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分为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1.人口的自然增长决定性因素:___ _率和死亡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可大于0或等于0,也可小于0,大于0时人口呈正增长,人口总数增加;等于0时人口总数不变;小于0时,人口呈负增长,人口总数减少,一般而言,当人口基数一定的时候,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反之越慢)。

(注:出生率和死亡率不能小于0,自然增长率可小于0,用于作业或者考试时正确判断三个率所表示的曲线示意图)2.世界人口增长的总体趋势:快速增长。

3.人口增长的空间分布(1)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____增长,如;有些国家已经接近零增长,如;甚至出现__ _增长,如。

(2)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很快。

4.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有: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观念、生育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等等,但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归根到底取决于。

二.人口增长模式★★★★★1.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________率、________率和____________率三项指标构成的。

2. 人口增长模式的历史转变:高-高-低型→高-低-高型→____ __型。

(1)高-高-低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2)高-低-高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3)低-低-低型:____出生率、____死亡率、____自然增长率。

三.人口金字塔示意图的判读: ●右图中:◆扩张型金字塔对应的人口增长模式为 ◆收缩型金字塔对应的人口增长模式为四.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五.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型”,但是因 大,所以人口增长依然较快。

2.人口问题与对策:(1)一般将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达到或者超过 %或者 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数量达到或者超过 %,就算进入老龄化社会了。

(2)高-低-高型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带来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产生的社会影响有 ,解决措施是 。

(3)低-低-低型人口增长的特点是 ,带来的人口问题主要是 ,产生的影响有 ,解决措施是 。

3. 世界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 ,最慢的大洲是 。

4. (了解)人口结构的概念: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

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5.宗教6...教育程度....7.职业8.收入9.家庭人数等等后工业化社会发达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医疗卫生技术的进步;生活与文化水平的提升;生育观念的变化,使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低●人口计算●:■出生率 = 出生人口数/总人口×100%■自然增长率 = 自然增长的人口数/总人口×100% 或 = 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快慢:一般看自然增长率高低,在总人口一定的情况下,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越快。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爆炸二.资源和环境制约人口增长三.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

【人口容量为最大人口规模】。

2.人口合理容量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为最佳人口规模,即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3.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资源、环境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4.中国的人口容量约为亿,是根据资源估算的结果,人口合理容量约为亿。

5. 人口容量的主要影响因素:◆资源状况(首要因素):与人口容量呈相关◆科技水平:与人口容量呈相关◆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呈相关◆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呈相关6.人口容量的特点:◆临界性:就是指一个国家人口数量不能超过即不能超最佳人口规模◆相对性: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自然等条件和科技水平下,人口容量不同◆警戒性:就是指一个国家人口数量不能超过即不能超最大人口规模第三节人口迁移一.概念人口迁移是指变更定居地(即住所)的空间流动行为(要能正确判断是否属于人口迁移,即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区别) 。

二.分类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农村→农村:●农村→城市: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国家当前的主要人口迁移方式。

●城市→城市:发达国家●城市→农村:逆城市化现象,多存在于国家,如日本、美国、西欧等国家。

三.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要求:能根据事例准确的判断)●自然生态因素:如气候、土壤、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政治因素:如国家政策(如深圳崛起)、战争(难民营、战俘遣返)等●经济因素: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区域开发、交通条件、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等●社会文化因素:如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家庭、个人动机和需求等四.世界人口迁移(了解,不做规定)◆二战前:欧洲到美洲和大洋洲◆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方向:欧洲:迁出地变为迁入地拉美:迁入地变为迁出地西亚、北非等石油国:人口以迁入为主。

五.中国人口迁移(只掌握加粗字体部分)1.安史之乱: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2.建国初到80年代中期:特点:有组织、有计划、规模小,多为政策性移民,多为政策性移民原因:计划经济体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3.80年代中期以后:人口迁移的现状 (重点掌握)特点:规模大、自发性,多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原因:受改革开放的影响方向: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或者工矿区;从山区到平原;从贫困区到发达区(重点)如: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是人口主要迁出区,主要迁入区有北京、上海、广东、浙江、江苏等经济水平高的省区。

六.人口迁移的影响1、对迁出地:利:缓解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弊:造成人才流失;劳动力不足2、对迁入地:利:提供丰富的劳动力;活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弊:城市环境压力增大;地租房价上涨;交通拥挤;社会治安管理难度加大。

七. 人口迁移的一般规律:★★★★1.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2.从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迁往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3.从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一.城市的区位分析★★★★★1.自然区位条件:(变化较小)◆地形: 是城市发育最良好的场所;山区城市多分布于河谷地区。

◆气候:中低纬地区,气候宜人,适合人居,城市数量多。

极端性气候区,气候恶劣,城市数量少,如亚马孙平原,因为气候极湿极热,所以城市非常少。

◆河流:河运的起点和终点,两条河流交汇处,适宜布局城市●两河交汇处:,取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运便利,人流、货物的集散地,易发育形成城市----如宜宾、重庆、武汉2.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变化较大): 资源(如攀枝花、大庆、大同等)、交通(株洲)、科技、宗教(拉萨)、政治等 二.城市土地利用1.土地利用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和其他未利用土地。

2.城市常见土地利用类型: 、 、 。

三.城市功能区(重点掌握)1. 区:居住活动在城市土地利用上的集中(最常见的功能区,面积最大,占40%-60%左右)。

区:商业活动在城市土地利用上的集中,多位于 。

CBD 表示中心商务区,有①经济活动最频繁②人口数量昼夜差异大 ③内部分异明显 等特点。

区:工业活动在城市土地利用上的集中,不断向市区外围的交通干线附近移动。

2.等地租线试题(图形):影响地租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的距离和交通通达度。

※※※ 3.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4.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长江水系及沿岸重要城市示意图岷江宜宾重庆洞庭湖武汉宜昌湖口鄱阳湖上海湘江南京四.中心地理论(重点) ★★★★★1. 中心地:向周围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 。

2.中心地服务范围形状: 。

3.示意图:图中共有 级中心地。

类型服务范围 门槛 数量同级间的距离同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间的关系 高低级中心地服务范围间的关系高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一.城市化概述1.定义: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变成城市市区的过程。

2.标志:★★★①的比重上升 (城市化的重要标志,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高低)②劳动力从第产业(农业为主)向第(工业为主)、第产业(服务业为主)转移③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二.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不同地区的城市化特点:★★★★★●从起步早晚、水平高低、速度快慢、是否存在特殊现象角度分析●1.发达国家①起步。

②城市化水平。

目前多高于。

③目前发展速度。

④多存在现象。

●逆城市化原因:◆A.居民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城市中心地房租上涨、环境恶化、就业困难、交通拥堵等)◆B.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卫星城的主要职能是:分担中心城市职能,缓解中心城市的环境、交通、居住等压力。

2.发展中国家①起步。

②城市化水平。

(多低于40%)③目前发展速度。

④多存在不合理的城市化现象●虚假城市化: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如南美洲国家比较典型。

●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尼等国家。

四、我国的城市化:目前约。

第三节城市化的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一.城市环境问题1.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有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地价昂贵、环境质量差、就业困难等。

2.城市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度膨胀和产业国语集中。

3.针对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解决措施:4.热岛效应:城市人为热的大量排放5.影响水循环:★★★时事补充★★★〓霾:但是逆温现象下,低空的气温反而更低,导致污染物的停留,不能及时排放出去。

三是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近些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机动车辆的增多,污染物排放和城市悬浮物大量增加,直接导致了能见度降低,使得整个城市看起来灰蒙蒙一片。

霾的形成与污染物的排放密切相关,城市中机动车尾气以及其它烟尘排放源排出粒径在微米级的细小颗粒物,停留在大气中,当逆温、静风等不利于扩散的天气出现时,就形成霾。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一.产业概述常见的产业活动有:农业(含农、林、牧、副、渔)、工业、交通、旅游、商贸、金融、服务、信息、科技、物流等。

2.产业活动分类:第一产业 (农业为主);第二产业(工业为主);三产业(服务业为主)二.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关系。

〓自然区位条件:地理位置、地形、水源、气候、土壤等。

比如:农业、矿业受自然区位条件的影响最为明显。

〓社会经济区位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