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三角形
第1节认识三角形(2)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用撕拼的方法得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结论,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在第二章已探索了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学生学习总体水平一般,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已基本养成课上积极参与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是七年级下第五章第一节认识三角形的第二课时。
本节教材通过只撕下三角形的一个角,利用前面学过的平行线的结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将直观操作与说理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猜一猜“被遮住的两个角是什么角”的小游戏引出三角形按角进行分类,并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结论。
本课是八年级下第六章第5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2)能根据三角形的一个角猜想另外两个角是什么角,并归纳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情况,会根据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类,并初步体验反证法的思想。
(3)会用符号表示直角三角形,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
(4)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和三角形按角的分类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三)、重难点
重点:直观操作与说理结合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难点:1、添加辅助线推理三角形内角和。
2、应用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的性质解决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发现法
四、学法指导实践、观察、发现、类比、归纳
五、教具三角尺形状不同的三角形纸片
六、教学过程
(一)做一做,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形内角和
1、你还记得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你还记得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吗?
学生不难回答这两个问题,在小学用量角器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具体度数后计算它们的和;或用撕下一张三角形纸片的三个角,把它们拼在一起,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的结论。
那么你能不能撕下三个角再拼一拼,试试看你有多少种方法可以拼出∠A+∠B+∠C=180°。
分组活动,交流结果,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简单的熟悉的问题提起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重新经历这一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感知,体验图形的位置关系,并且多种拼图方法,为不同论证方法的发现创设情景。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合作、讨论、交流,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中,多种拼图活动可制作复合投影片或多煤体课件。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拼法:
2、 在学生拼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1)(3),
问题1、如果只撕一个角,能否得到上面的结论呢?撕下的这个角如何摆放?你运用什么原理才能得到结论?
问题2、如果不把∠B 剪下来再拼合上去如图(5),你用什么办法把∠B“搬”到如图(1)(3)所示的位置上去呢?
问题3、现在你能用我们已有的几何知识来推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这个结论吗?
【设计意图】从问题1、 2的思考中,学生有了推理论证的基本思路──把三角形的三个A B C B A A
B C A B A B C A B B A C B
A (1)
(2) (3)
(4)
A B
C A (5)
内角“搬”到一个平角上或搬到平行线的同旁内角的位置上,使辅助线的出现较为自然、必要,从而降低了添设辅助线的难度。
学生可以参照课本120页小明的做法。
对于学生可能的思路,教师都要给予鼓励,并鼓励他们运用语言进行条理的表达,为以后证明此性质积累经验。
放手学生分小组活动。
3、练一练:
在△ABC中:
(1)已知∠A=80°,∠B=52°,则∠C=?
(2)已知∠A=80°,∠B-∠C=40°,则∠C=?
(3)已知∠A+∠B=100°,∠C=2∠A,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4)已知∠A:∠B:∠C=1:3:5,能否求出∠A、∠B、∠C的度数?
【设计意图】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总有∠A+∠B+∠C=180°。
(1)比较直接,(2)(3)(4)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列方程求解,特别第(4)题,学生可能用比例分配的方法求解,引导他们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
不同梯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猜一猜
1、各有一张三角形纸片,不知它们的形状,老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其余部分被另一张纸片遮住,同学猜被遮住的角是什么角,并试着说明理由。
此处教师可引导学生使用反证法的思想,如:看见的是直角,那么另外两个角如果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则内角和超过180°,所以不可能,同理一个钝角和一个锐角、两个直角、两个钝角也不可能,所以只能是两个锐角。
【设计意图】通过一个小游戏,进一步巩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性质,在游戏中充分体会三角形的各个角的情况,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思考,鼓励学生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2、三角形三个内角可以都是锐角吗?都是直角吗?都是钝角吗?最多能有几个直角?最多能有几个钝角?
我们可以按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把三角形分类:锐角三角形(三个内角都是锐角)、直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直角)、钝角三角形(有一个内角是钝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思考问题,将三角形分类。
关注不同三角形的角的特征。
4、我们通常用符号“Rt△ABC”表示“直角三角形ABC”,把直角所对的边称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夹直角的两条边称为直角边。
你能发现它的两个锐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学生不难得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练一练:1、课本122页第2、3题
2、课本123页4
【设计意图】课本122页第2题从直观图形上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第3题则需求出角度,根据定义进行判断。
课本123页第4题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的应用,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要引导学生找出∠A、∠B、∠1、∠2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对“同角的余角相等”这一性质的巩固,学生可能会使用“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来解答,教师要引导他们使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来做。
(三)、小结:
你本节课有那些收获?还有那些疑问?与同伴交流。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所学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养成反思归纳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作业
1、课本123页第
2、3题
2、预习下一节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探索三角形内角和,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关注不同层面的学生,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和提高的平台,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敏捷,敢于大胆说自己的想法,教学效果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