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教学心法系列谈之二土壤教学心法内容提要松沉劲是入手练大成拳的首要求取。
世传拳术求力皆从负重紧中求,独大成拳反之。
这篇长文旨在阐述练大成拳的松沉劲,由初、中、高三个层次谈起,约分练法、体认、验证、辅助动功等四个环节。
涵盖大成拳的无非两部分,即功力培养和功力运用。
前者是攒钱,后者为花钱。
没本钱做什么买卖?松沉劲虽不能直接用于实战,但却是作为一个拳手的必备基础,可谓养、练、用三者一体,不可不修。
是絮语而非序语数易寒暑,我们的教学工作应该蛹化为茧,不得不变了。
纵观历年大成拳传授,我们发现有这样几个阶段性特点。
起始,大成拳视站桩、试力、摩擦步等七个步骤为主线脉络,以整体力、本能力为底蕴,吸引了大批爱好者,在当时普遍尚套路、讲招法的武林中注入了一股新鲜的空气。
及次,大成拳教学进入“战国时代”,在纷繁涌现的教学广告中,一种桩式松懈、纯意念化的大成拳教学占领市场主流,大量投入无比热情的从学者换来的是间架松散,步法杂乱,发力不整,实战只是单凭勇气的蛮打,效果之微不问可知。
再次,教学工作不知由谁发起走进拳学另一个误区,即由紧而僵的所谓筋骨训练。
“筋长力大”本是《意拳正轨》中王芗斋老先生重点倡导的,训练得法确能明显增大习者功力;但这个训练要等习者体认到站桩松沉劲之后,再借助牵挂意念、撑拧裹抱开合等六面力的综合激发,在指导老师的正确引导下方能习而有得。
然而瑕不掩瑜,包括我们在内的推广大成拳的众多同道,对于大成拳发展所付出的心血是应该肯定的。
我们所要的不是责怪而是适时调整大成拳教学的阶段性重点,刻意突出对大成拳专项功力的提炼,这也是笔者痛定思痛,构思“大成拳松沉劲”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要求取松沉劲理由之一:谨防“伪松”桩态。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好多大成拳爱好者的浑元桩姿势,看上去很放松,两臂软软的,十指松垂无力,上身懈着劲微仰后靠,两腿支撑没有一点弹性,这就是“伪松”桩态。
设使有人下劈其臂,其臂要么应声而落,毫无抗力;要么绷劲竭力上抬,全是僵劲。
松沉,松沉!松而不沉,谓之假松。
那种桩功状态下的假松,看上去放松,实为松懈,站的时间愈长,体内力懈愈尽,实不堪外力一击也。
真正的放松,是浑元桩状态下神情远纵、劲力内蓄、肌肉松和、骨骼撑拔、内蕴之力呼之欲出的放松。
内部弹力与外界作用力同步递增,且在砸、挑、挤、分、拨等诸外力作用下周身应力均整,没有单一方向的作用力,松之久而弹力大。
这种桩法内感手臂热涨,渐生沉坠之感,最后沉坠感遍及全身,达到身如灌铅的桩功境地。
得到真松后的功力,别人抬你手臂的时候,你可能一点没有用力,但他却感到你的小臂异常沉重,那种喜悦远非摹形离神的“伪松”习者所能想像的。
由此看来,求取大成拳松沉劲,其第一个目的便是远离“伪松”之大忌。
理由之二:消除多余用力。
假如你的上半身约有100斤体重,而你的双腿却用100斤以上的力量来支撑上半身,那么多出来的腿部支撑力即为多余用力,俗称僵劲,由此可以推想自身其它部位的僵劲。
大成拳爱好者要认识并消除自我多余用力,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随着身体支撑力多余消耗的日渐消除,站桩者体内以前没有打开的毛细血管也渐次注入血液,趋于充盈,相应新陈代谢加快,自身的热胀感进而沉坠感随即产生了。
有必要指出,只有静心体会放松,才能感受自身重力的存在,才能进一步感觉地球吸引力,一点一点地消除桩架不必要的紧张。
没有骨骼撑拔哪有桩架?没有桩架何来放松?没有放松岂有僵劲之消?所以,求取大成拳松沉劲,其第二个目的的便是为了消除站桩者身上的多余用力。
理由之三:开发本能发力。
本能力是运动机体遇到外界反作用力之后产生的不加意念控制的松紧转换之力。
举个例子:当你抡大锤砸石头或铁板之类的重物时,手必须要松握锤把,一旦锤头重重砸着目标时,松握之手就会不由自主的瞬间一紧,力愈大而手握得愈紧,其松紧转换完全是本能的,不由大脑控制。
如果锤头未遇到反作用力,你就提前握紧锤把,着力后非把手震痛不可,而且握不住锤把。
这个道理与大成拳松沉劲的运用相比,其法虽异,其理却相通。
我们知道,站桩训练,是先有桩架,次有放松,再有热胀,然后有沉坠感,这样你就得到松沉劲了。
然而,要想运用这种劲,也就是发拳打出这种劲,不管是直向的远炮近崩,还是竖向的上钻下劈等,在出手未遇到反作用力时,身上都不要发紧(手上可以略紧),一发紧那种松沉劲就消失了。
要保持内在松沉的感觉去打拳,如此才会打出透力或发放力。
只有身得松沉劲,才能利用本身的重力和惯性去打击对手。
所谓波浪动力也是出自重力加惯性的节节相催,若无松沉劲,这一切都无从谈起。
保持松沉感打拳,着敌前自身肌肉极松,着敌后各关节该紧处自紧,松紧瞬间转换生力,是谓本能发力。
所谓功力大小,即指本能的肌肉松紧转换的力度强弱。
从这个角度而言,求取大成拳松沉劲,其第三个目的便是体认并强化本能发力。
求取松沉劲的重要意义松沉劲是传统武学的珍贵部分,其练法、功用适合各个领域、不同年龄段的习武朋友们。
松沉劲的蓄养主要得益于练习浑元桩。
该练法不占场地,室内室外皆益。
不着拙力,由放松而感到地球吸引力;骨撑八面犹如玉树临风,风吹我动,风息我止;意态祥和,身若悬空,似静犹动;立于斗室而思天地之大,身处于旷野而悟宇宙之无穷。
不知不觉,松沉即生,血液滋养,全身舒泰。
功毕挥拳起脚,自感精力弥漫,兴趣陡增。
年少者习之,通过认识松沉,能够培养毅力,增进身体均衡发育,结合课堂知识,找出提沉、松紧、动静等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则。
体育工作者习之,特别是从事拳击、散打等运动员,能够借助蓄养松沉劲大幅减轻他们平时高强度器械训练所带来的运动性病痛,像手指挫伤、韧带拉伤、肌肉扭伤等。
医学工作者习之,能够在体会松沉劲的站桩过程中,由感性而入理性。
利用各种医学仪器,在血压、红白血球、体温、心跳、呼吸、脑波、内分泌、肠胃功能等多方面,来给大成拳桩法的松沉劲以科学合理的数据解释。
这一领域里,大成拳前辈即北京市铁路总医院的教授于永年先生便是勇于科学研究站桩的一代典范。
书画界人士习之,能够自武学悟书画之道,运笔举轻若重,行如流水,顿如山安,意紧形松,力透纸背,既有轻松舒展意弛之笔意,又有沉实雄劲刚健之笔锋。
这一领域里,大成拳前辈大有人在,数不胜数。
广大老年朋友习之,更能潜心养性,深通身松则血盈于内,力沉则举步有根的养生之学,松沉劲实为老年人颐养天年的源泉。
综上所述,大成拳松沉劲以其独特的功理和简易的练法,必将被更多的人深深喜爱。
第一单元浑元桩初级阶段中松沉劲的求取这一阶段的松沉劲求取,集中于头部、颈部、肩部、大臂小臂及手掌等部位。
先决条件是将正确的浑元桩定形。
桩架走形,必造成局部发僵,无法深入体会松沉劲。
一般情况下,练法正确,站桩者每次达到一小时左右,保持一天一次,20天就会出现初级阶段的松沉劲。
一、浑元桩场地要求:不拘室内、外,最好找一个地面平坦、视野开阔之所在,风和日丽,四处无声,最利于静心练功,凝神定意地领会放松。
尤忌阳光暴晒,邪风袭身。
心理准备:扫除万虑,心平气和,给自己定一个练功时间,务必完成。
忘掉周围的环境,一心进入练功状态。
训练方法:头正项直,目光远望,两脚宽于肩齐。
两臂由腿外侧缓缓抬起,约于胸部同高,两手略低于肩,掌心向里,怀中若抱一个大气球。
身微靠,臀微坐,双膝略曲,呈似靠非靠、似坐非坐之势。
两脚尖正对前方。
整个桩外示安逸,内蕴松腾灵变,在一定的练功时间内细心检查自身各部位的要领细节(附浑元桩正面、侧面、背面练功照各一,如图1、2、3所示)。
从未练过站桩的爱好者,在一周内由每次10分钟向40分钟以上过渡,最好每天两次。
尽量一次性练功不要低于40分钟,否则功效难以显现。
练功前先做一些有助于放松的动作如:转头、抖肩、甩臂、抬腿等,动作要轻柔。
每天安排两次站桩,每次40分钟以上,总练功量以不超过两小时为宜。
二、初级的松沉劲体认为什么要根据人体从上到下来体认松沉劲,并以此划分浑元桩阶段的初级、中级、高级?因为人体内部的支撑力,越往上就越小,相应体认身体各部位的放松,也相对容易。
站桩者放松后产生的热胀感、沉坠感也确实是由上至下。
大成拳前辈常说:“长功力先从上开始,退功力先由下退,体认下肢的放松最难。
”所以,我们把人体划为上、中、下三部分,按顺序来体认松沉劲。
在具体论述松沉劲之前,我们先对放松做一个“大成拳意义”上的了解。
一般来说,放松是肌肉的回缩,触之柔软,常被作为蓄力状态。
而大成拳所谓的放松,是肌肉在周身骨骼合理支撑条件下的放松,也就是正确桩架条件下的放松。
体认1:一身之松沉始于“悬顶”。
虽然松沉是向下的,但没有向上的引领,谈何松沉?一味向下松垂,那只是松懈,身懈若泥而已。
这向上引领的部位,就是浑元桩的头部。
头部上领乃是利用意念假借,意想头顶上方有一根长绳系住自身头部百会穴处的头发,向上把自己提起来,悬在空中,此即悬顶的作用。
虽然假借之力向上,但头部却向下接受地球吸引力,也就是一股力量(假想出来的)提自己,这时会暗生上领之意力。
随着头部上领,站桩者颈部也就有了向上的牵引。
这种情况下,颈部肌肉呈自然的上下拉伸状态,没有丝毫紧张。
反之,如果站桩者不能正确理解悬顶,头部硬往上顶,势必引起颈部僵直,不能灵活转动。
拳论曰“身如半空中吊挂的口袋”,口袋虽是吊着的,但口袋的重力却是向下的。
由这个比喻可以悟出浑元桩“头领顶竖”的意思,其内蕴的松沉劲也自在其中了(图4)。
体认2:设想双肘下有水中漂木相托,以助肩部松沉。
有的大成拳爱好者,练了好几年站桩,在其站浑元桩时用手一托他的双肘,感到轻飘飘的,这便是他两肩没有松下来的表现。
要想让肩产生松沉感,浑元桩习者可设想自身立在齐胸深的温水中(温水意念可诱导习者精神松弛下来),两肘下端各有一块水上漂着的木板相托,两臂的重量完全通过肘部放在木板上,这样习者的双肩会感到自内到外的放松,随之也就做到了沉肩。
有的习者不懂放松之意,强制肩部下沉,此谓僵沉。
初学浑元桩的,一般在练功20分钟以后才进入桩功状态,肩部松沉始有效果,大、小臂及手掌才渐有热感。
可惜他们往往刚站10分钟便由于欠缺毅力而放下桩架,根本找不到肩部松沉的感觉。
还应注意的是,初学者桩架尚未定形,练至30或40分钟时很容易肩部酸累,不知不觉地可能把肩端起来了,这时一定要注意不可端肩,累了更要保持肩部的松沉。
练站桩通常有一个假疲劳期,即30分钟左右两肩三角肌开始酸累,克服一下就过去了,待肩部再一次酸累方可收功休息。
记住:双肩越疲,习者越要强化水中飘木托住己身双肘的意念,如此才能加深松肩、沉肩之感,此外头上领与肩松沉应配合着练最好(附正确的两肩松沉图5,错误的两肩一高一低图6,错误的浑元桩习者两肩端耸图7)。
体认3:抱球意念以助大、小臂体认松沉劲。
大成拳的放松,是肌肉组织在舒展条件下的放松。
初步达到这个效果,就靠假借抱球意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