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lot 200在慢性闭塞病变(CTO)介入治疗中的应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张彦周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 简称CTO)是指冠脉闭塞血管段前向血流TIMI 0级,且闭塞时间至少3个月。
在选择实施治疗的CTO患者中,少数中心CTO开通率可达到90%以上,但是一些复杂高危有介入适应症的患者(Complete revascularization of Complex Higher risk Indicated Patients ,CHIP)多数不在选择之列。
Pilot200(雅培公司头端直径0.014英寸,硬度4.1g)是CTO 术中常用导丝之一,其高强度不锈钢核心材质以及Core-to-tip头端设计提供优异的扭控性和头端塑形保持能力;长段聚合物护套及全程亲水涂层设计使其具有超滑性。
与Pilot50相同,Pilot200(150)具有采用独特的Responsease流线型核心锥体,使得导丝弯曲强度变化更线性,可兼顾支撑力与出色跟踪性。
可用于“穿刺”和“钻行”,具备“自主寻径”及“真腔优先行走”能力。
与Pilot50/150(头端硬度 1.5g/2.7g)及Fielder系列导丝(Fielder-xt 头端直径0.009英寸硬度0.8g、Fielder-xt-R 头端直径0.010英寸硬度0.6g、Fielder-xt-A头端直径0.010英寸硬度1.0g)相比,其进入假腔的几率并无明显增加。
一般来说超滑导丝大多在斑块破裂或已有夹层的起始进入假腔,包括Fielder-XT-R在内的超滑导丝均可进入,只是较低硬度的超滑导丝(如Pilot50/150、Fielder
系列)进入假腔后容易被更早识别,而不是进入假腔的机会低。
Pilot 200进入假腔的可能并非明显增大,而是进入假腔后不易更早识别,致使导丝在假腔行程较远才被发现。
如果仔细观察影像及缓慢谨慎操作导丝,及早发现导丝进入假腔,必要时调整方向,重新穿刺前行进入真腔并不太困难。
寻找微通道,Fielder系列导丝的优势在于其头端更细(头端直径0.009-0.010英寸),很多病例Fielder系列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但如果反复尝试Fielder系列导丝失败,改用Pilot50并无优势,及早改用Pilot 200或Pilot150是明智的选择。
个人体会Pilot200 “穿刺”能力及“可控性”要优于Pilot150,Pilot200效率更高,当无可用的Pilot200时,方选用Pilot150。
与缠绕型导丝(M4.5、M6、M12、Conquest系列)及Gaia系列(Gaia Second头端硬度3.5g;Gaia Third头端硬度4.5g)相比,其“自主寻径”、“真腔优先行走”及“滑行跟踪”能力有明显的优势,尤其是对于扭曲或闭塞病变近端弯曲的长病变。
对于长段闭塞病变,Gaia 系列(Gaia second、Gaia third)、Miracle系列(M4.5、M6、M12)及Conquest/Conquest Pro即使近端穿刺走行进入真腔,继续前行再入假腔的几率很高,而Pilot200导丝一旦进入真腔,继续前行再入假腔的几率很低,即“真腔优先行走”的性能。
这便是Stingray球囊经专用导丝穿刺后换用Pilot200导丝送入血管远端,而非选择其他导丝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也利用了其较强的“支撑”及“滑行跟踪”能力。
Pilot200通常用于下列情况:
1、前降支开口闭塞:如似有“锥形”痕迹,Fielder系列导丝不能进
入或微导管不能跟进,可应用Pilot200进入并跟进微导管;如
无残端(有时需IVUS帮助判断开口)或钝头,近端纤维冒坚
硬,可在微导管支持下,先用Gaia Third(Asahi 头端直径0.012
英寸,硬度4.5g)、M12(头端直径0.014英寸,硬度12g)或
Conquest Pro(头端直径0.009英寸,硬度9g)穿刺,更换
Pilot200滑行前进。
即便Pilot200不能直接到达闭塞段远端真
腔,但至少是走行于血管结构内,可以实现“战场”前移,为下
一步前向或逆向定向操作导丝奠定基础。
其他部位,如右冠、
回旋支或前降支中段闭塞,近端闭塞段致密较硬,微导管跟进
困难,Pilot200同样具有上述优势。
2、长段闭塞或扭曲病变:①如疑似微通道,可试用Fielder系列及
UB3(Asahi,尖端亲水,头端直径0.014英寸,硬度3g),前
行受阻或进入假腔,更换Pilot200穿刺并滑行至闭塞段远端附
近跟进微导管,可换用Gaia Third、M12或Conquest Pro穿
刺,然后再用Pilot200穿刺或(和)滑行前进。
当然,依据远
端血管病变特点及导管室条件应用Stingray系统可能提高效率。
Pilot200在滑行过程宜在不同体位确认导丝在血管结构内,务
必避免在分支盲目穿行。
②对扭曲或钙化病变,Pilot200穿刺
或钻行困难,可在微导管支持下先用M12 “穿”、“钻”前行稍许。
对于一些坚硬病变,Miracle12需保持推送力量顺转数圈继而反
转数圈方可前行。
更换Pilot200转动前送滑行过程中,如遇阻
力或进入假腔,可再次更换M12“穿”、“钻”,以上操作有时需要反
复交替使用。
少数局部闭塞段,M12“穿”、“钻”前行不能,须用
Conquest Pro(Asahi,头端直径0.009英寸,硬度9g)进行
穿刺,然后再换用M12或Pilot200。
3、假腔重回真腔:用缠绕型导丝(Miracle系列、Conquest系列)
及Gaia系列在闭塞段内穿行过程中发现在内膜下,局部调整
导丝不能进入真腔,通过微导管更换Pilot200定向穿刺,可能
成功。
应用超滑导丝并证实进入假腔,可直接应用平行导丝技
术,在微导管支持下用Pilot200进行穿刺滑行。
如果之前导丝
反复操作,内膜下入口部位不明或可能存在多处内膜破口,换
Pilot200反复试穿,往往可以奏效。
导丝塑形要依夹层及穿刺
部位血管直径而定。
夹层入口不明显或钙化明显的闭塞病变,
导丝头端1-2mm塑45-60°折弯,必要时可追加塑形至近90°
折弯;如果假腔较大,需在远端折弯以近5mm左右做第2弯,
通过微导管送至预穿刺部位,调整方向后回撤微导管,导丝自
然成形,然后进行穿刺。
穿刺发力前要有“接触感”,否则意味着
导丝在假腔“悬浮”。
穿刺部位大致依次在三处试行:闭塞段近端、
中段及远端。
如远端尝试仍不成功,可重新在近端或中段用M12、Gaia third或Conquest Pro进行尝试。
本人较多的应用M12
反复试穿,M12头端1-2mm折弯,不易导致较大假腔,穿出
血管可能性小。
之后再换Pilot200试穿及前送滑行,很可能见
到“柳暗花明”的景象。
用Pilot200试穿进入真腔之前,尽量减
少“猛力”前向造影,减少假腔扩大,保留再穿刺的成功机会。
在闭塞远端穿刺时,尽量以逆向造影为指导。
不要忘记,“山
穷水尽”时一定要想到Pilot200可能出奇制胜。
其他情况如:回旋支起始角度过大,通过Fielder系列导丝微
导管不能进入回旋支,应用Pilot200往往可以使操作变得简单
很多。
前降支中段钙化“类折弯”或“近回头弯”闭塞病变(多在
D2发出附近),Pilot200具有特殊优势。
血管走行不明,可能
存在扭曲钙化的病变,应用Pilot200 Knuckle安全有效。
在判断Pilot200是否进入假腔时,一定要与导丝在真腔的形状、旋转活动度及跟踪性相对比,仔细体会,不要经验性地以其它超滑导丝(Fielder系列,Pilot50,Pilot150)进入真腔的“感觉”为标准,以免误判。
要注意两个特殊情况:①导丝在较大假腔滑行,导丝远端的形状、旋转活动度及跟踪性与真腔并无区别。
②闭塞段远端血管扭曲、弥漫性狭窄病变或痉挛时,导丝在真腔的形状、旋转活动度及跟踪性与假腔相差无几,此时一定多体位造影,以远端侧枝判定导丝是否位于真腔,不要轻易撤出导丝,以免功亏一篑、前功尽弃。
对于CHIP 病例,逆向操作技术风险明显增高,在很多中心,前向技术是唯一选择,安全高效的Pilot200可能大有作为。
以上是本人工作中的一点儿体会,诚请各路高手批评指正。
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张彦周谈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