后果考虑得不够。
当前我国正处在交通事故的高发时期,为了更加有效地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预防交通事故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合法权益,笔者建议对交通肇事致人伤亡特别严重的情况,即使行为人仅对事故的发生承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肇事致人伤害特别严重或者财产损失特别巨大的情况,即使行为人对事故的发生承担同等责任,也要追究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第三、因果关系的认定。
因果关系是指一种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另一种现象,引起其他现象的是原因,被引起的现象是结果,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
交通肇事罪的因果关系,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与重大事故之间的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是原因,重大事故是结果。
构成交通肇事罪,首先,要求行为人有违章行为,即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其次,要有重大事故的发生,即有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危害结果;最后,违章行为与重大事故之间需要有因果关系,即违章行为是重大事故发生的原因,重大事故是违章行为导致的结果,二者之间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如果行为人只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而没有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结果,或者虽然有造成他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的结果,但是行为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或者虽然有违章行为和重大事故,但是重大事故并不是由这一违章行为引起的,都不能构成交通肇事罪。
第四、交通肇事罪空间范围的认定。
交通肇事罪的空间范围,是指构成交通肇事罪所要求的重大事故必须发生在实行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之内。
交通肇事罪危害的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
为了保障公共交通运输安全,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等来规范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及行人等参与交通运输活动时的行为,在通行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以及行人较多的地方实行公共交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