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成拳系列功法

大成拳系列功法

大成拳系列功法摩擦步摩擦步又称之为蛇形步、摩擦步试力,既是步法,又是腿的试力,乃大成拳中最基本的步法。

选杰先生曾有诗曰:“身形端正头顶悬,步若鸡形体略偏;进退自如凭肩胯,膝纵足兜起波澜。

”目的:通过身体及手足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移动,将桩功的规模扩大,在符合桩功要领的条件下,把身体各部连贯起来,从而体会自身各项力量的配备与大气之间的空气阻力感。

动作要领:身体放松,自然站立,两臂左右分开置于身体两侧,与自身约成60度角,两手十指自然分开,两臂两肩放松;膝盖略有弯曲,有“纵膝”之意,上体正直,含胸拔背,平心静气,呼吸自然,精神舒放,头往上领,臀部下坐,两手掌心犹如按在两只大气球之上,慢慢将身体重心移至左腿,右脚呈半弧形由内往外平行慢慢的向前移动,脚尖向前,脚掌落于身体右外侧,两脚距离约一脚之长,前脚着地踏实后,慢慢将重心移至右腿,重心完全移到右腿后,再慢慢移动左脚,左脚也如右脚由内往外做半弧形平行移动,落于身体左侧,如此左右脚交替进行练习(见图1、图2)。

注意事项:练习摩擦步时动作应缓慢均匀,腿移动时要缓慢用肩胯之力将脚向前送出,两肩不能晃动,两眼应平视前方,不可低头看脚步,前脚落实以后要有能抽回来的劲再奔前走,脚移动时脚脖子要挺上劲,要体会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的感觉,同时又要有“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切记要用可以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去试着奔前问,单纯外形的协调,用处是不大的。

大势蛇形步因大势蛇形步气势宏大,步法及身形的运动似蛇蜿蜒行进而得名。

目的:增强腿的力量,提高腿在发力时与身体的整体配合,在实战中发挥脚法威力。

动作要领:身体呈丁八步自然站立,两手徐徐抬起置于身体两侧,手心向前,双手十指自然分开,肘部弯曲,两肩放松;然后,身体重心缓慢前移,身体稍侧,以肩带动腰胯,当重心完全移至前腿之后,后腿缓慢提起,膝盖经胸收至最高时再往前蹬,慢慢落于身体的侧前方,脚掌着地后再将身体重心移至此腿,重心完全移至此腿以后,再将后腿前移,膝盖尽量往胸部收至最高再蹬出去。

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1、移动身体时要以肩带动腰胯将脚送出去,脚掌要往回勾,落地时要以脚前掌着地,足趾抓地。

2、膝关节要放松,尽量往胸前收,身体要往前探,脚要从嘴或鼻子处蹬出去。

3、膝盖能松下来,肩腰胯膝脚都走顺之后,可意念身后有棵大树缠着一条细皮筋与我掀起的脚相连,前行脚抬起时皮筋被逐渐拉开,要用意不用力,只用脚脖子那点劲往前拉带。

初级阶段,左右腿在互换掀起时要连绵不断。

附:蛇形腿试力目的:在大势蛇形步有了一定基础后,需练习蛇形腿试力,其目的在于训练上手控制住人的情况下起腿踢人的功夫。

动作要领:身体呈桩功状态的丁八步站立,两手前伸护住自身中线,双手臂下按犹如按一物,要按实,依*手臂的力量,把脚掀起带出,将身体重心缓慢移至前腿,当重心全移到前腿之后,后腿再缓缓往回收,膝盖放松,脚脖子挺住劲,在膝盖抬至最高处之后再缓缓蹬出,此时脚尖往上挑,脚掌往回勾,脚掌落于身体的前侧方,然后再将重心移至此腿,待重心将要出尖时再将重心往后腿转移,移至重心全落于后腿时再将前腿往回收,回收时腿自然提起,落于身体的右后方。

如此周而复始,左右交替练习。

注意事项:1、身体要放松,特别是两肩及腰胯膝要放松。

2、一定要在手按住了再起腿,这样方能体会出点重身松的要领。

3、往前移动时要以肩带腰胯,左腿移动时右肩用力,右腿移动时左肩用力。

4、前脚回收时离地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低,约为20~30公分为妙,膝盖要与站立的那条腿的膝盖摩擦,即所谓的“摩胫”。

5、动作宜缓慢轻柔,越慢越好,体会全身筋骨相争的力量。

试力当桩功有了一定基础,能够在站桩时感觉到力的存在后,即可转入试力训练。

试力乃大成拳关键性的训练内容。

芗老在《大成拳论》里曾言:“此项练习,为拳中之最重要,最困难之一部分工作。

”又言:“盖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始能得其所以用。

”大成拳的试力主要有三种,即前后试力,上下试力,左右试力。

待功夫练至高级阶段,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具有上下、左右、前后之争力,也就是“浑元力”。

一、前后试力前后试力又名钩锉试力。

以左势为例。

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微曲,两手缓缓抬起于胸前,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两拳,前后相差一手,掌心向下,手指自然分开、微弯曲并指向前方,后手腕距身体约尺余,肘部微下坠,小臂保持有一个坡度,两肩放松,用身体催动双手向前斜上方缓缓推出,指尖朝前,手臂虽然也有屈伸运动,但要保持弯曲状态,始终不可伸直,可意念推动水中一艘大船,待到形将破体时(当前膝与前脚尖之连线快要达到与地面垂直时),两手掌缓缓向内翻转,掌心相对,用身体将手臂缓缓拉回,身体向后运动到重心不能再向后移的程度时,再翻转手掌呈掌心向下,用身体催动手臂前行。

如此周而复始,循环练习(见图3)。

练习时动作一定要缓慢、均匀、连续,要做到身体松沉,筋肉空灵,力不空出,意不空回,要养成双手时时护住自身中线,而指向对方中线的习惯。

二、上下试力上下试力又名浮球试力。

以左式为例。

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微弯曲,两臂徐徐抬起至胸前,掌心向下,两臂略微弯曲,两肘横撑,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距约为两拳,前后相隔半手掌之距,后手腕距离身体应大于一尺,手指自然分开、略弯曲并指向前方,两手犹如按住水中两个浮球,球在水中起伏不定,轮转不已,周身松沉,两肩放松,用身体带动两手臂随浮球的运动起伏而不断下按上抬,随时控制水中浮球的运动变化,体会身体随球的运动而作出反应时的感觉。

练习本试力,身体可以缓缓下蹲,手的位置和形状不变,利用身体的下蹲带动双手将浮球按入水中,身体直起时双手姿态不改变,控制浮球,不让其浮出水面。

动作一定要舒展,缓慢,均匀(见图4、图5)。

三、左右试力左右试力又名风帆试力。

以左式为例。

两脚呈“左丁八步”站立,两腿略弯曲,两手抬起置于身体左右两侧,与肚脐同高,两臂略弯曲,两肘横撑,两手掌心朝前,手指自然分开、略微弯曲并指向斜下方,两肩放松,头往上领,用身体催动两手臂慢慢的前后摆动,自身犹如旗杆,两臂如同风帆,感觉自身双手好像被风吹动之帆。

可以先求大动,后求小动,最后练至外形不动而有内在的真动。

试力时应注意全身放松,用意不用力。

“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体皆非点”,芗老的这一练功原则要贯彻在试力当中,做到形松意紧,肌肉含力,骨中含棱。

习练试力全身要均整,筋肉空灵,动作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更有行乎不得止,止乎不得行之意。

初级试力要体会出控制放人及双臂间沉、托、分、闭等各种劲力,刚开始时身上的虚点很多,动作不连续,前推时双手要有回拉之意,回拉时要有前推之感,上下左右尽皆如是,均应做到“力意相逆”,这样在今后的推手中才能听得住对方点上的力,极快的感应出对方点上力的变化,而不会被对方所乘。

要体会出推断手中控制对方再打击对方的能力。

比如欲放对方,先用身体带动臂回挂对方,对方若往回急拉,重心不稳或往后以僵劲抗之,此时上步发放,必将我之力与对方之力相合,才会放得干脆利落。

到了高级层次的试力时,旁观者感觉是断续的,但实际上是由一连串细微的发力组成的,哪一个位置都是实发力点,而外形可能什么也没有。

此乃“形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试力时身体要保持含蓄,尤其是体会身体在运动中的含蓄之势,养成含蓄的状态。

只要一有力量接触,立即就能爆发。

更高层次的试力是在身体已经能体会到点上的细微发力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时可以体会空气的阻力,用全身的毫毛去听劲,能感觉到全身各部位都有阻力,从而产生与大气争空间之争力,直至感觉身体被大气固定起来,不用力根本动不了,用力时,用能推动空气阻力的力就行了,此时一搭手试技,即能感觉到自身各部位都能发力,一动而无不动,妙不可言。

此正是拳论中所讲的“周身无点不弹簧”,炸力无断续。

托婴桩托婴桩又名托宝贝桩、勾挂桩,因其双手在身体前上方,而手上有夹抱及上托下挂之意,似抱婴儿状而得名。

此桩属大成拳技击桩,有一定基础者方可习练此桩。

目的:托婴桩劲力意念较强,力度较大,间架结构比较紧凑,易出整劲,可有效训练上肢、肩、背等部位,站低桩时,对下盘腰、腿、膝、脚等均有有效的锻炼,对增长自身功力效果较明显。

动作要领:以左式为例。

身体自然站立,左脚向前迈出一小步,呈丁八步站立,两腿屈膝下坐,双手缓缓抬起置于头的前上方,十指自然分开,拇指在上,小指在下,手指指向前方,两手掌心相对,前手略高于后手,两手距离可自由调整,舒适即可,两手一前一后,相隔约一掌之距,两手掌由腕部向小臂回拉,同时指尖往前指,手指稍微用力,手腕要有上托下挂之意,前手掌与眉同高,目光从前手掌处平行视出,注意目光含蓄,两肘微曲成大钝角,腕与肘要有一个向下的坡度,两肘稍外撑,后手掌根距面部约尺余,两手好似托着一婴儿,手要高过肩,肩高于肘,两肩放松,即所谓的“沉肩坠肘”。

头往上领,臀往下坐,将身体吊起来;左膝往前顶,右胯内裹,形成前后争裹之力(见图6)。

注意事项:1、体会手的上托、下沉、前指、后挂、分合之力。

2、体会自身头、肩、腰、胯、膝、脚等的连接关系。

3、练习此桩颇费力气,须有一定基础者方可练习。

伏虎桩伏虎桩属于大成拳之高级桩法,对功力增长有非常大的作用。

由于要求太高,非有技击桩之基础方可习之。

目的:伏虎桩步大身低,宜于锻炼下盘功力,能有效求出伏虎时的大无畏气势,当技击桩有基础后可作辅助桩法训练。

动作要领:以左势为例。

两脚呈“丁八步”自然站立,左脚尽量前伸,把步子放大,以自己能下坐为度。

臀部下坐,前脚尖略向左分,前膝向前顶;后脚尖内扣,后膝向内裹,前膝后胯形成前后之斜面争力,上体正直,两手向前伸展,左手在前,右手在后,左手位于前腿内侧,手指指向身体斜下方,手心朝右,手背自腕部向小臂回拉,肘部弯曲向外撑,肘高于手,肩高于肘,手背距离前腿内侧一拳左右,手高于膝约一拳;后手位于后腿内侧,手掌心向左,与左手心相对,指尖亦指向身体的前下方。

左手在前,右手在后,两手间隔两拳左右,前后相距约一拳,后手腕亦回拉,肘部微弯曲,肩高于肘,肘高于手。

身体的重量可大部落于右腿,具体可为前三后七、前二后八,头往上领,臀下坐,形成上下二争力,含胸拔背,两肩内扣,同时又需放松(见图7)。

注意事项:1、站此桩可意想身坐虎身,手掐虎颈,悠然自得,任其自然,豪气纵放,纵虎疾驰,但虎的野性未驯,精神不可散乱。

2、由于此桩对下肢锻炼有非常大的效果,同时也易造成不良的僵紧,应多在松静上进行调整。

3、此桩应左右互换,以防单面练习而成畸形。

降龙桩降龙桩属大成拳高级功法,是大成拳技击桩中两手两脚距离最远,体位最低的桩功,比伏虎桩的要求更高,锻炼力度更强,是大成拳最难之功法。

目的:降龙桩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为众桩之首,对功力的增长也大于其它桩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