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19 42 ) , 安 徽 怀 宁 人 。
胡适
(1891—1962年)
新文化运动代 表人物之一,美国著 名教育家杜威的学生。 1917年发表《文学 改良刍议》,反对文 言文,提倡白话文, 首倡文学改良。
希望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 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 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 追求新思想、追求民主和科学的热情,促 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探索救国救 民的新出路,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思想 解放的风暴,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创造了条件。
在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人举起了“打倒孔 家店”的大旗,2008年,经过3个多月40000多 网民投票,又选出了5句《论语》中的句子作为北 京奥运会的迎宾语,以此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 精髓,对此你怎么看?
C 胡适、陈独秀
D 李大钊、鲁迅
3.下列对新文化运动的表述,错误的是:( D )
A 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B 促使人们追求民主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C 对传播新思想、推广国民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D 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背景
开始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文 化
主要内容


意义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建立,但袁世 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民主共和制没 有真正实现。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中国 社会仍是一片黑暗。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 在参照西方国家的经验之后,认为中国也 要有一个“文艺复兴”运动,必须在思想 文化领域中掀起一场革命,与封建思想进 行斗争,以解放人们的思想。

、 学 术 上 、 思 想 上 一 切
位 先 生 , 可 以 救 治 中 国
号 。 他 说 : “ 我 们 现 在
明 确 提 出 “ 民 主 ” 和
荡 和 社 会 的 黑 暗 , 创 办
长 。 袁 世 凯 当 政 后 , 他
清 革 命 。 辛 亥 革 命 时 任
育 , 考 中 秀 才 , 后 来 留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 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 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细看了半夜,才 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 “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李大钊(1889—1927年)
1918—1919年 发表《法俄革命之 比较观》《庶民的 胜利》《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三篇 文章,首倡社会主 义。
开始的标志——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主要阵地——《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 口号(两面大旗)——民主与科学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 ●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
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代表人物
陈独秀——《新青年》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鲁迅——《狂人日记》 李大钊——《庶民的胜利》
请以列表格的形式介 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及其代表作品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改称《新青年》
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鲁迅《狂人日
记》
孔子“是历代志制之护符” “保护君主政治之偶像” 。
——李大钊 “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
通过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什么?

可见,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对准代表封建专 制度和旧礼教、旧道德的孔子学说。
小试牛刀
1.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对新文化运动的有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史进行研 究,你会向他们推荐哪种报刊: ( B )
A《申报》 B《新青年》 C《中外纪闻》 D《民报》
2.过去中国人用文言文说“之乎者也”很难理解,用白话文使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便,因此我们要感谢提出文学革命的两
位代表,他们是:
(C )
A 陈独秀、李大钊 B 陈独秀、鲁迅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德不孤,必有邻; 礼之用,和为贵。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的政认“了目安学早 陈
黑治定科《睹徽日年 独
暗上的学新了都本接 秀
。、只”青国督,受 (
” 道 有 两 年 家 府 参 旧 18
德 这 大 》 的 秘 加 式 80 上两口,动书反教
鲁迅(1881—1936年)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 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 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 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 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留学日本, 原学医,后弃医从文,期望以之 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 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 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 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兼在北京大 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25年积极支持女子师范大学的 学生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