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变动成本法
例2-9
产销量变化表
年 度 1 2
单位:元
3 合计
期初存货
本期生产 本期销售 期末存货
0
600 600 0
0
600 500 100
100
600 700 0
0
1800 1800 0
解: 1.确定基础数据 全部法:单位成本(1-3年) =80+12000/600=100元 变动法:单位成本(1-3年)=80元
2.编制:
销售收入
减:变动成本
贡献式利润表
职能式利润表
20000 销售收入
减:销售成本 11200 期初存货成本 本期生产成本
20000
变动生产成本 变动管理费用
0 16000
变动销售费用 变动成本合计
贡献毛益 减:固定成本 固定性制造费用
800 12000
8000
可供销售的商品生产成本 16000 期末存货成本
一、 完全成本法
概念:在产品成本的 计算上,不仅包括产 品生产过程中所消耗 的直接材料、直接人 工,还包括全部的制 造费用(变动性的制 造费用和固定性的制 造费用)。
变动成本法
概念:在产品成本的计 算上,只包括产品生产 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 料、 直接人工和制造 费用中的变动性部分, 而不包括制造费用中的 固定性部分。制造费用 中的固定性部分被视为 期间成本而从相应期间 的收入中全部扣除。
2.编制: 根据以上资料,当分别采 用变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时,所计 算出的税前利润如表2-9。
例2-9
产销量变化 对收益表的 影 响
2.销量相同产量不同
例2-10
仍假设某企业从事单 一产品生产,连续3年的 销量均为600件,而3年 的产量分别为600件、 700件和500件。其他条 件与前例相同。
变动成本法的历史演进
• 1836年英国的曼彻斯特工厂就出现了它的雏形 • 法国的斯特劳斯·别尔格在1876年曾公布过直接成本法的初步设 想 • 英国人则强调1904年在英国出版的《会计百科全书》中已经记载 了与变动成本法有关的内容 • 1906年2月美国《制度》杂志曾刊登过一段话:在生产经营活动 的抉择中,为估计其所期望的净损益,第一步就要找出适合衡 量一定的生产经营活动效果的单位费用,单位直接收入减去单 位直接费用得单位直接净收入或单位净贡献,然后以它来抵偿 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用——这些不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费 用是指不管选择什么生产经营活动方式都一样固定或不变 • 据美国权威的《柯勒会计辞典》记载,第一篇专门论述直接成 本法的论文是由美籍英国会计学家乔纳森·N·哈里斯撰写的, 刊于1936年1月15日的《全国会计师联合公报》
百分比
bR=b/p=bx/px=1-cmR
cmR+bR=1
px
单位贡献毛益(cm)
bx a
Tcm P
单位贡献毛益=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cm=p-b
贡献毛益总额(Tcm)
贡献毛益总额=销售收入总额-变动成本总额
Tcm=px-bx=(p-b)x=cm•x
贡献毛益率(cmR)
cmR=Tcm/px•100%=cm/p•100%
例2-9
假设某企业从事单一 产品生产,连续3年的产量 均为600件,而3年的销售 量分别为600件、500件和 700件,单位产品售价为 150元,管理费用与销售费 用年度总额为20 000元, 且全部为固定成本。
例2-9
与产品成本计算有关的数据: 单位产品变动成本(包括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为80 元,固定性制造费用为12 000元( 完全成本法下每件产品分摊20元, 即12000/600)。
TP=px-bx-a=(p-b)x-a
销售价格
单位 变动成 本
只要知道其中任何四个变量就可以求出第五个变量。
1.贡献毛益: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指标,
其绝对额又称贡献边际、边际利润、边际 贡献,它是指产品的销售收入扣减变动成 本后的余额。
指标性质:反映产品盈利能力强弱的重 要指标,亦或是反映产品能为息税前利 润做多大贡献的指标,它也是企业盈利 水平的最高上限。
表现形式:
单位贡献毛益 cm 贡献毛益总额 Tcm
cm=p-b=Tcm/x Tcm=px-bx=(p-b)x =cm*x
贡献毛益的实质:
p=Tcm-a >0 <0 =0 盈利 亏损 保本
p/x=cm-a/x
2.贡献毛益率:
cmR=cm/p=Tcm/px
=1-bR
3.变动成本率:变动成本占销售收入的
七、两法的优点及局限性
优点: 1.符合传统成本的概念与现行 财务制度接轨 2.鼓励增产
全部成本法
缺点:
1.单位成本掩盖降耗实绩
2.税前净利不符合效益原则 全部成本法
3.不利于企业的预决策分析
4.固制费分摊工作量大,随意 性大
1.单位成本掩盖降耗实绩
若单位变动生产成本:16元 固制费总额:45000元 分析如下: 5000件 10000件 20000件 16 16 16 9 4.5 2.25 25 20.5 18.25
例2-10
产销量变化表
年 度 1 2
单位:元
3 合计
期初存货
本期生产 本期销售 期末存货
0
600 600 0
0
700 600 100
100
500 600 0
0
1800 1800 0
在变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仍为 80元。但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各期 产量变了,所以单位产品所负担的固 定性制造费用的份额也就变了。具体 来说,第1年的单位产品成本为100元 (80+12 000/600);第2年的单位产品 成本为97.15元(80+12 000/700);第3 年的单位产品成本则为104元(80+12 000/500)。
目
一、变动成本法
录
二、变动成本法的理论依据
三、两种收益法的编制
四、产销量变化对收益表的影响
五、两法税前净利的比较与分析 六、两法的主要区别 七、两法的优缺点及局限性 八、两法的结合应用
1.贡献毛益
贡献毛益等 重要指标及概念
2.贡献毛益率 3.变动成本率
本量利的基本关系式:
息税前利润
销售量
固定成本
例2-10
五、 两法税前净利 的比较与分析
1.不完全一致性
2.三条规律
1.不完全一致性
例2-8:
完全成本法 200 >
变动成本法 -200
净利
2.三条规律:
=0
>0 利(全) >利(变)
△=期末存货固制费-期初存货固制费= <0 利(全) <利(变)
期末存货量× 期末存货单位固制费
利(全)=利(变)
贡献毛益率+变动成本率=1
px-bx px + bx px =1
变动成本率(bR) bR=bx/px•100%=b/p•100%
导入案例:利润的升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 宏泰公司生产家用电器,产品库存积压严重。王 经理将在2012年3月离职,希望在离任前把利润 搞上去。2012年初,他亲抓销售,尽力控制各 项成本在原有水平。经过1个月努力,销售提高, 库存下降。他满心欢喜,以为利润肯定提高,但 财务科长提供的利润竟低于2011年12月,他大 惑不解。 • 财务部李顾问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要提高利润, 只需提高产量,最好提高1或2倍。王经理如法炮 制,2月份产量提高,销量不变,库存大大增加, 但利润却大幅度提高。 • 王经理纳闷:是不是财务部门把利润算错了?你 想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例2-8
仍以表2-7的数据 和所设条件为资料,再 假设每件产品售价为 500元,销售费用中有 变动性费用为每销售一 件20元。当分别采用变 动成本法和完全成本法, 所计算出的当期税前利 润如下表。
例2-8
解: 1.确定基础数据 全部法:单位成本=(略)=320(元) 变动法:单位成本=(略)=280(元)
第二年:
利(全)=利(变)
△=100×17.15-0×20=1715(元)>0
第三年:
利(全)>利(变)
△=0×24-100×17.15=-1715(元)<0 利(全)<利(变)
1.成本划分的标准不同
2.产品成本、存货成本的构成 不同 3.期间成本的习性构成不同 六、 两法的主要 4.收益表的编制不同 区别 ①排列方式不同 ②编制公式不同 ③分期损益不同
>0
利(全) >利(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案例2:
例题2-9 解: 第一年: △=0×20-0×?= 0(元)
第二年:
利(全)=利(变)
△=100×20-0×20= 2000(元)>0 利(全)>利(变)
第三年:
△=0×20-100×20= -2000(元)<0 利(全)<利(变)
案例3:
例题2-10 解: 第一年: △=0×20-0×?= 0(元)
完全成本法下:
销售产品变动生产成本 + 销售产品的固定性制造费用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毛利 销售毛利-营业费用=税前净利
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当期全部固定非生产成本
变动性期间费用
固定性期间费用
营业利润计算方法不同 变动成本法下:
变动性期间费用
销售产品变动生产成本 + 当期全部变动非生产成本
例2-7
例2-7
解: 根据上述资料按两种方法计算产品成本和期间成本
变动成本法下
本期产品成本合计=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 = 10000 +3000+ 1000=14000(元) 单位产品成本=14000/50=280(元/件) 期末存货成本=280×10=2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