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体会
遗尿反复3—4影夜,白天多动少静,性情急躁,神情
恍惚,健忘,记忆力不集中,夜寐则深沉,不易唤醒,形 体瘦小,舌质淡红,脉细数,证属心肾不交,心气不足虚 热内扰,心志不能下达于肾,肾失闭藏而致遗尿,治以 补养肾心,交通心肾,方用桑螵蛸散为基本,方中桑螵 蛸、党参、茯神、当归、龙骨、龟板补养心肾;石菖蒲、远 志、通窍醒神,交通心肾;桑螵蛸收敛止遗,服14剂,后 患儿出现唇红、舌糜,舌边尖红、脉数。证属心火偏旺, 加黄连、木通、灯心草、生地即合导赤散之意,用5剂 后,症状明显缓解,夜尿次数减少1—2次,家长夜间时 唤患儿起夜,加之用药合针炙、捏脊疗法联合治疗,半 年后夜尿1次/d,后随访半年无复发。 3讨论 d,JL遗尿一证发现三焦的气化,肺脾肾三脏的功 能,特别是肺肾两脏功能在d,JL遗尿治疗中起着至关 重要的作用,故而补益肺脾肾p J。此外,针对四类型 但睡中遗尿,呼之不醒,或醒而朦胧不清者,可见于各 型之中,用药均可加用石菖蒲、远志,用以醒神止遗,单 方应用也有效,据《名医别录》中记载有石菖蒲“止小 便利”的记载,《范汪方》中:“治小便一El一夜数十行, 石菖蒲、黄连二物等分,治筛,酒服方寸匕”,《滇南本 草》记载远志能“缩小便”,治“滑精不禁”。《本草逢 原》对石菖蒲、远志这种止遗缩小便的功效,解释为养 心气、益肾阳。桑螵蛸、益智仁是治疗d,JL遗尿常用药 物且疗效很好,二药温肾固脬,收敛止遗,虽性味偏温, 但不辛热,也可用于各证型的遗尿。麻黄治疗遗尿,除 肝经温热证外,其余各证均可配用,特别是在温补睥 肾、固涩收敛的方剂中加入麻黄,能提高疗效。有临床 证明。患儿服药后,不仅夜间易于唤醒或自醒,而且小 便次数减少。 祖国医学认为∞J:尿液的生成与排泄,与气化、水 道和膀胱有关。五脏中肺为水之上源,脾居于中焦,主 运化水湿,肾为水之下源,三脏之气盛衰与否,直接影 响尿液排泄的正常与否。遗尿的成因与上述因素有 关,但总以肺脾肾三脏之气虚阳虚,不能通调水道,致
万方数据
2010年第38卷第3期
V01.38.No.3.2010
中
医
药
学
报
・63・
A(.ta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甘草59。服药7剂后,遗尿略减2—3次/夜,咳轻、咽 红减,舌淡苔薄腻、脉沉缓,以上为基础加入煅龙骨 lOg,又服7剂。后遗尿l~2次/夜,咳止,舌淡苔根略 腻、脉沉缓,原方去陈皮加煅龙骨lOg,狗脊59,又服3 付。后遗尿已轻,偶遗尿,尿利,但哭闹、焦虑、舌淡苔 白、脉沉缓,以原方为基础加煅龙骨lOg,炒枣仁lOg, 柏子仁lOg,又服14付,后遗尿消失、腹痛消失,不易 感冒,以原方为基础,调剂,汤药又服一月停药,后制成 蜜丸,半年后见d,JL体壮,后未发遗尿。 病例二何××,女,7岁,该患儿遗尿7年,睡中
中
・62・
医
药
学
报
2010年第38卷第3期
V01.38,No.3,icine and Pharmacology
中医药治疗小儿遗尿体会
张良,谢宁。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关键词:小儿遗尿;中医药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10)03—0062—02 泉丸;从心论治用交通心肾佐以收摄法,常用方剂桑螵 蛸散(桑螵蛸、党参、茯神、远志、当归、龟板、龙骨,)心 火偏旺可加导赤散;从肝论治用疏肝清热、佐以利湿 法,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龙胆草、山栀、黄芪、泽泻、 车前、柴胡、当归、生地黄、甘草);还有从肺论治而有 宣肺、温肺、清肺、益肺等法。 现代医家治疗本病过程中体会四型中以肝经湿热 型较少见,而其它三型较为多。尤以下元虚寒、肺脾气 虚为多。导师治疗本病以补益脾肾,固摄小便为原则。 温补肾阳药以补肾壮阳,肾气足则固摄有权,膀胱开阖 有度,遗尿自去;再用健脾及芳香化湿药以利于温补肾 阳药之力,用补肾健脾、固摄小便法必须以补而不腻, 不敛邪,用芳香化湿药而不温燥,这样使肾阳得以温 补,膀胱得湿煦,固摄有权,膀胱开阖有度,遗尿自去。 故拟方如下: 黄芪lOg,茯苓309,焦术59,炒山药lOg,桑螵蛸 159,鸡内金59,益智109,川断59,寄生59,砂仁59,石 菖蒲59,远志59,金樱子lOg,莲肉109。 方义:缩泉丸(山药、乌药、益智仁)合桑螵蛸散 (桑螵蛸、党参、茯苓、龙骨、龟板、石菖蒲、远志、当归) 之义。方中桑螵蛸、远志、石菖蒲、党参、当归补养心 肾;石菖蒲、远志通窍醒神,交通心肾;桑螵蛸收敛止 遗,白术、淮山药、茯苓补气健脾,增强运化功能;益智 仁温脾暖肾,兼有固摄之功;乌药行气暖脬,振奋膀胱, 与酸敛固肾的金樱子相合,能温阳化气,暖肾固脬,遗 尿可止,以本方为基础临证疗效尚好。 2典型病例 病例一赖X X,男,5岁,遗尿5年,几乎每夜均 遗尿,冬季寒凉之时尤甚,常一夜三四次,平素体质差, 易感冒咳嗽,形体瘦小,面色萎黄,纳少,时有腹痛,喜 温喜按,溏便无味,尾骶片示:无脊椎裂,舌淡苔白、脉
[1] [2] [3] 朱锦善.中医儿科临证心法[J].中国农村医学,199"/,25(3):5—7. 吴敏.遗尿症的中医辨证治疗研究及发展的切入点[J].中国中西 医结合杂志,2003.23(10):792. 乐鸣.中药治疗d'JL遗尿体会[J].实用I临床医学,2002,3(6):144.
[4]张良,宋立群.中医药治疗:bJL遗尿概况[J].中医药学报,2006, 34(I):34—36. [5]万力生./bJL遗尿症病因的再认识[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
收稿日期:2009一ll一20 修回日期:2010—01—10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A;JL在睡中小便自遗, 醒后方觉的一种病证。本病的发病率较高,据统计每 年超过3000万,约占学龄前儿童的5%一12%,以3~ 10岁d,JL较为多见,也有延至青年、成人者。3岁以下 的婴幼儿由于经脉未盛,脏腑未坚,智力未全,可引起 遗尿;或年龄虽3岁以上,因白天游戏过度,过于疲劳, 睡前饮水过多,而引起暂时性遗尿,或偶发一二次遗 尿,均不属病变。本病的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可使 儿童精神抑郁,影响身心健康。因此,当予重视。 目前西医治疗遗尿症常用盐酸丙米嗪、山莨菪碱、 遗尿丁、盐酸阿替丁等…,但有一定副作用,易停药后 反复发作,近年来用精氨酸加压素疗效提高,副作用减 少但价格较贵,不被广大患者所接受,停药后远期疗效 尚不稳定。相比较而言中医药在本病治疗上有其独特 优势所在,远期疗效肯定。 l小儿遗尿的中医辨证 中医辨证治疗有其独特优势旧j,《素问・宣明五 气论》中已有“膀胱……不约为遗尿”的记载,历代医 家也多认为本病发生为先天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肾气 不足,下元不固;也可因后天失养,病后失调,肺脾气 虚;或由肺脾及肾,导致肾虚;或心肾不交,水火不济, 心志不能下达于肾,肾虚不能主水,则膀胱不能固其水 液。也可因湿热内蕴,郁于肝经,热迫膀胱而致遗尿。 由此可见遗尿一证,不仅与肾和膀胱相关,同时涉及 肺、脾、肝、心、三焦、小肠等脏腑…。因此中医治疗应 据四诊所得而辨证用药,综上临床从肾论治用补肾固 摄下元法,常用方剂为固堤丸合桑螵蛸散(桑螵蛸、菟 丝子、覆盆子、益智仁、黄芪、党参、白果等);从脾论治 用健脾益气升阳同摄法,常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 白术、陈皮、升麻、当归、柴胡、甘草、生姜、大枣)合缩
弱。证属脾肾两虚、阳气虚弱,治宜:补肾健脾止遗,方 药:太子参lOg,焦白术59,炒山药lOg,桑蛸159,鸡内 金59,葛根59,益智仁lOg,川断59,寄生59,焦山楂 lOg,榔片59,砂仁59,藿香59,石菖蒲59,陈皮lOg,炙
作者简介:张良(1977一),女,2009级博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谢宁(1957一),男,教授,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 向:中医药防治老年病。
埋线及注射、敷脐、磁疗等)取效。如骶椎隐裂,或脊 柱裂,大脑发育不全,以及膀胱容积过小畸形等,其中
骶椎隐裂患儿引起遗尿证较多见,临床对服药疗效不 佳者,应予拍腹平片等检杳予以鉴别。体会:d,JL遗尿 一证,祖国医学文献早有论述,如《内经》中所论对本 论述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包括含义有二:一指排尿不能 自控而遗尿之症,二指d,JL睡中遗尿,醒后方觉的病 证。后人进一步发展了内经的理论,巢元方在《诸病 源候论》中,把睡中不觉尿出单列一病,指出:“夫人有 于睡眠不觉尿出者,是其禀质阴气偏盛,阳气偏虚,则 肾与膀胱俱冷,不能温制于水,则小便多,或不禁而遗 尿。”今人多遵从此说,故跟从导师辩论治疗此病从温 补脾肾人手,因益先天、补后天,止遗缩尿才可扶正同 本,巩同疗效。此外,本病的调护也十分重要,必须予 以重视。首先要耐心教育引导,树立治疗信心,不斥责 患儿,克服与消除各种顾虑和精神紧张。其次,白天勿 过度疲劳,适当游戏,傍晚后少饮水,临睡前排空小便, 使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再次,要适时地在每次遗 尿之前唤醒患儿使其主动排尿,并坚持一段时间。最 后,治疗取效后应巩固治疗1—2月,以防复发 总之,中医学认为本病责之肺脾肾三脏之虚及湿热 下注膀胱,治当同本止遗,或先治其标,再治其本,并注意 鉴别诊断,辨证治疗,必要时配合外治法,常获良效。 参考文献:
膀胱不能约束尿液而遗。内蕴热邪或外感热邪,与脾 湿相合,湿热下注于膀胱,或感染蛲虫,内扰膀胱,也可 导致本病发生,故列为一型。无论何型遗尿,均与膀胱 有关。肺脾肾肝等脏腑异常皆可导致膀胱不约发生本 病,但病位在膀胱。正如《内经》所云:“膀胱不约为遗 溺”。 现代医家多认为本病有虚实为因,但临床观察以 虚证为多,湿热下注型虽不少见,但在遗尿病中,所占 比例尚小,并且其本多为虚证,仅临床表现标实而已。 治疗时待其湿热已祛,仍需健脾固本,此为“正气存 内,邪不可干”之意。 本病多为脏腑功能障碍,一般见效快、疗效 好H。5 J。若为器质性病变,则仅靠中药效果较差,可适 当配合其他辅助疗法(外治法、针灸、推拿、按摩、穴位
(1):18—19,26.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