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
罗尔斯虽然承认差别原则达到了补 偿的目的,或起到了补偿的作用,即对 出身和天赋的不平等进行补偿。但他又 认为,差别原则不等于补偿,而是社会 合作中每个人的“应得 ”。其理论既体 现了自由,又体现了平等,而且还重视 了其间的差别问题。
从罗尔斯正义论对教育公平基本内涵 再进行剖析,具体包括四个层面:
北京 上海 河南 山东 青海
26 9 0 3 0
6 5 0 2 0
23.01 4.52 0 0.36 0
高校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山东大学 浙江大学 复旦大学 厦门大学
招生总数 1520 1391 5086 3965 1393 3943
所在省招生 占招生总数 外省招生总 占招生总数 比例( ) 比例(%) (%) ) 数 数 248 205 2226 2268 340 1394 16.3 14.7 43.8 57.2 24.4 35.4 1272 1186 2860 1697 1053 2549 83.7 85.3 56.2 42.8 75.6 64.6
(一)公平的概念
1、柏拉图认为在社会分工基础上按其不同才能和天 性形成不同的等级来担任适合其天性的不同职务; 不同等级之间“各守本分、各司其”就是正义,即 这就是一种公平的状态。 2、亚里士多德认为公平就是对性质相同者给予相等 的待遇,对不相同者给予不相等的待遇 。 3、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认为:公平是行为对象应该 承受的行为,是给与人应得,而不是给与人不应得 的行为;反之,不公平是行为对象不应承受的行为, 是给人不应得,而不是应得的行为。
我国学者认为: 公平是平等利害相交换的善的行为,不公平 是不相等的利害相交换的恶行,或者说公平 是等利害相交换的行为,不公平是不等利害 相交换的行为。 从根本上说,公平是社会关系的特有属性, 公平是对某种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和评价的基 本尺度。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平的核心要素包括: 差别、分配、比例、利益以及合理。 差别、分配、比例、利益以及合理。
教育公平是教育的一种基本价值观念与准 则。教育公平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尤其是 教育制度相联,并以此为基准,规定着社会成 员具体的教育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着教育资 源与利益在社会群体之间、在社会成员之间的 适当安排和合理分配。
1、 胡森的“教育机会均等”理论 瑞典著名教育家胡森认为,教育公平主要是指教育 机会均等。“平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平等首先可以指个体的起点,即起点均等; 第二,平等也可以指中介性的阶段,即过程均等论; 第三,平等还可以指最后目标,或者是指这三方面 的结合,也就是说平等是起点、连续不断的阶段和 最后目标,即结果均等论。
因此公平较平等具有更深的内涵。公平是满足 所有人的价值目标、目的的利益分配关系,但 并不意味着各种价值的平等分配。公平的含义 既不倾向于平等,也不倾向于不平等。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 平等的不一定是公平的,不平等的不一定是不 公平的。 公平的。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对教育公平概念的界定,学界也是众说纷纭、 莫衷一是。 第一,认为教育公平就是教育权利平等与教育 机会平等; 第二,认为教育公平就是教育机会的均等; 第三,认为教育公平包括教育起点公平、教育 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
罗尔斯的正义论的宗旨可以概括为:平等地 分配各种权利和义务,同时尽量平等地分配社 会合作所产生的利益和负担,坚持各种职务和 地位平等地向所有人开放,只允许那种能给最 少受惠者带来补偿利益的不平等分配。这一宗 旨主要体现在符合其所谓的第一正义原则和第 二正义原则的社会基本结构上。
第一正义原则,即平等自由原则。主要是指“每 个人对与其他人所拥有的最广泛的基本自由体系相 容的类似自由天下都应有一种平等的权利’。 第二正义原则,即机会平等和差别原则。“对 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的安排,应能使这种不平等既符 合地位最不利的人的最大利益,又按照公平的机会 均等的条件,使之与向所有人开放的地位和职务联 系在一起”。
在现代汉语中,公平的一般含义是:“处理事 情合情合理,不偏坦哪一方面”。在英语中的 fair或fairness,其一般含义是“公正而正直, 不偏私、不偏见”,人们通常认为公平是公正、 正义和平等的近意词。
平等主要就是指人们相互间在社会地位、权利 以及利益分配等与利益获得有关的方面的相同 状态。 萨托利说:“平等表达了相同性概念,两个 或更多的人或客体,只要在某些或所有方面处 于同样的,相同的或相似的状态,那就可以说 他们是平等的。”而不平等则是指人们相互间 与利益获得有关的差别。 因此,平等的一般含义为有差别就是不平等, 无差别就是平等。
我们认为,公平是一种价值判断,教育公 平是用正义原则对教育资源分配过程和分配结 果的价值判断。当一种分配结果被认为是“公 平”的,它是在表达这样一个含义:这种分配 结果是符合正义原则的。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 教育公平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教 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 教育结果公平。
第一层面是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 第二层面是差异的教育公平原则 第三层面是指结果公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 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 标层面上的平等。 第四层面是指通过相应的补偿制度、政策继 续体现和维护教育公平。
1、教育权利平等 2、教育起点公平 3、教育过程公平 4、教育结果公平
2、其他表现 (1)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2) 经济收入不同的家庭教育起点不公平 (3)身份不同的受教育者起点不公平 (4)男女教育起点的不公平
公平含有公正( 正义) 和平等的意思。公平(Equity)不 等于平等(Equality)。 公平的核心内容是应得,公平的本质是利益分配问 题。 所谓公平, 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对于 以利益分配对称为核心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的现实状态做出的应当、合理的规范要求和价值评 判。
公平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差异性——“平等的对待平等的,不平等 的对待不平等的”。 2、合理性——差异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 3、主观性——没有同一的客观尺度来衡量和 评价某种差异的合理性,更多的是一种“公平 感”。
胡森在说明了平等的含义之后,进而对机 会行了界定。而“机会”则是指几组变量: (1)学校外部的各种物质因素; (2)学校的各种物质设施; (3)家庭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 (4)学校环境中某些心理因素; (5)学习机会(即教学条件)。
美国的教育学家科尔曼是以“教育机会均 等”这一概念来论述教育公平的典型代表。 科尔曼提出了关于教育机会均等的四个标准: 第一,进入教育系统的机会均等; 第二,参与教育机会的均等; 第三,教育结果的均等; 第四,教育对生活前景机会的影响均等。
关于招生计划,在一个省供考生填报高 考志愿的招生计划是由三部份构成,一是面 向全国招生的中央部委所属高校在本省安排 的招生计划;二是外省地方所属高校在本省 安排的招生计划;三是本省地方所属高校在 本省安排的招生计划,该项占一般主体。 关于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各省高校招生 录取分数线是以省为单位,由省级高校招生 委员会按当年度在本省安排招生的所有高校 招生计划总数与考生成绩分布相比较而确定 的。因此一个省的范围内,考生参加考试竞 争的权利,选择志愿的权力和在录取成绩要 求的对待是平等的,可以说,中国高校招生 考试制度在高等教育起点上,是以省为主的 a) ) 985、 985、211 高校 (a)占全 2011年人 ) 2011年人 口数( 口数(万 国的比例 )(b ) (%)( )( ) 32.91 7.59 0.00 2.53 0.00 1961.24 2301.91 . 9402.36 . 6 9579.31 .31 562.67 . 人口占全 国的比重 )(c (%)( )( ) 1.43 1.68 6.86 6.99 0.41 (b)/(c) )( )
公平和平等不是一个概念,二者不能混同。 1、公平概念包括的核心要素是分配、比例、 合理、差异等;平等概念包括的核心要素则是 一致、无差别、合法等 2、公平是一种质的特性,而平等是一种量的特 性。 3、平等强调“无差别”,公平强调“无偏见”。 如果说“平等”强调的是“同”,那么“公平” 强调的则是“异”,是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
教育权利平等实际上是指受教育权利平等, 这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实现 教育公平的保障同时,教育权利平等不言自 明、不言而喻的。 现代社会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基本法律和 教育制度上保障国民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 利,教育权利平等。
教育起点的公平就主要是指教育机会的平 等,即进入教育机构的机会平等。教育机会公 平是教育权利的核心。 根据王海明教授的理论,平等的受教育 机会对应两种分配原则,即 一、受教育机会的完全平等 二、受教育机会的比例平等
表2 部分教育部属高校2011年招生计划
由此可见,高考的公平性仅仅体现在省内 考生的公平,各省之间高考录取分数的显著差 异,大学入学机会尤其是进入重点大学机会的 不同都在昭示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并非现 实,而是十分紧密地与户籍、经济家庭背景等 “天赋”因素有着巨大的关系,造成了很大的 社会不公。
是指每个受教育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平等的 对待,即在教育经费、教育内容、教育质量、学生 受关注程度、公正评价等方面,不受主观因素的影 响,得到平等的待遇。 教育过程中的公平并不是要求同等的对待每一 位受教育者,而应考虑以平等为基础的不同方式来 对待每一个人,力求实现个人最大潜力,最大限度 挖掘个性得以最佳程度的发展,一是人人受到相称 的教育,“得当所得”。如果说有教无类是对教育 起点公平的最佳诠释的话,因材施教就是对教育过 程的公平而言的。
教育结果公平是教育公平的理想追求,是指每 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能获得学业上的成功并得 到均衡发展的机会。 我们认为教育不能保证每个人成功,但必须保证 每个人拥有平等的成功机会,这是才是教育公平内 含的价值。 因此教育结果的平等是不存在的,要求产生同样 的教育结果,是一个乌托邦。追求结果平等在公共 政策层面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也是不可行的。但是 教育结果的公平却是存在的 。
对高等教育来说,虽然人人都享有受高等教 育的权利,但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的机会是 有限的,这就必然会对一部分人的权益产生有 利或不利影响,因此教育评价、选拔程序自身 的公正、公平、合理应被视为与程序所要产生 的结果无关的独立价值。只有这些价值得到保 障,那些其利益会受到程序结果直接影响的人 才能受到基本的公平对待,即享有作为一个人 而非动物或物品所必需的尊严和人格自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