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基本建立:到21世纪初,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 了市场配置,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使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国家,创造了世界经济 增长史上的奇迹。
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使人民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 变化。
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从总体上已达到了小 康水平,并朝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迈进。
问题探究2: 结合P55,分析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为什么首 先从农村开始?
(1)原因 历史原因: 长期人民公社体制压抑农民积极性 现实原因:
1)农民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 2)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 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 1978年,安__徽_、_四_川_(省)一些农村,开始进行了 改革试验,农村已出现了改革势在必行的大趋势。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了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了所有制形式
10.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解放社会生产力
B.增强农村和城市的经济活力
C.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1、1983年12月1日,商业部通告全国:敞开供应棉布,取消布 票。从此,自1954年9月9日开始使用的布票成为了历史文物。这 表明:①中国已经全面迈向小康社会 ②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 调配资源的做法 ③中国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 ④中 国的棉布生产已经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
1978年首先在安徽、四川的一些地区进行试点 (内容: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责任制)
形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内容) 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 均主义的弊端,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改设乡、镇政 府;撤销生产大队,改设村民委员会。
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的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二、经济体制改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光穿越,让我们回顾当时的历史, 思考: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怎样的 背景下召开的?
材料1:凡是毛主席作 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 护;凡是毛主席作出的指 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 循。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适应了中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
C.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D.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表现
8.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包括
①政社合一,经营管理高度集中 ②分配中实行平均主义 ③农 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
A. 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
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不 包括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 生产力;促进城市改革。
适应 调整
调动
生产关系 劳动者积极性
生产力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 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 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 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2.建立过程
提出: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市场经济为社 会主义服务就姓“社”,要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目标确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 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基本框架确立: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理论完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 济制度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 厂一墙之隔,但没有横向联系,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 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别的地方去,电 缆厂需要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 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 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自主权)。
原因: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B.所有制性质的转变
C.对外政策的转变
D.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14.依靠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自发对经济进行调节的市场机制 不是万能的,它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等特点。 为了克服市场经济的缺陷,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A.建立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 B.进一步扩大企业自主权 C.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D.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凤阳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经营方式的改变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 各户使用,“保证国 家的,留足集体的, 剩下都是自己的”。
安徽凤阳农民陈立章包 干一年后收入一万元
行政机构的改变
为了加强和完 善农业生产责 任制,1980 年,四川首先 在广汉县进行 了人民公社政 社分开、恢复 乡政府的改革 试点。图为取 消人民公社后 全国最早建立 的四川广汉县 向阳乡人民政 府。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 始: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措 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自主经营
所有制: 公有制——多种 分配体制: 平均主义——多种
意 义: 积极性,竞争机制,增加活力,
经济发展,效益提高
4.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
改革
积极性生产力ຫໍສະໝຸດ 经济发展政治路线 争——经济建设、
改革开放
组织路线 拨乱反正
思考:
为什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 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确实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 一些重大问题,开始了全面认真地拨乱反正。 它为党制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 线和组织路线,因而成为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 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4、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是 A、遵义会议 B、“文化大革命”结束 C、中国共产党“八大”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5、改革开放的“改革”主要包括: ①经济体制改革 ②政治体制改革 ③社会制度改革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6.首先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省份是 A安徽、四川 B安徽、江西 C福建、四川 D安徽、广西 7.下列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说法,正确的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 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①改革前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②改革内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③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改革的根本目的: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⑤改革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A.①② C.②③
B.③④ D.②③④
12.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计划经济体制若干问
题的决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
系统化的会议是
A.十四大
B.十四届三中全会
C.十五大
D.十六大
13.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从根本上说就是
A.管理体制的转变
结合教材归纳: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实 的内容,并结合 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 内容思考其意义。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确立…… 抛弃……
作出…… 确定……
拨乱反正,审查和解决冤 假错案及一些重要领导人 的功过是非问题。
思想路线
转折一:“左” 倾——实事求是
转折二:阶级斗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 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安徽省凤阳县,文革时每人每天口粮8两,不够吃, 就用瓜代替。有人遍凤阳花鼓词唱到“凤阳地多不打粮, 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然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粮食产量 大大增产,三年三大步。有人遍到“说凤阳,道凤阳,改 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华国锋(1977年2月7日)
背景1:文革结束后两年,由 于坚持 “两个凡是” 的错 误思想,国民经济仍处于停 滞状态。
材料2:
1978年5月10日,《光明日报》上刊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引发
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背景2:通过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实现了思 想大解放。 背景3:1978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其召开确立了指 导思想。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 景: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3 )根本原因: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了生产力的发展
请同学们依据教材第56—57页内容,归纳 总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
思路提示: 提出: 确立目标: 确立基本框架: 理论完善: 基本建立:
国民经济
国际地位
生活水平
巩固练习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结束了“左”倾错误 C、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D、确定了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2、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对联“扶大厦之将倾… 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 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此联创作应不早于 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8年 3、下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会议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C、会议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会议作出了实行改开放的伟大决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