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程下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玉兴中学刘秀华内容提要: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悬置的现象,新课程的全面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
在新课程推行的春风下,探讨语文教学中美的规律,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教学,按照美的规律来创新语文教学,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教师要注意把握好语文审美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开创语文审美教育的新天地。
第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第二、创设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美;第三、通过指导阅读,引导学生鉴赏美;第四、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感受美;第五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创造美。
相信通过这些途径,美育能真正走入语文课堂。
关键词:新课程美育美语文教学情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一、美育极其特点。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有特殊内涵。
1、美育及其特点“美育”一词是德国启蒙时期(17—18世纪)的剧作家、美术家、历史学家席勒在其美学著作《美育教育》中首先明确提出并开始使用的。
美育,通常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然而它的内涵绝不仅仅限与“审美”(即认识美)或“美感”(感受美)。
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会受到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从而不仅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而且在人的气质、精神面貌上,也得到了提高,受到了教育。
因此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感化我们的身心,使之净化、升华和提高。
美育具有三个特征:首先是形象性。
美育主要凭借审美活动来进行,就要以美为媒介,通过审美,把美印入受教育者的身心结构,把美的尺度变成人的内在尺度,任何美都是以形象为载体,通过形象去表现,审美者凭借审形象而审美,所以美育的形象性,要求特别重视感性形式特征,注意形式感的培养。
其次是动情性。
审美是对象的感性形式的感知开始,由于感应的原因,应体就被激发起相应的情感,随着理解的深入,情感就越是强烈和深刻。
主体就会自动地充满激情地去追求美,就会克服自己的片面性,去趋仿美,把自己融入美的境界。
再次是愉悦性。
审美活动的美感是一种愉悦性的情感,是对人的本质的全身心的享受,在愉悦的享受中,主体也就实际上在享受着对象的陶冶,在改变自己,在超越着自我,而把美所具有的人的本质的内涵充实和丰富为自身的本质。
2、语文教学中美育有特殊内涵。
语文课程是一门具有浓郁人文特色的课程,是一门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的课程。
叶圣陶先生曾作过说明:“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
”①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是学习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它对学生今后长远的学习和工作,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中学生在校期间的语文学习,属于打基础阶段,中学语文教育学大纲规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中学语文教学原则第一条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原则。
”②这些都强调了美育在语文中教学中的地位。
美育目标也是语文教学目标之一。
《教学大纲》中还规定:“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培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为凭借,课文要文质兼美。
”③“文质兼美”是教改后语文教科书的一大特色,优美的语言,清新的文章结构,是它的外在美,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内容是它的内在美,范文中饱含的社会生活和人生哲理、历史画卷和个人心灵历程,多方面表现的世界之美,人生之美,思辩之美,语言之美,这一切能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给学生精神世界的营养是多方面的,是深刻而细腻的。
语文范文中所体现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与语言课的思想性溶在一起构成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都给学生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能在情感交融中获得美,创造美,语文教学中美育有其丰富的内涵,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美,它们是美的绝佳载体,充分认识并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利用这些美育因素服务教学,是语文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
二、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传统语文教学有美被闲置的现象。
长久以来,传统语文教育重视知识、技能的培养,表现在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低以考试成绩来评定,把以自由创造为内涵的美的体验高高悬置。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社会因素由于高考、中考的指挥棒效应,社会对教育的评价,还是以升学质量为主,教学成绩简单地依靠分数来评定。
社会用分数选拔人才,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和学生的学习。
语文教学在这样的背景下,也自然以分数来评价教学效果。
美育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往往就不被重视,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
学校因素语文教学中审美精神的流失,忽视美育教学与教师在教学中自由创造的审美体验缺乏与藏匿有关。
首先,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大都是从前应试教育的产物,自身缺乏美的体验,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不高甚至缺失,学生时代缺少美感教育是其重要原因。
其二,社会利用考试选拔人才,考试形式单调,迫使教师在统一计划内,统一进度内,根据固定的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进行教学。
尤其是阅读教学这个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形成了长期沿袭课堂教学总体思路,介绍作者——理清思路结构——关照人物事件——学习手法语言——挖掘情感思想——归纳总结。
这种教学模式有其优越性,但他抑制了教师的主体性,创造性,无法体现到教学创造性的美与乐趣。
学生因素由于社会的影响,教师的引导,整个教育在高亢统一的教学大会唱之中进行,学生的学习形成习惯性和群体化特征,学生的个性,自主与创新意识萎缩,泯灭。
趋同、顺应、盲从日渐形成。
学生的真实思想情感被覆盖,整日被机械化,程式化,沉闷的学习所困惑,忽略了教材中的美,遏制了学生对语文的创造性理解。
自然而然,学生对美的体验、对美的探求就日渐缺失了。
2、新课程的推行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带来了生机。
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已决定从2001年秋季开始,用5年的时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实行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评价体系观,对广大教师和教师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为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带来了生机。
新课程推行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获得了真正的重视。
它迫切要求教师更新观念,加强学习、进修,尽快提高专业化水平及审美修养。
由于评价体系的改革,语文教学不再只注重认识功能,而要求发挥其美育功能。
语文美育应该通过教材内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美、理解美和评价美,树立学生美的观念,提高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他们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及审美能力,无疑给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教师直接影响着学生,学生开始从机械的纯语文知识训练中解放出来,语文学习不再枯燥无味,从而让学生春风化雨般享受美,欣赏美。
良性循环,一旦语文教学纳入了美育的轨道,课堂就会注入生机,师生的审美心理就会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教师的教学兴趣就会不断增长,教和学都会充满愉悦心理。
这样,语文教学的质量也将迅速得到提高。
3、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育,有其必要性。
美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路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精神”④。
美的熏陶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
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就十分重视美育。
孔子把“乐”列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他认为“乐”可以陶冶人的心性,把它看作是兴国安邦的重要措施。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乐教理论,对音乐教育作了系统的论述。
他说“乐者,治人之盛也”⑤,它使人“耳聪目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⑥,充分肯定了音乐的重大作用。
在我国近代史上,教育家蔡元培更是美育的倡导者,他任教育总长时,提出“美感者合美与尊严而言之,介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⑦,“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既而引以达到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教育”⑧。
由此可见,不论古代还是近代,教育家们都很重视美育。
而现代教育中,美育仍是举足轻重的。
美育传授审美文化,塑造人的审美意识,帮助掌握美的规律,以引导审美感受,这是其他教育活动所不能取代的功能。
美育对其他教育活动都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就美育与德育之间,不仅可以“以美导善”,而且可以“以德成美”。
就美育与智育之间,不仅可以“以美引真”,而且可以“以德成美”。
4、在语文教学中实行美育,有其可行性。
语文科具有思想性的色彩,它和数理化不同,它反映思想感情色彩,它包含伦理道德内容,学生接受德育必定同时伴随着美感的产生,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是混融共存的。
备受瞩目的新课程语文教材把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初中)”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高中)”作为重点提出来。
由此观之,审美教育要走进语文课堂。
语文科具有文学性的特点,而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那么作为艺术之一的文学就必然成了美学的中心对象之一。
语文教材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文章,都体现着深刻的自然美、社会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丰富内容,蕴含着大量的道德美、形象美、语言美、文化美等因素。
语文科具有艺术性的特点,我们都承认语文教学是艺术,称它为艺术,是因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是个人技巧很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个人的细致观察和耐心实践才能得到,它带有明显的个人因素,语文教师个人的特点往往比规定的东西实际,更重要。
教师既不是灌输者,也不是附从者,而是美的活动的诱导者,组织者。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的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
教师用美的方法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以艺术化的手段启发,使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规律的学习活动中主动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心理结构。
综上,在新课程广泛推行的背景下,美育走入课堂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有利于使学生学生形成狼毫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美学素养。
三、新课程下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有效途径。
1.挖掘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美。
要让学生从教学中获得深切的美感体验,由“知之”到“乐之”还需要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