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讲座PPT模板下载

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知识讲座PPT模板下载

继发性高血压:
这类疾病病因明确,高血压只是这种疾病的一种表现,血 压可暂时升高或者持续升高。如肾病引起的肾性高血压。
高血压诊断标准
分类 正常血压 正常高值 高血压: 1级高血压(轻度) 2级高血压(中度) 3级高血压(重度)
收缩压(mmHg) 120
120-139 ≥140
140-159 160-179
误区五:不按病情科学治疗的误区
高血压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这是肯定的,也是无可非议的。欲走捷径绝对是不可能的,甚 至酿成不良后果。 面对多种降压途径无所适从。当前社会上降压方法甚多,诸如降压鞋、降压帽、降压仪等, 而国内外专家目前认定,只有降压药是可靠的降压途径,其他方法均处于试用阶段,目前只能作为辅助或精神 安慰治疗。
≥180
舒张压(mmHg) 80
80-89 ≥90 90-99 100-109 ≥110
2
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 患病人口众多:目前高血压患者是发病率最高,对 人民健康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全国18岁以上成年 人高血压患病率18.8%,每年新增患者约600多万, 其中有150多万人死于由于高血压引起的中风。现 患人数约为1.6亿, 涉及几千万个家庭,平均每4个家 庭就有1个高血压病人。
高血压病是一种需要持续不断治疗的慢性病,绝大多数病人需要坚持长期或长时间服药,甚至有的的病人需要 终身服药。所谓终身服药,就是指确认为高血压后,医生给病人以终身治疗。以药物治疗而言,病人就要吃一 辈子的药。即使血压正常后,仍应使用合理有效的维持降压药物剂量,保持血压稳定,切不可吃吃停停。正确 的治疗原则应该是“长期服药,可以少吃,不可不吃”。因此有高血压病的病人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 准备。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四:以感觉估计高血压的误区
血压的高低与症状的多少、轻重并无平行关系。有的病人,特别是长期高血压病人,由于对高血压产生了“适 应”,即使血压明显升高,仍可不出现任何感觉不适。误认为只要没有不适感觉,血压就一定不高。还有相当 一部分高血压病病人没有任何症状,甚至血压很高也如此,但当血压下降后反感不适,此时只要使降压速度减 慢些,坚持一段时间其不适感会逐渐消失。所以,有时血压降低也会出现头昏等不适,若不测量血压而盲目地 加量,反而不利,为此可能延误治疗,而此种现象对病人的健康却潜在着严重的威胁,甚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为此,高血压病人应主动定期测量血压,如1周至2周,至少测量血压1次。
某某某医院
预防高血压从认识高血压开始
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XXXX
日期:XXXX
目录
Contents
1 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分类 2 高血压的现状及特点 3 高血压危险因素 4 高血压临床表现 5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6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1
高血压诊断标准与分类
高血压的分类
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但病因不明确的独立性 疾病,占总共高血压的90%,由于动脉血管硬化,血管调 节中枢异常所造成的动脉压持续升高 。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4、降压注意事项:
➢ 降压要平稳,药物开始用小剂量,逐渐递增,直至血压 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忌突然换药或忽服忽停,否则因血压大幅度波动易导致意外。 故有人建议,对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初始降压目标可将 收缩压高于180毫米汞柱者降至160毫米汞柱以下,收缩压 在160~179毫米汞柱之间者使之降低20毫米汞柱。
➢ 高血压患者要坚持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戒烟 限酒,保持心理平衡。
6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一:高血压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疾病
由于高血压临床表现呈多样化,可以毫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甚至有的病人一生无临床症状。所以许多病人认 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可治可不治的病。血压高了就服点降压药,稳定了就不再服药,这是错误的。其实血压的 正常就是服了降压药治疗的结果。停药后血压必定又会增高,甚至更高。这种血压的明显波动,正是导致脑中 风、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患有高血压病的病人应积极地治疗,以免重要靶器官受损,致残后而后悔莫及。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十:走出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的误区
有的高血压病病人一味追求血压达到正常水平,甚至认为降压应该是越快越好;越低越好。其实不然,一般来讲除高血压急症 (如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等)外,其余高血压病病人均宜平稳而逐步降压。因为,血压下降过快、过低,不但会使病人出现 头晕、乏力等体位性低血压的不适症状,也称“脑贫血”,还极易发生缺血性脑中风,甚至诱发脑出血,这种情况尤其在老年人 为甚。因为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此时偏高的血压有利于心脑肾的血液供应,如果一味要求降到正常水平,势必影响 上述脏器的功能,反而得不偿失。因此,降压治疗时必须要掌握住缓慢、平稳的原则。
饮酒
饮酒过量饮酒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血脂高
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高血压。


超重肥胖
是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因素。

糖尿病
的心血管疾病发病比血糖正常人的10倍以上。


遗传性
家族史中有心血管疾病病史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危险。


缺少体力活动
脑力劳动都患病高于体力劳动者。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三:单纯依赖药物,不做综合治疗
高血压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所造成的,其中包括不良的生活方式等。高血压病病人发生并发症的原因除了血压 升高外,尚有其他许多因素,这些因素医学上称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酗酒、摄入食盐过多、体重超重、 血糖升高、血脂异常、缺乏运动和体育锻炼、性格暴躁等。所以,药物治疗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否则 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故治疗高血压除选择适当的药物外,特别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
5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预防是处理高血压最有效的方法
1、对因治疗即治本,从源头上防止高血压,针对高 血压的危险因素,明确病因,改变生活方式是降低 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危险的适当方法。
经常运动(至少每周3次,每次30分钟),通过减轻 体重来预防高血压的发生;进食低脂肪低盐饮食、多 食高纤维膳食,特别是多吃水果和蔬菜;戒烟限酒, 控制血糖等等。
医学家认为,其服药与不服药的结局是截然不同的,坚持长期用药者由于使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可以减 少和推迟器官的损害,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而长期不服药者则由于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其本身可 促进或加速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损害,甚至引起致残或死亡。因此,要认清降压治疗的重要意义,积极、 有效、长期地控制血压至正常或理想水平。
误区十一:走出睡前服降压药的误区
当人入睡后,人体处于静止状态,可使血压自然下降10%-20%,称为血压昼夜节律。而且以睡后2小时最为明显。倘若病人临 睡前服了降压药,两小时也正是药物的高浓度期,可导致血压明显下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使病人发生意外。 这种情况在老年人高血压病者表现尤甚,必须加以避免。因此,高血压病病人降压药物应在晨起时服用,目的在于控制上午血压 增高的峰值,以及预防与血压骤升有关的心脑血管意外事故的发生。对于长效降压药物也应选择晨起一次服用为宜。所谓“两峰 一谷”即是上午8-9点钟血压高峰,下午2-4点血压高峰,晚上10点左右血压最低。所以要避免在睡前服药。
4
高血压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临床表现
头晕头痛
口渴
乏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悸
心慌
眼底充血
恶心、呕吐
多尿
高血压表现多样化,有的毫无症状,甚至有的人一生都无症状,有的表现头 晕头痛烦燥等。
早期:病人有头晕头痛,口渴、乏力、心悸、心慌。逐渐发展有的病人有视 力障碍、眼底充血,恶心、呕吐、多尿、夜尿、甚至血尿,蛋白尿,未经治疗后 期可发展为心衰、肾衰、急性心肌梗死,动脉血栓形成等。
高血压防治的误区
误区二:服不服药无多大差别的误区
高血压病人中除5%左右(症状性高血压)可通过手术等方法得到根治外,其余90%以上的病人都是高血压病, 这些病人是一种慢性病,往往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有些人虽然已经发现高血压,但不在乎,甚至认为治疗不 治疗均无所谓。 甚至还有的朋友说:血压高点有什么了不起,不误吃,不误睡,什么也不影响,甚至会对苦口 婆心劝他的医生产生一种“虚张声势”的感觉,仍然我行我素。持这种态度的人,是自己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 现,是极端错误的,一定要予以避免。
一般地说,高血压的治疗应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种。非药物治疗有:一般治疗(合理休息、适当镇静)、饮食 治疗、运动等。早期、轻度高血压病人,应在用降压药物前可先试用非药物治疗。3-6个月后复查血压,如多 次测量血压均在正常范围内,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并定期测血压;如症状明显,则应同时应用降压药物。对于 中、重度高血压病病人在采取降压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配合非药物治疗,才能有效地控制血压。
➢ 地域特点: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但是近 年来农村高血压患者也普遍增多。
3
高血压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的 临床表现
年龄
随着年龄的升高患病率随着升高。 且发生冠心病的机率也增高,每增加10 岁,患脑卒中增加1-4倍。
性别
男性多于女性
吸烟
吸烟是心脑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
饮食
高盐饮食易引起高血压。
高血压的预防及治疗
2、二级预防:即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压该如何治疗,我们要早 发现早诊断,正常人每年至少要量两次血压,发现后要在医生 的指导下规范服药,而且每周要测量血压一次,血压稳定后每 1-3个月测一次,规范服药不能乱停药,多服或者少服停服。 适当地休息 。
3、三级预防:即并发症后的康复治疗,减轻精神压力,合理膳 食,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水平。
误区七:走出只顾服药、不顾效果的误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