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

6、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


精确的校正
笔形束模型
虚线为计算值 实线为胶片法测量值 电子束斜入射对剂量分布的影响
12MeV电子束照射圆柱形固体模体
三、组织不均匀性校正
电子束在不均匀性组织如骨、肺和气腔中, 其剂量分布会发生显著变化,应对其校正。
电子束的临床剂量学优点逐渐消失。
电子束能量愈低,电子束愈易于被散射, 散射角愈大,剂量建成更迅速,距离更短。表 面剂量相对于最大剂量点剂量的比值,低能电 子束要小于高能电子束。
这一现象的最简单解释,如图6-8所示。对 于相同入射的电子注量(cm-2),低能电子束的 剂量跌落要比高能电子束的更陡。
综上所述,为了充分发挥高能电子束的上 述特点,临床中应用的高能电子束,其能量应 在4~25 MeV范围。
第三节 电子束治疗的计划设计
临床应用时应注意两个问题:
(1)照射时应尽量保持射野中心轴垂直 于入射表面,并保持限光筒端面至皮肤的正确 距离。
这是由于电子束的等剂量分布曲线极易 受到诸如人体曲面、斜入射和空气间隙的影响。
(2)一些重要剂量学参数,必须进行实 际测量,得到针对所使用的机器类型和具体 照射条件下的实验数值,为临床作计划设计 时提供参考。 百分深度剂量、输出剂量等,会随照射 条件的改变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 可以采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校正,但必须进行 实际测量。
二、电子束的等剂量分布
高能电子束等剂量分布的显著特点为: 随深度的增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 高值等剂量线向内侧收缩,并随电子束能量 而变化。 特别是能量大于7MeV以上时,后一种 情况更为突出。
除能量的影 响外,照射野大 小也对高值等剂 量线的形状有所 影响。右图中, 其90%等剂量线 的底部形状,由 弧形逐渐变得平 直。 造成原因: 主要是电子束易 于散射的特点。
小结: 高能电子束,其剂量分布特点如下: (1)从皮肤表面到一定的深度,剂量高且分 布比较均匀,随着能量增加,此深度也不断增 加。表面剂量大小依能量不同而不同:能量低, 表面剂量低;能量高,表面剂量高。 如7MeV,表面剂量为85% 18MeV,表面剂量为98%。 因而不能保护皮肤。
(2)在一定的深度之后,剂量突然下降。如 果临床医生将病变选在80%区域内,则病变后 正常组织的受量极小。但是随着能量不断增加, 此特点逐渐消失,对45MeV电子束,此特点几 乎全部失去。因此,电子加速器的电子能量选 得过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一般最有用的电子 能量选在25MeV以内。
(4)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大小特别在射野较 小时变化明显; (5)不均匀组织对百分深度剂量影响显著;
(6)拉长源皮距照射时,输出剂量不能准确 按平方反比定律计算;(应考虑有效源皮距) (7)不规则射野输出剂量的计算,仍存在问 题。 基于高能电子束的上述特点,它主要用 于治疗表浅或偏心的肿瘤和浸润的淋巴结。
影响虚源位臵的因素很多,对同一能量的 电子束,射野大小亦会影响它的位臵。因此, 不能用虚源到表面的距离去准确校正延长源 皮距后输出剂量的变化。实际临床上,用的 是电子束有效源皮距来准确校正。
测量电子束有效源皮距的方法: 将电离室放臵于水模体中射野中心轴上 量大剂量点深度dm。 首先,使电子束限光筒接触水表面,测 得电离室读数I0, 然后,不断改变限光筒与水表面之间的 空气间隙g,至约20cm,得到相对不同空气 间隙g的一组数据Ig, 如果电子束的输出剂量率随源皮距的变化循 平方反比定律,则有:
一、中心轴百分深度剂量曲线 1、百分深度剂量曲线的特点
图6-5示出了模体内电子束中心轴百分深 度剂量的基本特性及有关参数。
高能电子束的百分深度剂量分布,大致 可分为四部分: 剂量建成区 高剂量坪区 剂量跌落区 x射线污染区
与高能x(γ)射线相比,高能电子束的剂量 建成效应不明显,表现为: 表面剂量高,一般都在75%~85% 以上,并随能量增加而增加; 随着深度的增加,百分深度剂量很 快达到最大点; 然后形成高剂量“坪区”。 这主要是由于电子束在其运动径迹上,很容 易被散射,使得单位截面上电子注量增加。
一、能量和照射野的选择
不同能量的电子束具有不同的有效治疗 深度。临床用它来治疗表浅的、偏体位一侧 的病变时,具有高能X(γ)射线所不能及的突 出优点:单野照射,靶区剂量均匀,靶区后 正常组织和器官剂量很小。 有效治疗深度(cm)约等于1/3-1/4电子束 的能量(MeV)。
临床中,一般应根据靶区深度,靶区剂 量的最小值及危及器官可接受的耐受剂量等 因素综合考虑。
电子束经x射线准直 器及电子限光筒壁时, 也会产生散射电子,从 而改变电子束的角分布 并使其能谱变宽,从而 改善射野均匀性,使其 剂量建成区的剂量显著 增加,但随限光筒到表 面的距离的增加而影响 减少。
将单一散射箔改用为双散 射箔系统,可进一步改善电于 束的能谱和角分布。第一散射 箔的作用,是利用电子穿射时 的多重散射,将射束展宽;第 二散射箔类似于x射线系统中 的均整器,增加射野周边的散 射线,使整个射线束变得均匀 平坦。使用双散射箔系统,电 子束限光筒可不再使用单一散 射箔通常采用的封闭筒壁式结 构而改用边框式,此时边框式 限光筒仅起确定射野大小(几 何尺寸)的作用。
三、电子束射野均匀性及半影
选取一个特定平面用于定义和描述电子束照 射野均匀性、平坦度和半影。 通过
1 2
R85
深度与射野中心轴垂直的平面。
电子束射野均匀性表示:均匀性指数 (ICRU建议)
U 9 0 / 5 0 (面积之比)
100cm2以上的照射野,此比值应大于0.70, 即沿射野边和对角线方向90%,50%等剂量线 的边长之比L90/L50≥0.85,同时必须避免在该 平面内出现峰值剂量超过中心剂量的3%的剂量 “热点”,它所包括的面积的直径应小于2cm。
剂量趺落是临床使用高能电子束时极为重 要的一个概念。
用剂量梯度G表示: 记为,G=Rp/(Rp-Rq)
该值一般在2.0~2.5之间。
任何医用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都包含有 一定数量的X射线,从而表现为百分深度剂 量分布曲线后部有一长长的“拖尾”。 电子束在经过散射箔、监测电离室、x射 线准直器和电子限光筒装臵时,与这些物质 相互作用,产生了X射线。
方法之二:利用电磁偏转原理展宽电子束。 可以减少或避免因电子束穿过散射箔时 产生的x射线污染,它采用类似电视光栅式扫 描或螺旋式扫描的方法,将窄束电子打散,从 而使电于束展宽。其特点是能谱窄,剂量跌落 的梯度更为陡峭,较低的x射线污染等。
第二节 电子束射野剂量学
高能电子束的特点:
(1)高能电子束具有有限的射程,可以有 效地避免对靶区后深部组织的照射。这是高 能电子束最重要的剂量学特点; (2)易于散射,皮肤剂量相对较高,且随电 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3)随着电子束限光筒到患者皮肤距离的增 加,射野的剂量均匀性迅速变劣、半影增宽;
二、电子束的斜入射校正
电子束治疗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由 于患者治疗部位皮肤表面的弯曲,或由于摆位 条件的限制,致使电子束限光筒的端面不能很 好平行和接触于皮肤表面,引起空气间隙和形 成电子束的斜入射,导致电子束等剂量分布曲 线的畸变。
最大剂量点深度处 的侧向散射增加
穿透能力变弱
最大剂量点深度 向表面移动
肿瘤放射射物理学
程品晶 (cheng-pj@) 核科学技术学院
第六章
高能电子束射野剂量学
高能电子束应用于肿瘤的放射治疗 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期。 据估计约15%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 要应用高能电子束。 计划设计要求在给予靶区足够剂量 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正常器官。
加速器
偏转磁铁
(2)照射野的影响
低能时,因射程较短,射野对百分深度 剂量的影响较小; 对较高能量的电子束,因射程较长,使 用较小的照射野时,相当数量的电子被散射 出照射野,百分深度剂量随射野的变化较大。 当照射野增大时,较浅部位中心轴上电子的 散射损失被照射野边缘的散射电子补偿逐渐 达到平衡,百分深度剂量不再随射野的增加 而变化。一般条件下,当照射野的直径大于 电子束射程的二分之一时,百分深度剂量随 照射野增大而变化极微。
电子束的物理半影 P80/20 (由特定平面内80%与20%等剂量曲线 之间的距离确定。)
一般条件下: 限光筒到表面距离 电子束能量 半影 5 cm以内 低于10MeV 10~12mm 10~20MeV 8~10mm 超过10cm 超过15mm
四、电子束的“虚源”及有效源皮距
“虚源”:加 速管中一窄束加速 的电子束,经偏转 穿过出射窗、散射 箔、监测测电离室、 限束系统等而扩展 成一宽束电子束, 好像从某一位臵(或 点)发射出来,此位 臵(或点)称为电子 束的“虚源”位臵。
(3)不同的照射野对百分深度剂量有影响: 低能时,射野影响较小;高能时,射野影响很 大,即射野增大,深度剂量增加。
(4)其等剂量分布曲线的特点:随深度的增 加,低值等剂量线向外侧扩张,高值等剂量线 向内侧收缩,并随电子束能量、射野而变化。 对于大射野,曲线中心部分与入射表面平 行,不论入射面是平的还是弯曲的。这一点对 临床医生考虑不规则表面入射时,很有好处。
(3)源皮距 的影响
当源皮距不同时,一些主要参数的变化规律, 主要表现为:当限光筒至皮肤表面的距离增 加时,表面剂量降低,最大剂量深度变深, 剂量梯度变陡,X射线污染略有增加,而且 高能电子束较低能电子束变化显著。造成这 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电子束有效源皮 距的影响和电子束的散射特性。由于电子束 百分深度剂量随源皮距变化的这一特点,要 求临床应用中,除非特殊需要,应保持源皮 距不变,否则要根据实际的临床使用条件, 具体测量百分深度剂量有关参数的变化。
如果靶区后部的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较高, 可以90%等剂量线包括靶区来选择射线能量; 如果耐受剂量低,可以80%(甚至70%左右)等 剂量线来选择射线能量。(乳腺癌的术后治疗)
照射野大小的选择原则:确保特定的等剂量 曲线完全包围靶区。 电子束高值等剂量曲线,随深度增加而内收, 在小野时此现象尤为突出.因此,表面位臵 的照射野,应按靶区的最大横径而适当扩大。 根据L90 /L50≥0.85的规定,所选电子束射野 应至少等于或大于靶区横径的1.18倍。并在此 基础上,根据靶区最深部分的宽度的情况将 射野再放0.5~1.0c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