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税

环境税

人们都想要生活在环境良好的地方,因此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保护环境已刻不容缓.环境税的定义:环境税也有人称之为生态税、绿色税,它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

环境税是国家为了保护资源和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凭借其主权权力,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其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程度或污染、破坏资源环境的程度征收的一个税种。

环境税提出的背景北京大学的张世秋和李彬在1995年就发表了《关于环境税收的思考》(一)、征收环境税的依据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行为,国家按照法律的方式征收环境税,是基于以下事实:1.环境资源的价值属性.,包含自然资源(矿藏资源、土地和水资源、生物资源等)以及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在内的环境资源,其价值体现在环境系统的要素、结构和功能等诸方面。

环境资源的价值属性是征收环境税收的前提条件。

2.环境资源所有权的归属。

环境资源,通常是作为一国的公共财产,国家对其具有所有权,由国家对其进行管理。

我国宪法规定,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3.法律学、经济学的要求(l)国家征收环境税之权利。

国家通过环境资源参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实现社会生产及再生产,因此,国家可以将生产的部分社会剩余价值收归国家所有。

这种行为规范,于国家而言,是其征税的权利。

(2)缴纳环境税之义务。

作为环境资源的消费使用者,有义务向国家缴纳应有的环境税。

(3)体现环境价值,纠正市场失灵之需要。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市场力量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但是由于外部性存在而导致的市场对环境资源合理而有效的配置的失灵,使得社会经济生活对环境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和利用,从而导致社会经济发展的低效率状况。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则必须有政府的干预,即采取税收或收费税方式,以实现社会环境资源的真实价值体现以及弥补或纠正市场失灵现象的有效手段。

4.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需要,环境资源的存量是有限的,根据分配的公平性和效率原则,税收作为国家权利机关调节初次产品分配不公现象的经济杠杆,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二)、减排压力增大环保税开征日趋紧迫在近十几年中,随着减排压力逐渐加大,人们对环境税的期盼逐渐强烈。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坦言,“中国环境问题之严重,以及由此所导致的医疗费用等支出的增加,都已到了不得不采取措施的地步,推出环境税极为急迫。

”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李适宇教授也向南方日报记者表示,环境税利用经济杠杆作用于影响环境的行为,更能体现依法保护环境、治理环境隐患的思路。

(三)、我国环境污染现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急需征收环境税新世纪以来,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类的焦虑和不安。

近年来,我国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

空气污染、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等灾害侵袭着中国约三分之一的国土。

据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

生态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并重,“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环境税,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以各种污染行为和后果为征税对象的税。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认为: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存在依存关系,即经济增长初期会造成环境质量恶化,但到达一个转折点后,经济增长又会引致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

但这一过程不会自动发生,而要通过政策响应来实现。

改善环境现状存在的政府政策手段主要包括政府直接管制、法律手段、污染权交易制度和环境税收等,其中,环境税是最为有效的工具。

(四)与国际接轨的需要早在20世纪70年代,不少国家就把环境税引入其税收制度。

纵观这些国家的环境税收,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设置的,涉及大气、水资源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征收税率高,差别税率设计详细,并且都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使税收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环境税类型:环境税有狭义、广义和更广意义上的理解。

第一,狭义的环境税仅指排污税,排污税又可以包括废水污染税,垃圾税、二氧化硫税、二氧化碳税等。

第二,广义的环境税包括排污税类和资源税类。

第三,更广意义上的环境税包括四个方面:1、消费税:对环境有较大污染和破坏的产品征收消费税,这类产品来源于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又是对环境有较大污染的产品,所以对它们征较高的税,就有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2、资源税:对开采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其目的是体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3、排污税:向排污的单位和个人按所排放污染物的数量、浓度和种类征收的税。

4、准环境税:是指相当于税收的各种收费。

如排污费、自然资源开发使用费、土地使用费、水资源费、补偿费(育林费、生态环境补偿费)、保护管理费等。

这些收费已较规范,虽无税收之名,但己按一定的比例,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已有税收之实。

环境税演变过程:1、国外。

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发达国家逐步认识到传统工业化道路的缺陷,并运用多种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治理环境。

其中,环境税收是一种通行的经济手段。

大致说来,发达国家的环境税经历了以下3个发展阶段:(1)20世纪70年代初经合组织环境委员会首次提出“污染者付费”原则,要求排污者承担规制、监控排污行为的成本,其种类主要包括用户费、特定用途收费等,专项排污收费构成了环境税的雏形。

(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环境税种类日益增多,包括排污税、碳税、硫税、汽车燃料税、轻型燃油税、电力税、气候变化税、煤炭焦炭税、航空燃油税、发动机交通工具税、废弃物最终处理税、包装税、水资源税和采矿税等。

各种能源税或能源环境税一方面用来筹集财政收入,另一方面用于引导生产和消费。

(3)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发达国家纷纷推行绿色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绿色税制改革。

目前,环境税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主要的环境政策手段。

发达国家典型的环境税主要有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

2、国内。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也较早的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坚决抛弃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政府在积极倡导遵循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

21世纪初期,我国政府先后提出了许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还进一步实施了多项节能减排措施。

但是,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相对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迫切需求新型高效的环境政策。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手段主要包括法律手段、行政管制手段和经济手段,但其中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导致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

我国的税收制度是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现行税收制度是1994年改革后的新税制。

在我国税收制度中,与环境有关的税种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建设维护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耕地占用税。

我国关于环境税理论的介绍和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至今已有二十年时间。

随着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进行了新的财税体制改革,关于环境税收的研究逐渐成为税收理论界研究的热点。

近年来,在我国税收理论界,对环境税的研究日渐深入,已经涉及到实践层面,通过实施环境税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的呼声不断高涨。

环境税征收的方案设计1、污染排放税目:污染排放税目针对排放的污染物征收的税目,主要有各种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

目前实行的排污收费制度中,这些污染物大都在征收范围,因此,污染排放税即“费改税”,同时将未开征的污染物和排放源纳入其中。

近期可以考虑将排污费中的二氧化硫收费改为征税,同时取消收费。

因为二氧化硫税征收相对容易,征收额较大,为重点控制的污染指标。

另一部分是针对目前没有征收排污费的流动源(机动车尾气排放)征收污染排放税,由于排放量监测难度很大,可以对机动车燃油征税。

二氧化硫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是污染源排放的s02;②纳税人为向大气中排放s02的所有排放者,包括工业企业、事业单位、商业和服务业企业以及其他单位;③征收依据是S02的实际排放量。

对于有监测数据的,按照实际监测值征收。

对于那些量大面广、规模小、监测困难的污染源,可以按照燃料中的含硫量以及相应的削减措施折算征收。

对实际排放量难以确定的,可根据纳税人的设备生产能力及实际产量等相关指标测算排放量,作为计税依据;④采用定额税率,总的原则是税率不能太低,必须能够起到对纳税人的刺激作用燃油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为机动车燃用的汽油和柴油;②纳税人:使用机动车的企业、单位以及个人;③计税依据:以汽油、柴油的使用数量为计税依据,即纳税人的实际购买数量;④税率确定:以机动车燃用的汽油和柴油所排放的污染物作为确定税率的依据,不同品质的燃料实行差别税率。

2、特种污染产品税目:特种污染产品税目是指向使用、消费及处置过程中对环境构成危害的产品征税,征收污染产品税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有害于环境的产品的使用或者倡导使用低污染或无污染的替代产品。

特种污染产品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为各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或消费品,主要有臭氧损耗物质、含磷洗涤剂、汞镉电池、化肥农药、一次性泡沫餐具、塑料包装袋等。

②纳税人为上述产品的使用和消费者;③计税依据为污染产品的消费量或销售额;④污染产品税可实行从价定率征收或从量定额征收的两种计税方法。

⑤征收环节可以设在消费环节。

在销售产品或消费品时征收,由销售者代缴,按季度向销售者主管税务部门申报纳税。

3、生态保护税目:目前只考虑针对一些矿产资源的开采行为和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使用行为征税。

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是对环境的直接危害者,对矿产开发行为开征税收,符合国际通行的“污染者付费”和“破坏者赔偿”原则。

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使用者是自然环境的受益者,也是对自然环境的潜在或直接危害者,对其开征环境税合情合理并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虽然这部分消费者为个人,但可以通过门票销售者代扣环境税实施有效管理,因此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同时,以消费者个人为纳税人,更有利于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最终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生态保护税目要素设计:①征收对象:煤炭、原油、天然气、山石、黄金矿等矿石资源;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发和利用行为;②纳税人:开采矿产资源的单位和个人,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使用者;③计税依据:矿产资源开采以资源品目和实际开采量为计税依据,实行全国统一税;生态自然保护区开发和使用根据国家有关生态自然保护区(如景区)等级划分标准确定幅度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规定的幅度范围内确定,以景区实际游览流量为计税依据实行代扣代缴;④税率:采用定额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课征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