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能使血糖降低的激素。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正常量的胰岛素起不到正常的降低血糖的作用,也就是体内对于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产生了抗体,体内组织对于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

体内分泌的胰岛素是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我们吃进的食物经过消化分解变成葡萄糖,当血糖升高的肘候,胰腺就开始分泌胰岛素素进人血液,将血糖很快降低到正常范围。

对于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患者来说,由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所以同样的胰岛素却无法产生降血糖的效,因此就形成了高血糖、糖尿病。

对于这种患者,单纯地应用促胰岛素分泌剂,有时效果不是很好。

胰岛素抵抗不但是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之一,它还与高血压、高血脂、血液黏稠度高、血脂代谢异常有关,是动脉硬化的病理基础。

严重的动脉硬化可以形成局部的狭窄,动脉血管壁上可以有脂质形成的斑块或钙化的斑块。

在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如果斑块破裂,则可以急剧地堵塞血管,这就造威了心脑或下肢等血管的梗死。

血管梗死就是由于血管堵塞造成该血管供血的组织坏死。

这种事件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死:发生在脑组织就是脑梗死。

严重的要害部位的急性血管梗死可以致命或致残。

蓝精灵
胰岛素生理作用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也是唯一同时促进糖原、脂肪、蛋白质合成的激素。

作用机理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机制。

调节糖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胰岛素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胰岛素分泌过多时,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

相反,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缺乏常导致血糖升高;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 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

胰岛素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
()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水平、升高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

()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加快糖的有氧氧化。

()通过抑制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

()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调节脂肪代谢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氧化。

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血脂升高,久之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的严重疾患;与此同时,由于脂肪分解加强,生成大量酮体,出现酮症酸中毒。

调节蛋白质代谢
胰岛素一方面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

腺垂体生长激素的促蛋白质合成作用,必须有胰岛素的存在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生长来说,胰岛素也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

其它功能
胰岛素可促进钾离子和镁离子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可促进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及三磷酸腺苷()的合成。

蓝精灵
胰岛素是现阶段控制血糖的最佳武器,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高血糖,其疗效也是任
何口服降糖药所不及的,这点无须置疑.但是现在有一种叫“禾仙菇”的菌类中药非常神奇,对治疗糖尿病非常有效。

它能控制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治疗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并发症。

它负作用小,适合患者长期使用。

下面我们来介绍胰岛素的相关内容。

糖尿病专家贾春宝博士指出在我国临床上常用胰岛素制剂按起效的时间长短分为如下几种:
、超短效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有猪和人胰岛素两种。

、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可以和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亦可以单独使用。

中效胰岛素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应根据病情决定。

皮下或肌肉注射,但不可静脉点滴。

中效胰岛素是混悬液,抽取前应摇匀。

、长效胰岛素:包括鱼精蛋白锌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一般不单用,常与短效胰岛素合用,不可作静脉点滴。

、预混胰岛素:是将短效与中效胰岛素按不同比例(、、)预先混合的胰岛素制剂,选择或、是根据病人早餐后及午餐后血糖水平来决定早餐前一次剂量皮下注射;根据病人晚餐后及次日凌晨血糖水平来决定晚餐前皮下注射剂量。

但是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内容。

、胰岛素治疗方案不合理
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是因人而异的。

应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制订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

目前临床上一般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血糖水平以及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来选择适当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合理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应尽可能模仿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

人类小时生理性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两部分。

基础胰岛素分泌率较低,可持续小时,主要是维持正常的空腹血糖;餐时胰岛素分泌由进餐诱发,分泌率高,持续时间短,主要是控制餐后血糖的升高。

由于大多数人每日进食次,有次餐时胰岛素分泌,所以一种比较理想的胰岛素治疗模式是次餐时胰岛素次基础胰岛素,即每日餐前各注射次餐前胰岛素每天注射次基础胰岛素。

对于一些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试用胰岛素泵,能较好地解决一天小时内的血糖波动。

、对胰岛素存在抗药性
这里面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所用胰岛素纯度较低或具有一定的抗原性,例如动物胰岛素导致体内产生胰岛素抗体,使胰岛素效果降糖。

此时,可换用纯度高且无抗原性的人胰岛素。

另一种情况是机体存在胰岛素抵抗,此时可加用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增敏剂,以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胰岛素使用剂量不对
胰岛素剂量不足或剂量过大均可导致血糖升高,后一种情况即我们常说的“苏木杰现象”,就是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大,导致低血糖后反跳成高血糖。

此时,胰岛素越加量,血糖反而越高。

、没配合饮食和运动
有些患者认为,用上胰岛素以后就可以随便吃喝了。

事实上,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手段,都要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否则,再好的药物也是枉然。

采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不但要控制饮食,而且要强调进食定量定时。

定量是指每餐的量要相对固定;定时指每天注射胰岛素的时间和进餐时间应相对固定。

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若进食不及时,有可能发生严重的低血糖;若进食太早,则有可能发生高血糖,这对血糖控制都是不利的。

、高血糖的毒性作用
长期高血糖对胰岛细胞的分泌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即我们常说的高糖毒性作用。

如属于这种情况,则可大胆增加胰岛素用量,一旦糖毒性作用解除后,患者自身胰岛功能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