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雕塑语言

雕塑语言

论当代雕塑语言的流变及拓展的限定性内容概要:雕塑艺术以独立的品格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以其区别于其它艺术形式的特点而存在于艺术之林。

然而,我们看到当代雕塑发展的近二十年来,传统雕塑的概念与模式早已泛化与外扩,并且有一部分雕塑家所关注的焦点已不在雕塑本身,而是在雕塑的边缘或者边缘之外的领域进行探索与创造。

虽然这是当代艺术状况大为进步的表现,但是同时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似乎很难给雕塑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

雕塑的概念比任何时候都来得的令人捉摸不定,雕塑的概念已经宽泛到吞噬雕塑的边缘。

关键词:雕塑本体语言非雕塑化创新拓展一、雕塑本体语言的特征从本质上讲,雕塑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可视而且可触的多维立体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这使它除了具有一般的造型艺术所共有的形象物质性和具体直观性以外,还具有其它造型艺术门类所难以类比的特殊性。

首先,雕塑是可以如实再现在三度空间中展开的现实审美的艺术类型,观赏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来欣赏同一件作品。

同一雕塑形象,随着观赏者的移步而换形并呈现出丰富、变化的形态,使观赏者获得不尽相同的审美感受。

正因为如此,利用雕塑的这种实体丰富性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以适应欣赏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角度进行欣赏的需要是雕塑创作者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其次,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它最适合表现的题材,雕塑由于其实体性特征,材料的静态性质,它在题材的表现范围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正是这种局限性构筑了雕塑艺术的另一显著特征,即外部造型的凝练和单纯性。

对于雕塑的这种特征,王朝闻先生曾用极平实的语言描述了雕塑特有的语言形式,他说道“别的艺术可能用千言万语来讲一个人一件事,而雕塑往往是用一个比较静止的,不太复杂的形体,来包罗千言万语,代替对许多人和许多事的描写。

”这就是说,雕塑艺术的特长及雕塑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而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雕塑必须以立体的形体语言来对欣赏者“说话”,如果丧失了形体空间的表现,这就等于失去了雕塑特有的语言。

再者,由于雕塑形象是具有物质性的立体实物存在,它既诉诸于人的视觉,也诉诸于人的触觉,引起观赏者的触觉感知,使得与触觉相关联的质感和量感具有了审美的意义,这种材料和形象的交融性,是其它艺术所不具有的,它也是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最后,雕塑这种通过厚重的物质实体性特征还使它具有绘画所没有的体量感。

雕塑艺术家把表现欲望灌注到物质实体中,例如:石头、青铜等,使它柔润起来,活起来,这样作品主题就完全渗透到自然的物质材料里去,使它服从艺术家的驾驭。

雕塑的空间由于物质材料的体积而受到材料量的限制,其体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观赏的效果和作品主题的表达,同时也关联到雕塑作品与自然环境,周围建筑的合理配置与空间的协调。

例如中国山西的云冈石窟大佛依山开凿,俯瞰塞北大地,气势恢宏的艺术形象与周围环境结合得十分自然和谐,如果把大佛缩小三分之一,它那庄严雄壮的气魄无疑就会大大减弱,雕塑艺术的这种物质性体量正是雕塑形式美的重要价值体现。

二、当代雕塑语言拓展中的现状时代变迁,社会急速发展、信息化、网络时代的到来,思想观念的革命带来了视觉艺术王国的改朝换代。

当代的视觉艺术已经成为人类思想的组成部分,人们对艺术的态度变得前所未有的宽容。

艺术本体的概念也已经大大拓展,艺术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雕塑艺术的创作坠入到空前盲然的危机之中。

当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雕塑艺术遇到了挑战,人们不约而同的也是迫不得已地在思考雕塑艺术往何处去?具象的具有形体感的雕塑还有没有继续存在的价值,它是不是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近20年以来,后现代主义潮流的出现矛头所向不仅指向写实、具象的艺术,而且也否定20世纪以来流行的现代艺术。

观念、行为、装置成为最流行的形式。

后现代主义极度宽泛的艺术概念慢慢消解了以前所有的艺术原则和存在价值,这是全球性的艺术思潮,即所谓“多元并存”的时代已经来到了。

它仿佛就是什么都行、什么都无所谓。

在全球化的今天,这种“新”思潮自然对我国艺坛也形成一股强烈的冲击波。

由于中国近代雕塑受到西方的影响,导致中国当代雕塑在艺术上对西方的追随,以至于西方阶段的发展一定程度制约着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

在西方观念、行为、装置等艺术的“新”观念风行一时,对雕塑形成强大的挑战时,从事具象写实的雕塑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压力,被人们讥讽为“保守”等等,但他们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继续探索。

他们在雕塑本体语言的拓展空间中,坚持雕塑之所以成为雕塑的限定原则,随着时代的变化,在寻求新的表现语言样式风格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在这个方面做出成绩的雕塑家很多,例如:北京雕塑家李象群的系列作品《融》是在拓展雕塑本体语言方面有独特表现的作品。

在刻画人物方面不同过去对女人体具象的一般描绘,有时虚掉五官的刻画,有时用麻布包裹女人体的一些局部,使其作品包裹肌理的粗糙与外露局部细致刻画的细腻形成强烈的形体对比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样式。

李象群在雕塑本体语言规定性的基础上,在拓展雕塑语言表现、样式风格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当代雕塑语言的表现经过众多雕塑家的积极探索与拓展,呈现出丰富的面貌。

一方面表明当今雕塑边界的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符合艺术本身发展的规律。

任何艺术形式发展应是严格遵循自身的限定性,在此基础上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当代雕塑家在雕塑本体语言的拓展空间中以积极的态度勇敢的实践精神,坚守雕塑之所以是雕塑的限定原则,为当代雕塑语言的拓展空间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当代雕塑语言拓展中的混乱现状及原因世界上的事物总是有两面,艺术也不例外。

在当代中国雕塑以雕塑本体语言为基础坚持创新的良性发展的同时,一种以“新观念”“新思潮”自诩,超越雕塑本体语言的界定作为时尚的非良性发展的倾向出现了(即雕塑本体语言拓展中出现的非雕塑化现象)。

这种艺术的走势暗藏着一种危机,他们往往以“创新”为籍口超越雕塑本体语言的限定性,疏离雕塑形式的固有特征,最后游离出雕塑边界之外成为无文化引力的一种非雕塑的艺术;还有一种是以艺术多元化为创新目标消除艺术门类的界限,把只要有体积、有空间、有形体的物品都称之为雕塑。

这种雕塑界中的非雕塑化,非雕塑界中的泛雕塑化的现象却被当成时尚误导人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这是怎样的一种“新时尚”呢?让我们看一看这种新时尚产生的原因吧!他们受西方观念、行为和装置艺术的影响,只讲观念述说、讲文化的针对性、讲直面社会问题却片面地忽视表现手段的重要性,站在雕塑领域里却把抛弃雕塑手段作为前卫先进的标志,其结果就是抛弃了自己。

在“新思潮”“新观念”等前卫艺术的旗帜下,雕塑成为非雕塑,绘画成为非绘画,……这样消除专业特点,唯独“观念和行为”才有意义的偏激行为势必造成雕塑艺术的新危机。

雕塑本体发生了变化,雕塑的边界变得模糊起来。

这是近年来围绕中国雕塑界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在中国雕塑艺术语言拓展的过程中,这种现象表现的尤为严重。

一方面它反映出中国当代雕塑从无序向有序过渡时的特点,人们开始意识到传统雕塑的局限和新的雕塑的可能的时候,这种困惑必然产生。

另一个方面这也意味着人们对雕塑新方向的追求和重新认识雕塑的开始。

这表明中国当代的雕塑本体语言超出了传统雕塑的概念正扩张雕塑的边界,这正是雕塑艺术语言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但是在雕塑语言拓展的过程中,如果无限扩张雕塑的边界忽视雕塑本体语言体系,则无助于中国雕塑艺术健康发展只能带来新的混乱。

在当前中国雕塑语言拓展过程中,不顾雕塑本体语言的特征,无限制扩充着雕塑边界,这种“泛雕塑”化的“非雕塑”作品往往以雕塑的身份参展,不顾雕塑的审美经验与本体语言的特征。

把观念指向片面扩大,假借雕塑之名而加以制造而在制造的目的上则远离人们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心态的进步与变化,有的甚至不具有任何审美价值与意义。

例如:非雕塑界的艺术家,在新观念艺术潮流影响下,认为当代艺术的边界在消解,任何形式、任何手段或者任何现成物品等等都可以组成作品。

仅仅因为这些作品中运用了立体的物品进而偏颇地认为其是雕塑作品,而且以雕塑的名义参展,消解雕塑的本质属性。

这种作品近年来频频出现在雕塑展览中,超越了雕塑的本来规范。

这些泛雕塑化作品,制作手法简单,只有作者的一种观念,作品虽然是立体的,也有空间变化,但不是真正意义的雕塑作品。

由于现代科技在艺术领域里的渗入,用声光电合成的视觉幻象作品出现,更是典型的泛雕塑化作品,它是利用光束投射在空间中交织而成可视但并不存在的立体影像,这种不具有物质实体性,不可触摸的幻象作品,忽视了雕塑的物质实体性,偏离了雕塑本体语言的特征,成为非雕塑作品的典型。

2000年在四川成都《世纪之门》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中,雕塑作品数量众多,不乏有拓展新的表现语言的好作品,但有一件作品用塑料的几何形作为空中悬浮物,将氢气充满其中,当它的自身重量与氢气的浮力达到平衡的时候,它会漂浮于空中。

这件作品的展示,与其说是雕塑作品,还不如说是会场装点气氛的装饰物品。

该作品完全游离于雕塑本体的规定性之外成为典型的非雕塑作品。

这些作品受西方观念艺术的影响,只讲观念诉说不具备任何审美价值和审美经验,尽管自以为其作品有想象力、有激情、有冲动、在题材和造型方式上灵活利用现成品等各种材料和不同的方式表达所谓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尽管有美丽词句的修饰;尽管其作品具有立体性、空间感等雕塑的物质属性特征,但雕塑艺术首先是审美范畴的艺术形式,不具有审美意义的立体物质、空间形态或者现成物品无论如何装配组合、如何有“观念”“想象力”、无论以何种方式硬着头皮参加雕塑展览,这类“雕塑作品”归根到底不属于雕塑这一审美的艺术形式。

还有当代社会现实的因素。

首先,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处于转型期造成普遍的浮躁心态。

浮躁的学风带来了艺术创作的浮躁。

缺乏深入研究雕塑本体语言以及雕塑语言拓展的限定性,在艺术创作中表现为生搬硬套地与各种“新观念”“新手段”相结合。

雕塑界出现鱼龙混珠的局面,致使非雕塑作品、劣等雕塑作品的纷繁出现有了可乘之机,有的厂家为了利益成批“生产”雕塑作品,做雕塑蜕变成了做生意,违背了雕塑艺术的创作规律,造成雕塑界非雕塑化现象的普遍存在。

其次,目前国内流行的各种“快餐式”的雕塑大赛,由于时间紧,创作的必要环节被简化和省略了,作者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创作作品,作品经不起推敲,虽然也可称之为雕塑作品,但形式语言简单雕塑艺术的特征没有充分发挥,缺乏雕塑本体语言上的突破与创新。

有的雕塑家为个人功利目的赶场子参与各种雕刻大赛,一件艺术作品被到处复制、克隆造成“作品变产品”背离了艺术创作的规律,难免出现一些不伦不类的雕塑作品其内容浅薄、空洞;形式上也无“有意味的形式”追求,既给观众传递了虚无的文化造成审美的误导,又使个别打着雕塑旗号的非雕塑作品有了滋生的温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