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从黄兴精神看湖湘文化的特质□ 丁仕原作者系湖南商学院中文系教授 (湖南长沙 邮编410205) 有人说,近代革命是广东人革命,浙江人出钱,湖南人流血。

纵观一部近代革命史,在某种意义上无不证明了这一事实。

正是湖南人的鲜血,孕育了现代中国。

被章太炎誉为“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的黄兴[1],是这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黄兴勇于任事,不争名利的高贵品质则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质。

本文试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一黄兴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湖南人的骄傲。

他仅仅生活了42年,就因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了人世。

就是在这短短的42年间,黄兴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的事迹,尤其是其精神为时人景仰。

什么是黄兴的精神呢?11聪慧勤奋,学以致用。

黄兴从小聪明勤奋,读书刻苦。

他读书认真,经常得奖。

他自己曾说:“兄弟在两湖书院时考试12次,6次列于第一。

”[2]无论在长沙城南书院,还是在武昌两湖书院或日本求学,他本着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精神,尽可能学习有用的知识。

在赴日本考察教育时,除考察学务,调查日本各学校情况外,还练习了枪法,重点进行各种姿势的打靶。

在日本弘文学院,学的是8个月的速成师范科,同时担任《游学译编》教育栏译员,翻译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对《湖北学生界》杂志创办也出力甚多。

当年同在弘文学院求学的鲁迅有关文章中说:“黄克强在东京作师范学生时,就始终没有断发,也未尝大叫革命,所略显其楚人的反抗的蛮性者,惟因日本学监诫学生不可赤膊,他却偏光着上身,手挟洋磁脸盆,从浴室经过大院子,摇摇摆摆的走入自习室去而已。

”[3]21疾恶如仇,爱憎分明。

这是黄兴的本色。

据传早在黄兴少年时,乡中有曾姓恶霸,因垂涎邻家一位美貌妇女,竟然将其丈夫陷害坐牢,再把她抢到手中。

黄兴对此愤愤不平,一次乘与其同坐酒席时故意弄翻碗里的汤,把曾的衣服弄湿。

曾大发牌气,骂道:“哪一家的猪崽子,竟这么没礼貌!”黄兴大声辩道:“我弄脏了你的衣服,你不能原谅;你奸污了人家的妻子,人家怎么能忍气吞声呢?”曾想打黄兴的耳光,黄眼明手快,揪住曾的辫子拖出席外,拳打脚踢,把曾打得眼红脸肿,在众人的劝解下才放了手。

从此之后,曾恶霸再也不敢欺压乡人了[4]。

以后的反清反袁,都与此一脉相承,关系极大。

31勇于任事,不怕牺牲。

黄兴以“无我”作为立身准则,大公无私,勇往直前。

同盟会的战争,几乎每役都由他指挥,虽九死一生,仍屡败屡战。

虽然落下了“常败将军”的雅号,但他为了革命,置自己生命于度外。

著名的黄花岗起义,在三路人马有两路不能参加的情况下,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带上自己年仅18岁儿子黄一欧参加战斗。

这种大公无私,勇于牺牲的精神,是何等可贵!41大公无私,“无争”第一。

黄兴少时在家读书之外,喜欢“听乡间老辈谈洪杨革命事迹,特别是太平天国攻长沙的故事,稍长,喜读太平天国杂史”。

黄兴后来对人说:“我革命的动机,是少时阅读太平天国杂史而起。

……但是又看到太平天国自金田起义之后,起初他们的兄弟,颇知共济,故能席卷湖广,开基金陵。

不幸得很,后来因为他们弟兄有了私心,互争权势,自相残杀,以致功败垂成。

我读史至此,不觉气愤填胸,为之顿足三叹。

因此,我决心革命的当时,就留意于此。

我当时所联络的弟兄,以两湖等处的会党为多,这些的弟兄,大半是承太平天国余绪的后人。

我联络他们,首先引这事为鉴戒,告诉他们说:我们当革命党,一要服从首领,二要弟兄们同生死,共患难,有福不享,有祸同当,不能有丝毫私意、私见、私利、私图。

我取名轸氏,就是前车既覆,来轸方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革命党弟兄,不要再蹈太平天国兄弟覆辙的革命要件。

”[5]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时,80人中有70人是黄兴的旧友,但黄兴仍推举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自己甘于担当副手。

辛亥革命成功后,他不就大元帅之职,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二次革命失败后,在建党问题上与孙中山意见不一致时,他远走海外,维护党内团结。

“功不必自我成”,是黄兴的名言,也是他宝贵的品质。

51追求平等,品格独特。

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当上了临时大总统,黄兴襄助一切。

据胡汉民回忆:“先生(孙中山)以余为总统府秘书长。

各部部长之职,则采纳克强意见。

”[6]另一同盟会元老张继在回忆中也说:“总理在临时总统期内,诸事由克强作主。

群众开会时,总理偶参加,仅坐会场前列,并未特置台上座位。

而诸同志呼为‘先生’,甚少呼82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研究 《湖湘论坛》H UXI ANGLUNT AN 2004年第6期大总统者,气度使然,并非有人教之也。

一般趋炎附势者,则概称克强为‘克老’[7]从这些当事者的回忆,可见当时革命政权的一派新气象。

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成中华革命党,党员要按手摩,向党魁宣誓,黄兴也不为所动,远走海外。

这种追求平等的独特品格,着实可贵。

(二)湖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兴是近代中国乃至世界杰出人物。

他是湖湘文化孕育出来的不朽伟人,他的所作所为,又光大了湖湘文化。

尤其是他的精神,体现了湖湘文化的特质,从中我们更能看到湖湘文化与众不同的特点:11经世致用,是湖湘文化最大特色。

从胡安国父子创立湖湘学派,到王船山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从曾国藩所向披靡的湘军,到毛泽东创建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无不体现这一湖湘文化的特色。

黄兴的务实精神,也就是湖湘文化最大、最亮的特点。

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形成的事实求是作风正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是湖湘文化的本质特征。

试想如果曾国藩仍以清朝八旗军的方式组建军队,其后果如何?我们能了解的是,王明照搬马克思主义,丢掉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毛泽东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才能战胜敌人,建立新中国。

21勇于任事,是湖湘人物的鲜明特点。

黄兴的“常败将军”与屡败屡战,在湖湘一些杰出人物身上都有表现。

自称国士的杨度在他那篇名噪一时的《湖南少年歌》的长诗中概括了自己青少年期的活动:“我年十八游京甸,上书请与倭奴战。

归来师事王先生,学剑学书相杂半。

”[8]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辛亥革命后,以民主方式为袁世凯的帝制进行鼓吹,结果自然是身败名裂。

为报段祺瑞知遇之恩担任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在军阀混战的北洋时代居然针对当时教育界的状况,提出了三项主张:“一、本部设考试委员会,仿伦敦大学成例,学生入学毕业诸试,概由部办。

二、本部设编译馆,要求各大学教授通力合作,优加奖励,期于必成,务使期年之间,有新著数十百种,布之黉舍,辞理并当,餍人取求。

三、合并八校。

”正如钱基博所说,此论一出,引起各方面的反对。

青年视为大逆不道,而章先生认为宏奖著述,是甄别教员,顽然抗议。

合并八校,暗潮更是不可终日;加上适逢五七爱国日,警察厅因为年年闹事,禁止游行,咨请教育部转告各校,章却循例照办。

于是,早就盯上章士钊的人趁机发难,将其转知告示刊登在报上,并加以“摧残教育,阻挠爱国”的罪名,以激起学生的愤怒。

学生们捣毁了章的住宅。

章士钊也早闻风声,逃了出来[9]。

章士钊的作法如何不用评判,但勇于任事的精神可贵,体现了湖湘文化及湖南人的特点。

31疾恶如仇,是湖湘文化的本质所在。

疾恶如仇,爱憎分明,是爱吃辣椒的湖南人的特点,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彭德怀敢为人民鼓与呼,在庐山会议上与毛泽东针锋相对的提意见,堪为这方面的楷模。

王 运、宋教仁、蔡锷等一大批湖湘儿女,无不敢作敢为,对黑暗的东西勇于反抗,对新生事物热情支持。

(三)任何事物都犹如双刃剑,具有两重性与多重性。

黄兴精神也有其局限性。

他本着无争的精神从事革命活动,不争名争利,固然可贵,但革命的大名大利则不可贸然放弃。

武昌起义后,为了争得袁世凯对共和的支持,许诺袁推翻帝制后当第一任总统。

为了实现这一诺言,他以已之心度袁世凯狼子之腹,主张孙中山辞去临时总统,推举袁世凯为总统。

这种行为,虽是英雄本色,却也表现了其对对手估计不足。

“二次革命”后,当孙中山总结革命失败的教训后,成立中国革命党,要党员绝对服从领袖,向党魁宣誓,并按手印。

黄兴不同意这一作法,离开了日本,避往美国。

由于黄兴不肯解释,以致不少人认为是他不服从孙领导。

如此等等,无一不暴露了“无争”的缺点。

值得注意的是,湖湘文化的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在湖湘人物身上亦得到了很好体现。

如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作战中就不断总结经验,并吸收洋务人才进入幕府,最终取得了胜利。

前面谈到的杨度、章士钊二人则更是这方面的典范。

“善变”是贬义语,如果人格不变,仅仅是做法与思维变化,不失为一种优点。

有人说,纵观近代革命以来的历史,湖湘人物既是革命先锋,也不乏守旧人士。

如叶德辉、王先谦、杨度、章士钊,几乎每个时代都有这方面的代表。

我以为,守旧固然不可取,但坚持却难能可贵。

21世纪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如果我们只是盲目的赶潮流,不固守自己的文化领地,失去的将无法计算。

有失有得,并不是说失去了就会得到。

尤其是文化,它是各自民族长期形成的,一旦失去将无法弥补。

我认为湖湘文化的可贵就在于他能固守住自己的领地并发扬光大。

文化的多元化离不开这种精神,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更不能抛掉自己的特点。

[参考文献][1]章太炎:《祭黄兴》,杜元载主编《黄克强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版,第419页。

[2]《在湖南学界欢迎会上的演讲》,《近代史资料》总第64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4页。

[3]鲁迅:《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版,第78页。

[4]刘志盛:《黄兴秩闻一则》,田伏隆主编《忆黄兴》,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85页。

[5]李贻燕:《纪念黄克强先生》,杜元载主编《黄克强先生纪念集》,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3年版,第419页。

[6]《胡汉民自传》,丘权政等选编《辛亥革命史料选辑》上册,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20页。

[7]张继:《回忆录》(一),引自萧致治《黄兴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39页。

[8]杨度:《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3页。

[9]钱基博:《中国现代文学史》,岳麓书社,1986年版,第468页。

责任编辑:刘剑康92《湖湘论坛》H UXI ANGLUNT AN2004年第6期 湖湘文化与湖湘人物研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