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学模式
(三)主题单元活动
单一任务往往是知识技能的简单直现,表现形式为相应的作品;主 题任务是让学生完成一个研究性的活动,在过程中,学生会更好地 感受到如何获取知识技能和知识技能在实际中的用途。
在主题活动中,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个性不同,解决问题的起点 就会不同,在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每个人所遇到的问题、 困难、采取的解决途径和自身的收获也就不同。教师根据情况提供 有针对性的指导下,可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相较单个任务 而言,学生更容易得到个性化的发展。
收集、创编交通安全宣传语,制作“交通安全宣传卡” 课前收集优秀的交通安全宣传语,并创编至少一条。 课上交流后,通过插入文本框的方式,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交通安全宣传卡”。
交通标志识别竞赛 课前观察常见交通标志,识认图形、名称、含义。 课上交流后,学习运用插入自选图形的方法,制作“禁行”“注意危险”两个标志。然后,根据教师提供的网址,浏览相关 网上资源,获取更多的标志图形。自选完成相对复杂的其他标志。如“停车让行”“禁止左右转向”“限高”“公交专用车 道”等。 各组完成后,在班级范围内开展“交通标志识别竞赛”,决出优胜。
(一)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1)以课程标准(指导纲要)和教材为依据。
(2)学生情况的分析
(二)确定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的分类 布卢姆所提出的把整体目标分为:认知、动作技能、情感三大领域
(二)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能对现象或观点牢固地树立 正确的认识,并贯彻在自己 的行为中。
行为动词 关注
表现出
控制
接受 转变 保持 认同 形成 贯彻、采取
目标举例
能关注活动中小组成员的不同行为。 能关注他人的发言。
能对学习伙伴的良好行为表现出学习的 意愿。 表现出乐于与同伴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控制自己的注意力,不被 其它东西打扰。 讨论时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轻声细谈、 不影响他人,并能提醒他人遵守课堂秩 序。
达与交流
表达与交流等内容。)
表格信息加工与 表达
“我的校园我的同学”作品评价
信息资源管理 日常作业管理。(将信息资源管理的内容与日常学生的作业管理相结合。)
四、信息技术主题教学设计的组织流程
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 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策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主题的设计 活动资源的设计 实施过程
能全面地认识网络安全,并在使用网络 的过程中主动地采取措施保障网络安全。
学生(主体)在什么条件下(条件),学会了什么(行为),达到了 什么程度(标准)。
ABCD描述法
A对象 B行为 C条件 D标准
例:小学三年级学生(主体)
在1分钟内(条件) 输入5个汉字(行为) 正确率100%(表现程度)
通常省略行为主体(A)和行为条件(C),但是要注意不能引起歧义。
在主题任务中,更加注重整合。整合不仅限于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 学科的整合,而且包含信息技术学科不同模块之间的整合。学生根 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相应的软件作为工具,打破了模块的界 限,这样更符合解决问题的科学规律。
(二)主题单元活动
“我身边的交通”主题单元活动 (四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四课时 第五课时 第六课时
能接受使用计算机时应该遵守的行为规 范。
能在使用计算机时转变不正确的行为。 能转变使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时,不注 意搜索结果有效性的行为。
能在使用计算机时保持正确的行为规范。 能在使用他人信息时保持作好引用记录 的行为。
能认同网络安全的重要意义。
能对不同网络安全的观点进行判断,并 努力形成的正确认识。
活动总结评估 1.学生对单元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与互评 2.填写“单元活动任务完成自查表” 3.讨论: ① 列举:本单元学习的新技能新知识 ② 本单元学习的知识技能与以往知识技能的联系 4.个人评价和组内评价 填写“评价表”,个人和小组分别打分 5.课后上交填写的各项表格,教师分别给出个人和小组成绩
(二)主题单元活动
为大队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设计“交通安全宣传栏小样” 课前观察校园中的各种宣传栏,学习其版面设计。 课上,在教师指定的搜索引擎,通过关键字搜索的方式,查询交通安全宣传图片及相关规则,下载图片后,运用制表的方法 ,制作以“交通安全宣传画”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栏小样”。
给交通部长提建议 课前思考:对当今的交通状况有什么想法?对于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有什么建议?作为一名小学生,可以为交通安全做出哪 些努力? 课上交流后,提出:要将这些建议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寄给交通部长。学习如何发送电子邮件后,在outlook中书写“新邮件 ”,分组提出自己的建议,然后发送。
初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信 息技术世界,充分感受信息生活,认识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让其 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在这个过程 中实现信息技术技能的进一步提高,逐步适应信息生活,实现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期,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握信 息生活,增强信息能力,理解信息文化。即增强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基 础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信息技术实践中,在对信息生活认识和理 解的过程中,实现信息文化的内化。
简言之,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 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 的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信息能力 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 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 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信息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人们对 信息及信息技术作用和价值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应用信息的 意识。信息道德则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它 关系到信息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领会
选择
目标水平描述
行为动词 目标举例
能参加指定的学习活动, 获得初步经验。
参加
能理解自己所参加的学 习的过程,并独立完成 学习活动。
说明、完 成
能根据学习要求组织学 习过程,适切地完成学 习活动。
制订、协 调、改进
能接受所提供的学习方 法,并尝试在学习活动 中使用。
按照…尝 试
能说明学习方法的特点 和适用学习对象与场合, 并在学习活动中使用。
说明…使 用
能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 从已掌握的学习方法中 选择合适的方法来完成 学习活动。
选择
能参加小组活动,接受他人分 配任务,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小组活动中,能主动认领任 务,提出建议,帮助小组完成 预设任务。
能为项目制订计划,并能在实 施过程中协调小组成员,改进 活动过程。
能按照教师的提示,尝试从软 件界面进行观察,总结出搜索 引擎的作用。
能通过项目实施过程,说明信 息在完成项目中的作用,以及 信息的收集、分类、存储、查 找方法。
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完成学习活 动,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做出 说明。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分类表(三)
目标类型 目标水平 注意
情感
感悟
自律
态度 价值观
接受 转变
保持 面的刺激,做 出情感反应。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教学内容整体设计
教学内容
信息及信息技术 文字信息加工与 表达
实际问题 就“我所理解的信息”“我印象最深刻的信息特征”撰写报告。
就信息技术的4个核心技术列举实例;分析一个信息技术综合应用实例;畅想 信息技术未来。
信息获取 文字与表格信息 加工与表达
撰写搜索引擎研究报告。(注:将教学内容搜索引擎的历史、发展、工作原理、 分类、网上信息搜索策略与技巧、搜索引擎比较、网上信息下载、大规模文字 加工等内容融入其中。)
小学阶段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启蒙期,在这一阶段需要将学生领入信息技 术大门,让其接触信息生活,了解信息文化,逐渐建立对信息技术的感 性认识,使其在初步使用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过程中,掌握基本技能, 感受技术的神奇魅力和对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初步形成信息 素养的雏形 , 为其下一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主题式教学模式在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 应用与探索
学习目标:
1、知道信息素养的内涵 2、理解主题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3、学会使用ABCD描述法,准确描述教学目标 4、掌握主题式教学设计的一般过程
课程目标 信息意识
信息素养
信息能力
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
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 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 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二、主题式教学模式
围绕主题进行的教学活动
三、主题式教学模式的类型
(一)“单一任务”(小主题) (二)主题单元活动(大主题)
(一)“单一任务”(小主题)
例:《创意相框》
(三)主题单元活动
是在某一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围绕能激发学生研 究兴趣的一个主题(一系列事件),以信息技术 知识技能的获取为主要目标,并以信息技术知识 和技能为主要载体和研究手段,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开展的一系列自主探究学习和解决问题的活 动,是一种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
两人合作撰写自助游计划。(注:嵌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与方法、信息来源 的多样性、信息评价、文字与表格信息的表达等内容,并让学生体验信息获取 的全过程。)
多媒体信息采集、 小组合作制作多媒体综合作品“我的校园我的同学”。(注:以学生展示最熟
加工、集成、表 悉的校园生活为载体,融入了图像、动画、音视频信息的采集与加工、集成、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 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 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 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 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