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学考知识点一、植物激素调节—生长素(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达尔文父子实验结论:苗尖端是感光部位推测:有某种化学物质从苗尖端传递到了下面2、波森∙詹森实验证明:的确有一种化学物质由苗尖端向下传递3、温特实验说明:苗尖中确实存在一种能够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生长素4、生长素的化学本质—吲哚乙酸(二)向光性的原因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单侧光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因而引起两侧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三)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四)生长素的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植物生长,促果实发育、促扦插枝条生根。
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根< 芽< 茎)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例子:顶端优势、根的向地生长植物生长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的结果。
植物生长调节剂由人工合成,如2,4—D。
二、内环境与稳态血浆(A)组织液(C) 淋巴(B)1、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多细胞动物的细胞则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进行物质交换。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3、稳态主要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稳态意义: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系统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2、神经系统的作用人和动物的神经系统能感受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相应地调节人和动物多方面的活动,对内能协调各器官、各系统的活动,使它们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整体,对外使人和动物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各种变化。
3、神经元种类:运动神经元,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结构:一般包含树突,胞体和轴突特性:神经元是一种可兴奋细胞,其基本特性是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着轴突传送出去。
4、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神经冲动的传导就是动作电位的传播膜电位静息:外正内负刺激:外负内正兴奋的传导的方向:双向5、反射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度是反射。
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四、体温调节寒冷:正常体温→低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回升←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增多减少散热减少散热炎热:正常体温→高于正常体温→下丘脑感受到变化→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体温下降←汗腺分泌增加,毛细血管舒张;肌肉和肝脏等产热减少增加散热减少散热恒温动物在低温环境中要及时减少散热,增加产热,而在高温环境中要减少产热,增加散热,这样才能维持体温相对稳定。
1、人在安静时主要由内脏、肌肉、脑等组织的代谢过程释放热量。
2、在寒冷环境中,寒冷刺激皮肤冷感受器引起骨骼肌不由自主地反射性收缩(战栗)。
温度越低,战栗越强,释放的热量越多,因而保持体温不变。
同时,全身脂肪代谢的酶系统也被激活起来,脂肪被分解、氧化,释放热量。
3、人体通过传导、辐射、对流、蒸发等物理方式散热。
当气温和周围物体温度接近体温时,辐射和对流都失去散热的作用,只能靠蒸发散热。
4、皮肤是主要的散热器官。
5、当环境温度在35℃以上后,出汗成了唯一有效的散热机制。
6、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五、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和体液调节1、激素和内分泌的概念高等动物的内分泌系统包括分散在体内的一些无管腺和细胞。
这些腺体或细胞在一定刺激下分泌某种特异性物质到体液中,这些物质叫做激素。
激素由内分泌腺或细胞、直接分泌到体液中,不同于外分泌腺,它们通过导管将分泌物排到腺体或细胞外,因而称为内分泌腺。
2、体液调节含义: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通过体液的传送而发挥调节。
特点:速度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作用范围比较广泛。
3、下丘脑与垂体的关系及有关激素的作用下丘脑的神经细胞分泌多种下丘脑调节激素,这些激素通过门脉作用于腺垂体,调节控制腺垂体的激素分泌。
这些腺垂体激素又调节、控制有关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
下丘脑与垂体功能上的联系是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联系的重要环节。
垂体位于脑的下部,由腺垂体和神经垂体组成。
分泌部位激素名称分泌部位激素名称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胰岛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垂体生长激素卵巢雌性激素等促甲状腺激素等睾丸雄性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4、甲状腺激素种类: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作用:(1)促进物质代谢和能量转换,促进生长发育(2)促进骨骼成熟(3)促进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发育分泌异常:不足,发生在婴幼儿时期易患呆小症过量,发生在成年时期易患甲亢5、雄激素和雌激素的主要作用雄激素:促进精子的产生,促进全部附属生殖器官的生长,刺激并维持男性的第二性征,增强代谢率,并影响人的行为。
雌激素:促进卵巢中的卵子成熟与卵泡生长,支持青春期的突发性快速增长,引发并维持女性的第二性征。
此外,雌激素与孕激素一起,建立并调节月经周期。
六、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一)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非特异性防卫1、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体表屏障(1)物理屏障皮肤和消化、呼吸、泌尿、生殖等管道的黏膜能阻挡病原体的入侵;病原体无法在皮肤表面的一层死细胞中生存。
(2)化学屏障皮肤中的油脂腺分泌的油脂能抑制真菌和某些细菌。
2、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1)组成:某些白细胞和血浆蛋白等(2)特点:对任何侵犯人体的病原体都会发生反应,不是专门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的,被称为非特异性反应。
(二)特异性反应(免疫应答)1、特异性免疫(1)免疫应答:若入侵者突破了身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第三道防线就会发挥作用。
这道防线是针对特定病原体发生的特异性反应,即免疫应答。
(2)类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抗原和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体:由成熟的B淋巴细胞合成能够与特定抗原结合的受体分子,也就是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
(4)淋巴细胞起源与分化的图示淋巴干细胞(骨髓)B淋巴细胞(骨髓) T淋巴细胞(胸腺)记忆B细胞效应B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记忆T细胞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5)淋巴细胞对入侵者的识别①每个人特有的身份标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②病原体侵入人体内发生感染时,巨噬细胞便会将其吞噬。
③病原体被消化,其上的抗原分子被降解。
④被降解的抗原与巨噬细胞的MHC蛋白结合,形成抗原—MHC复合体。
⑤巨噬细胞细胞膜上的抗原—MHC复合体与淋巴细胞上相应的受体结合,促使淋巴细胞分裂,启动免疫应答。
2、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的区别非特异性免疫对任何侵犯人体的病原体都会发生反应,特异性免疫是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1、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1)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功能过强造成的,能引发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致敏源。
(2)功能减退:分为先天性的免疫缺乏病和后天获得的免疫缺乏病(如艾滋病)两种类型。
2、艾滋病(1)艾滋病是由感染HIV所引起的,通过体液传播的免疫缺乏病。
(2)HIV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HIV的遗传物质是RNA。
HIV进入人体后,攻击的主要对象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
大量的辅助性T淋巴细胞被HIV破环,是的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严重衰退。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4)艾滋病的防御措施注意洁身自爱,避免不正当的性关系,使用避孕套;输血要严格检查,严格消毒;远离毒品;对已感染HIV的孕妇应用药物控制,实施剖腹产,并对婴儿采用人工哺乳。
七、种群(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2、种群的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出生率: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
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意义:预测种群密度的大小及发展趋势。
(3)性比率指种群中两性个体数目的比例(4)种群密度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的特征。
4、标志重捕法对象: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
计算公式:N=M*n/mN=种群个体数,M=标志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意义:决定生物的益或害、狩猎或禁猎、防治或不防治的依据;检查保护效果和防治效果、进行害虫预测预报及研究种群动态的基础。
(二)种群的增长方式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①条件: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①)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②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率变化,K/2时增速最快,K时为增速0K值(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数量。
八、群落1、概念: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群落是由一定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种群组成。
2、生物群落的结构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态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的食物和生活环境不同。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影响因素:地形、光照、湿度、人与动物影响等。
(3)时间结构: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如生物的昼夜活动和群落的季节变化。
3、主要的陆地生物群落类型森林:物种多,群落结构复杂草原:植物多为草本,生长期短荒漠:水分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苔原:植被结构简单,种类稀少,生长缓慢4、生物群落的演替某一地域随时间推移,一些物种取代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类型取代另一个群落类型,直到出现一个稳定的群落才会中止。
群落的这种依次取代现象就叫做演替。
九、生态系统(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系统。
组成成分:无机物、有机物、气候、能源、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功能: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2、营养结构(1)食物链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取食关系,不断传递着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这种单方向的营养关系叫做食物链。
类型:捕食食物链:以活的动植物为起点的食物链腐食食物链: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食物链(2)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