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在国共关系中的重要影响2012级英文学院12班学号:1201011201 姓名:梁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宋庆龄是个具有特殊身份的政治人物,她既是国民党的元老,又与共产党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酝酿过程中,宋庆龄以其历史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之牵线搭桥。
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宋庆龄高举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旗帜,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作出了谁也无法替代的彪炳史册的独特贡献。
一、接通了国共高层之间的交流平台
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曾有过第一次合作,这是晚年孙中山按照他手订的三大政策,与共产党人共同缔造的。
当时,宋庆龄作为孙中山的秘书,为此做出了大量积极的、切实有效的工作。
然而,1927年由于国民党右派的背叛而发生了分裂。
此后,两党处于敌对状态,连年发生内战,两党中央之间的联系也随之断绝。
1935年,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国际上,由于德、日、意法西斯的猖獗,许多国家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是年7月,共产国际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
在国内,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华北事变,亡国危机空前加重,民族矛盾已上升为全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这一决定中华民族命运的危急时刻,宋庆龄发挥了她独一无二的价值。
她在上海联络何香凝、柳亚子、经亨颐、陈树人、于右任、孙科等10多人率先签名响应“八一宣言”,赞同瓦窑堡会议决定,并极力推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
此后国共两党中断了近10年的联系,终于在宋庆龄的推动下接通了。
宋庆龄是最早将国民党愿意谈判的信息通过董健吾传递给中共中央的,从而使国共两党领导人建立了直接的沟通渠道,这就为国共双方高层进一步酝酿第二次合作,进行幕后谈判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
若是没有宋庆龄的协助,国共又怎会有机会合作;若不是有宋庆龄的帮助,国共两党中断了近十年的联系又怎会轻易接通呢?其过程必定更加艰难,更加漫长。
可以说,宋庆龄为国共合作抗日立下了头功
二、在整个抗日战争中,宋庆龄是在同国共第二次合作中走过来的。
随着宋庆龄沟通国共两党的联系,以及蒋介石对日态度的逐渐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也加快了由“反蒋抗日”向“逼蒋抗日”过渡的步伐。
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布《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明确表示放弃“抗日必须反蒋”的口号,指出我们的总方针应是“逼蒋抗日”,并确定统一战线的主要对象是国民党。
宋庆龄以国民党中央委员的资格及其崇高威望,帮助共产党实行逼蒋抗日政策,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试想,如果没有宋庆龄在国民党中的巨大影响力;如果没有宋庆龄从中积极协助;如果没有宋庆龄这位牵线人。
历史上就不会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那有怎么会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建立,就更不会有后来我们
全民族所创造的彪炳史册的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可见,若是没有宋庆龄,中国历史都将会改写!
三、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宋庆龄在得知西安事变发生的消息后,对张学良、杨虎诚之举表示了极大的赞同。
事变发生的当晚,孔祥熙便来到了宋家,想让宋庆龄在一份谴责张、杨,并要求无条件释放蒋介石的声明上签字。
宋庆龄断然拒绝了,孔祥熙感到大吃一惊,并问其理由。
宋庆龄说:“张学良做得对,如果我处在他的地位,我也会这样做,甚至还会走得更远!”[1]宋庆龄不但事先就知道张学良在计划这件事,甚至还敦促张学良这样做。
宋庆龄之所以会持如此态度,完全在于蒋介石一直坚持“剿灭”红军的政策,并制造了“爱国有罪”的“七君子”冤狱所致。
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国内局势扑朔迷离。
面对这样错综复杂的形势,宋庆龄在一份准备发表的声明中作了科学而精辟的分析。
她指出:张学良发动事变唯一的目的“是劝谏蒋介石同意建立一个统一战线,抵御日本的入侵。
”但是局势异常复杂,如果对事变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一场“更大规模的内战”。
这样不仅“将导致更深重的民族灾难,同时也给日本的入侵提供了便利。
”并强调说:现在“面临日本入侵我国国门的危急时刻,个人的不同政见都必须放弃!”“所有军队的当务之急是:求同存异,组成一个抗日的统一战线,任何企图阻碍此战线形成的做法都是在犯罪。
”又补充到:“现在,另外一场南京和西安间的内战正在有逼近的危险。
”为此,她特地呼吁:“每一个中国公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阻止这样一场
灾难的发生。
让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联合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保卫自己的祖国。
”[2]以上种种无一不表明宋庆龄始终把握着抗日救亡的政治主题,并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宋庆龄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通过对话谈判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推动国共合作抗日创造了有利条件,作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不懈努力的宋庆龄深为感奋。
9月24日,她发表了《国共合作之感言》,激动地表示:欣闻此讯,“感动得几乎要下泪。
”[3]并语重心长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在这民族危机千钧一发的今日,一切过去的恩怨,往日的牙眼,自然都应该一笔勾销,大家都一心一意,为争取对日抗战的最后胜利而共同努力。
”
[4]这样,“孙中山先生死而有知,也应该含笑九泉了!”[5]
若非宋庆龄深刻的见解和精辟的论述;若没有宋庆龄努力的维护。
西安事变最终是否会和平解决呢?若西安事变没有和平解决,后果可想而知,就不可能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又怎敢想象之后的抗日战争是否能取得胜利?
宋庆龄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战胜利中作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统战工作;在国共两党合作的酝酿过程中,宋庆龄以历史的责任感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中牵线搭桥。
成功地促进了国共再度携手同行,一波三折地走完了8年抗战的里程。
同时,宋庆龄又是极具声望的国际和平战士,她的言论在世界民主国
家中是很有份量的。
她说过”国共合作的坚持,才能赢得抗战的胜利,也才能帮助美国对日作战和保卫美国安全。
”
这些极有分量的言论对于促进国共合作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纵观国共合作的历史,宋庆龄是一名不可或缺的战士!
纵观宋庆龄的一生,无疑飘扬起了国共合作中最独特的一面旗帜!
[1]引自董霞飞、董云飞著:《神秘的红色牧师董健吾》,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166页。
[2]引自顾正斌:《评新发现的宋庆龄关于西安事变的声明》,载《纪念宋庆龄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43-144页
[3]《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05页。
[4]《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06页。
[5]《宋庆龄选集》上卷,第2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