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北省磁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河北省磁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河北省磁县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 . 一部《水浒传》,长篇大论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

B . 他总认为语文难学,其实无论哪一科,不经过刻苦努力,,决不会一气呵成的。

C . 今年1月4日,武汉广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

D . 那种“违者罚款”的告示牌我们都司空见惯了。

2. (2分)下列句子中的“说”字,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

②故先王有郢书,而后世多燕说。

③燕相受书而说之。

④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

⑤此二人说者皆当矣。

⑥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A . ①④/②③/⑤⑥B . ①④/②③⑥/⑤C . ①③④/②⑥/⑤D . ①/②③/④⑤⑥3. (2分)下列句子中,选出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 浴乎沂,风乎舞雩。

B .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C . 王语暴以好乐。

D .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4. (2分) (2019高二下·杭州期中)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描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计三百零五篇,包括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五百多年之间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主要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

B . 庄子名周,战国中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庄子崇尚自由,想象力极为丰富,他的文章语言运用灵活自如,能把一些难言之理说得引人入胜。

今存《庄子》分内篇、外篇、杂篇,为庄子及其后学所著。

C .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现代悲剧,这部剧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三十年的矛盾,表现了旧家庭的罪恶。

曹禺的作品还有《日出》《茶馆》《北京人》。

D . 王实甫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西厢记》故事源于唐代元稹所著《莺莺传》,后在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5. (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书法罗海东中国式文人以独特的审美情感和系统的技术枝巧用毛笔书写汉字,书写主体的集体人格化、书写工具的强大表现力、书写技法的高度程式化、表现客体的形音义自足与千变万化,使得中国书法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成为民族特色鲜明的专门艺术。

在中国艺术内部,书法也颇有代表性。

文字是文明最基本的要素,而汉字的实用与书法的审美一体两用密不可分,所以中国书法地位特殊。

历史上,汉字始终是中国的通用文字,故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民族跨度较大,更加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精神,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阴阳调和的辩证法、自强不息的生命观、写意抒怀的艺术观等,在中国书法中均有集中的、综合的反映。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自然依随汉族的文脉而发生、发展,同时也得益于中国少数民族的参与和创造。

早在东周时期,鲜虞族建立的中山国所出“中山三器”与“守丘刻石”,便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名作。

楚汉相承,由南方少数民族参与创造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一道,对汉代书法产生重要影响。

正是在汉代,篆、隶、草、行、楷五种书体创立完备,从此中国书法以风格史为主线,不断从辉煌走向新的辉煌。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资源南北分流,由此逐渐形成1700年来中国书法碑、帖两大体系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

北方少数民族直接确立了北碑体系,也间接促进了南帖体系的发展。

元代,朝廷为笼络士人,礼聘宋朝宗室赵孟頫并推赏其书法,赵氏倡导的复古书风,亦使宋末颓微的中国书法重回传统正道。

同时,以鲜于枢、康里巎巎、耶律楚材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书法家群体,以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和较高的艺术成就,为中国书法的保护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代,许多皇帝偏爱书法并身体力行,对中国书法产生了积极影响。

尤其是康熙、乾隆二帝,分别崇尚董其昌和赵孟頫这两位继承型的帖学大家,令清代前期书坛延续了书法正脉。

清代中后期,由于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促成了碑学中兴的局面。

因此,中国书法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在中华文化整合中的标志作用。

中华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是黄河文化与长江文化的混融,其关键点在政治军事上表现为秦(代表黄河文化)灭楚(代表长江文化),在文化艺术上则以汉字(书法)之“书同文”为标志;其次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的文献功能。

书法遗迹即文字遗存,不仅可与其他文献相互印证,甚至在相关文献损毁阙如时成为研究某段历史某些问题仅有的线索,堪称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例如被誉为“篆中之草”的《散氏盘》铭文,本为一篇地契,却是研究西周晚期诸侯国纠纷与土地流转制度的珍贵文献;再次对中国社会的维系调和作用。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以中和简静、含蓄深沉为主要审美取向,具有人文化育功能,关乎科举应试需要并与儒、释、道兼通的中国书法,为统治者治人尤其是治士独特贡献。

不仅所有读书人都要学书法、用书法,受到书法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入世不利的文化精英如苏轼、徐渭等,往往也以书法释怀寄情、寻求精神的超逸。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中国书法兼实用与审美于一体,融合了写意抒怀、天人合一,阴阳调和等中国艺术观,具有很强的民族象征意义。

B . “北碑”即北朝刻石的通称,淸朝中后期,人们追捧“北碑”,进而促进了文字学和考古学的发展。

C . 中国早期的“先秦楚系书法”与“周-秦文字系统”都融入了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和智慧,对中国书法影响深远。

D . 元代帖学大家赵孟頰开一代书法古风,鲜于枢、康里巎巎等北方少数民族书法家也身体力行,共同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从中国文人与中国艺术两个角度切人,分析了中国书法的显著特点,点明本文的核心议题:中国书法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

B . 文章以大段文字论述了中国历朝历代少数民族——包括处于统治地位的少数民族领导阶层一一对中国书法的重要影响。

C . 文章以《散氏盘》铭文为例,论证了中国书法遗迹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文献功能,尤其是在相关的文献缺损难寻或遭到毁坏的时候。

D . 文章一方面写中国书法对于多民族中国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写中国少数民族广泛参与创造了中国书法,突出了“民族学视野”论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因为中国书法始终是以作为通用文字的汉字为载体,所以其民族跨度极大,广泛地承载着56个民族所共有的民族精神。

B . 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书法不仅在文化整合中具有标志性作用,而且维系调和着中国社会,具有人文化育功能。

C . 如果董其昌和赵孟頫,不临摹古法,不注重传承,他们就不会成为声名显赫的帖学名家,也不会得到康熙、乾隆皇帝的推崇。

D . 中国书法不仅追求中和简静、含蓄深沉的审美境界,而且汇聚了儒释道三方的思想精华,为统治者招贤纳士做出贡献。

6. (9分) (2019高二上·揭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在内忧外患的挤压之下、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之中开启了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人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开始反省自身,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更新文化传统。

在这个过程中,深厚绵长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在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中互相支撑,互相影响,均衍生出新的内容,可以称为“近代互构”。

鸦片战争以后,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高呼“自强”“求富”,主张学习先进技术来富国强兵,都是在复活经邦济世的士人精神以求民族自救;甲午战争之后,士人们在“保国、保种、保教”的理念中,提出制度革新的要求,清政府被迫在军事、教育、工业政策等方面做出调整。

随着新的知识分子、了解西方的官吏、新兴工业资本家群体的扩大,人们有了大量关于富强、进化、民主、自由等话题的思考,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相较,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具有更加鲜明的近代特征。

忧患意识的近代转变,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

一方面,人们的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产生了一系列反侵略的自卫本能,如三元里抗英运动、义和团运动等等;进而,知识精英们把对外御辱与对内改革结合在一起,发展为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如“公车上书”、新文化运动等等。

另一方面,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性观念也在“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刺激和民族情感的自发作用下,愈发顽固,逐渐沦为社会发展的阻力。

“变与不变”之争始终存在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中,导致社会变革困难重重,往往不够彻底。

尽管如此,忧患意识整体上推动了家国情怀的近代转型,这集中表现为对“中国向何处去”的思考。

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传统家国情怀从“天人合一”直觉式的初级共同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等基本价值为基础的理性共同体意识,在传统的情感认同中加入了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真诚向往。

忧患意识促使中国的现代国家观念兴起。

在内忧外患之中,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国家理论成为人们从理论探讨与救亡实践来更新传统的家国情怀的资源,并使之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

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家国情怀演变的逻辑线索,而忧患意识则始终贯穿其中。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就是中华民族在内忧外患中的一次自救。

这也是中国近代国家的开端,中国人以此为争取独立的主体,进而在国际秩序中确立自己的合法性。

通过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的近代互构,两者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社会稳定时期,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共同发挥着稳定社会秩序、支持国家社会建设的作用。

在民族危难之际,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激发起个体以身报国的态度和担当,释放出巨大的凝聚力,鼓舞全体民众共赴国难。

在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阶层多级化,全球竞争白热化的今天,社会公平、资本的负面效应等问题对家国情怀、国家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需要以更加深沉的忧患意识、清晰的责任意识与远见来凝聚共识,为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

(摘编自《光明日报》张倩《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在近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是互相支撑、互相影响、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B . 近代以来,人们的忧患意识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征,即增加了对于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向往。

C . 忧患意识对家国情怀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有对民族前途的理性思考,也表现为保守性观念愈发顽固。

D . 忧患意识始终贯穿于民族危机→民族救亡→民族复兴这条家国情怀发展的主线。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以突出近代忧患意识与传统基于道德而言的忧患意识的差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