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过马路”的成因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生产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化加快发展,中国进入了汽车化时代。
但由于交通道路管理不善、道路交通系统设置不合理、大部分公民素质低、从众心理强、法不责众心理、教育问题、路权分配不合理、法律不健全等原因,在中国形成了一群人集体过马路,致红绿灯于不顾的问题,被网友戏虐地称为“中国式过马路”。
以下笔者将通过一系列数据和一些真实性的事件分析“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和整治结果,得出“中国式过马路”的特点,并通过分析挖掘出“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次原因,最终得出其解决措施。
关键字:中国式过马路现状整治结果特色成因解决对策引言:“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这一说法源于2012年10月10日遨游哈哈用户“中正平和”发表的笑话。
“中国式过马路”有着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它不仅对行人的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损害了正常的交通秩序,并且从中折射出了中国交通管理不善以及人民素质较低等一系列问题。
据统计,2012年国庆8天长假,全国发生6.8万多起交通事故。
尽管与2011年同期相比,数量有了大幅下降,但绝对数量仍够吓人的。
所以,探究“中国式过马路”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可行的措施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
近两年来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研究也颇多,其中涉及到了“中国式过马路”的成因、解决措施以及中美过马路的比较研究、从“中国式过马路”看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中国式过马路治理成果等研究。
但是笔者认为对“中国式过马路”成因的探讨还不够全面,所提出的一些措施实施难度较大,以下笔者将通过一些数据论述“中国式过马路”的发展现状、治理结果、特点并更全面地探讨它的成因和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央视2012年10月14日《新闻直播间》节目播出“中国式过马路”:十字路口1小时600人闯红灯”,记者在“文明天下行”的媒体行动推出之后,专门进行了一小时文明观察。
在石家庄的一个十字路头,观察采访一小时的时间,发现路口的红绿灯基本上是形同虚设的,闯红灯,在行驶的车流中冒险穿行的路人不在少数......中国式过马路已经成为大部分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也有研究声称其实世界各国都有闯红灯的现象,世界上也有美国式过马路等等,只是这一现象在中国尤为突出,所以被冠以中国式的标签。
2012年网络出现“中”式过马路”这一词后,便被风传,也引起了相关的争议和一系列的研究,大多数城市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中国式过马路”,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取到了一些成效,但治理这一问题的工程量大,仅靠罚款也不太现实且不会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并且投入成本高。
以北京为例:北京把全面治理行人及非机动车交通违法行为作为交通秩序整治的重点,通过纠正、教育、批评和处罚等措施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现象。
北京市公安局2012年12月6日宣布,从即日起至2013年3月份,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突出问题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
北京市公安局表示,通过联合整治工作,力争实现城市管理安全有序、市民出行更加顺畅、安全感明显增强、环境秩序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
但是交警也反映治理的工程量大、费时费力、罚款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中国式过马路”特点第一,对信号灯视而不见。
无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得多么细致完善,城市红绿灯似乎永远只能约束机动车而管不住行人。
第二、争分夺秒过斑马线。
尽管经常被指责工作效率不高,但国人过马路时却从来都是急匆匆的,似乎有十万火急的事情等着做。
第三、凑数组团的群体效应。
在过马路这个细节上,国人将“人多力量大”和“法不责众”的道理演绎到了极致。
摄像头与雷达测速对行人起不到任何作用。
甚至还有些人公然在马路中间聊天。
“中国式过马路”成因分析在中国,很多人都崇尚美国以及西欧发达国家公民的社会公德,认为他们很少存在闯红灯的行为。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之所以称之为“中国式”过马路,其中的原因要复杂的多,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1.行人素质。
“红灯停绿灯行”这是我们熟知的交通规则,所以更多的人把“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归结于中国的人口素质偏低,法律、安全意识淡薄不无道理。
就文化素质而言,虽然近年来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但是随着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每个城市里都有一定比例的农民工,这些人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存在对交通法规认识不足的问题。
就道德素质而言,我国社会整体道德素质在提高,但是总有一部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不顾交通法规锤而走险,给自己、社会和他人带来危害。
就法律素质而言,整体来说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很多行人没有摆正心态,对于过马路的行为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把遵守交通规则作为一种义务,导致“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
2.交通设施欠缺、红绿灯设置不合理,缺乏人性化。
首先,行人闯红灯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备、设置不科学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设置不合理,有的地方很远都没有一个地下通道或者天桥。
并且有的地下通道和天桥管理不善,脏、乱、差,随之而来的便是老百姓的怨声载道,宁可闯红灯过马路也不愿意走天桥或地下通道,从而这又成为了催生“中国式过马路”产生的另一原因。
其次,红绿灯设计不合理,很多人行道上的红绿灯存在着红灯时间过长绿灯时间过短的状况,往往行人等很长时间才能过马路,可刚到马路中间就变成了红灯,此时行人失去耐心也在情理之中。
并且红绿灯设置没有考虑到人流量在增多、道路过宽、人的步伐频率问题,更没有考虑到道路日后的变迁问题,缺乏人性化。
此前同济大学课题组曾对中国人的忍耐限度做过调研,得出中国人最长忍耐时间为90秒的结论,也就是说中国人在红灯面前最多坚持等待90秒,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出现闯红灯的倾向。
而与国外的相关数据比较,我们发现我国行人忍耐限则与其有着明显的差异。
中外忍耐限度对比资料来源:华商报,2012一10一16如上图所示,德国、英国、美国的忍耐限度分别为60秒、45秒、40秒,与国外相比,中国的行人是耐心有余的,而信号灯的设置不合理才是更多的中国人选择闯红灯的重要原因。
3.行人法治规则意识淡薄,怀有一种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中国工业化进程时间短,几千年农耕社会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导致国人规则意识淡薄。
多数国人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去对待规则,对利大于弊的,便去遵守和利用;反之,就无视之,而并不是自觉遵守规则。
中国人在过马路时,尽管熟知“红灯停绿灯行”的交通规则,但是总抱有只要几人一起过马路即使闯红灯,车也会给我们让路,即使违规也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4.对行人要求宽松,法律不完善。
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我国交通管理自然不易。
我国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公民的素质还没有得到相同比例的提高,交通管理部门对行人的要求也较为宽松。
一直以来,我国都没有对行人制定专门的过马路的惩治标谁,也没有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制定统一的治理措施。
5. 汽车驾驶人漠视交通规则,缺乏文明驾驶素质。
据统计,至2012 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数量已达 2.6 亿人。
汽车保有量 1.2亿辆,年增长1510 万辆。
上班上学高峰期时,行人想过个马路至少要等几分钟,有时候汽车闯红灯,行人还会被堵在马路中间,过不来也过不去,其实,这时候行人成群过马路也就成了一种无奈之举。
6.违法成本比较低,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实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规定,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定的,处警告或者 5 元以上50 元以下罚款。
也就是说对行人交通违法的处罚上限是50 元,这是目前法律明确规定的最高处罚。
这根本对违法的行人没有太大的威慑力,法律法规的作用也就名存实亡了。
7 .中国式路权分配,过分偏向机动车。
在机动车与行人冲突的背景下,中国往往将权力更多的下放给机动车,而行人则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
机动车右转不受到限制,肆意穿越人行道,给行人带来不便,同时也为行人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隐患。
但是,同等背景下国外法律则更多的是更加维护行人的利益,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如美国在人流量大时采用禁止机动车在红灯时右拐的方案,而德国则利用最小时间间隔的方法避免右拐的机动车与行人发生冲突。
治理“中国式过马路’’的对策1. 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
一是从小对孩子加强交通法规常识的普及,小学安排相关的课程,以正规的课堂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
成年人更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家长遵守交通规则并正确指导孩子。
二是加强宣传教育,将交通法规的基本内容、公民遵守交通法规的职责、我国交通事故带来的危害传递到群众中去,以宣传片、宣传册、社区黑板报等形式落实到每一个居民区,让每一个人真正意识到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并且做到遵守交通规则。
2. 调整红绿灯设置时间。
国家可以立法规定全国红绿灯的一个大体的范围。
各地根据自己每个路口的人流、车流的实际情况设置红绿灯时间,但需要注意的是红灯时间不能超过90s,行人通行的时间不能太短。
要设置一个既满足行人需求又满足车辆需求的红绿灯时间。
并且,国家应立法规定汽车右转弯时必须遵循的法规。
3.在车流量大的路口多设置天桥、地下通道和电梯。
但有的行人不喜欢走路,所以他们宁愿横穿马路也不会选择走地下通道,这就需要各个城市在设置天桥和地下通道时适当的设置电梯。
这些为行人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他们没有必要再横穿马路。
4.加大奖惩力度,并将奖惩与信用体系挂钩。
国家应该立法加大违犯交通法规的罚款力度,还可以建立诚信机制,把公民过马路是否严遵守交通法律法规与其信贷体系联系起来。
多次违反交通法律法规并屡教不改者,增加其贷款的利率或者减少给其贷款,同时要奖励交通法律法规的忠实遵守者。
如增加其贷款和降低其贷款利率以及其它一些精神性的奖励,在媒体上表扬等。
5.要寻求人情与法制的平衡点,要提高全社会的“规则意识”。
保护弱者并没有错,但强弱的划分是相对的,路权的划分是要依据一定规则的,以规则调整行人与机动车的权力与义务,规范双方的行为。
6. 严厉惩罚“中国式过马路”的带头人,并进行教育后,让其做几个小时的志愿者,监督、教育违反交通规则的其他行人。
大部分人都是很爱面子的,这一方式可能会有效遏制“中国式过马路”。
7. 国家应加大交通法律法规的立法力度,使有法可依,并且交通警察一定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维护交通秩序,保障行人与驾驶者的安全。
并且法也应该责众,这样才能遏制中国人的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从而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
8.合理布局人行道与车道,为行人留下足够的空间。
足够大的人行道空间,行人在红灯等待时也不会感到压抑,闯红灯的概率会小点。
9.加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让更多的人熟知交通法律法规,并严格遵守它。
10.要有意识地大胆改造我们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