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熔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

文章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重要作用及美育实施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及提高审美能力具有重
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美育教育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及追求美的方法,鉴赏美的能力,并创造美的教学环境,把美育贯穿于整个数学过程中,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美育在语文课本中的体现
纵观小语教材的编排,不但内容极为丰富,而且熔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于一炉,使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多姿多采的风貌十分和谐地融汇在语言文字之中。

总之,凡是能用语言文字进行描绘,加以表达的各种各样的真、善、美,都能在语文课本中得到异彩纷呈的表现。

1、语文课本中的自然美
巍峨的群山,奔腾的江河,澄静的湖泊,浩瀚的海洋,金色的沙漠、挺拔的苍松、嫩绿的草地,还有那五彩的朝霞,火红的夕阳,璀璨的星汉……无不在语文课文中呼之欲出。

如《迷人的张家界》、《桂林山水》等,是描写自然美的典型佳作,《长征》、《沁园春.雪》更是潇洒豪迈,气贯长虹。

《春》、《瀑布》又如山涧的清泉,使人
赏心悦目,心驰神往。

2、语文课本中的艺术美
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是通过语言文字所构成的文学作品来表现的。

在语文课本中,聚诸予百家,囊唐诗宋词,汇明清小说,揽现代新作,涉及音乐、绘画、建筑、文学等领域,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艺术美的集中体现。

3、语文课本中的社会美
坚定不移的意志,崇高伟大的精神,助人为乐的风尚,美丽纯洁的情操等,都在语文课本中得到了形象感人的反映。

“一切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因此,对社会生活中假恶丑的揭露抨击,与对真善美的歌颂扶持一样,同样具有审美价值,这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了语文中的社会美——“扬美抑丑”。

二、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美育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美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人。

因此,作为智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语文,也必须自觉地落实对学生进行美育的任务。

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美育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我们要使学生成为语文课的“乐之者”,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真正认识到美的感受是培养学生语文兴趣和爱好的重要源泉,并且在语文课
中充分发掘语文所包含的美的因素,使学生将对美的追求、热爱同对语文的兴趣、爱好和谐地统一起来,使学生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这样,要学的知识就会像淙淙山泉,流进学生的心田。

3、美育对培养学生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教学工作的核心,从审美的角度提出要求,是测定、评价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美育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鉴赏能力、观察想像能力。

三、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语文教学的美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过程,实施时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确定美育的目的任务
备课时,挖掘课文中所孕育的美学内容,明确课文的美学价值,使之与思想品德教育、语文训练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例如教授《卢沟桥的狮子》,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就应充分考虑怎样运用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深刻理会文章突出的语言美、结构美和建筑艺术美,以激发学生对我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的赞美和热爱。

2.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确定美育的重点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美学观念,不同作者的作品有不同的文学风格。

例如李白的飘逸洒脱,杜甫的沉郁深邃,鲁迅的深刻犀利,毛泽东的气势磅礴,叶圣陶的平实流畅,老舍的亲切感人,都各具
特色。

教师在教学一篇课文时,应先弄清楚文章所反映的是哪种形态美,哪种风格美,再确定美育的重点。

3.从实际出发,实施美育的教学方法
语文中实施美育时常用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朗读法
朗读的方法有许多种,不论何种形式,只要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课文中,就能体现美感,达到美育的效果。

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

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例如教学《瀑布》一课,在播放瀑布声音的同时,指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音朗读:“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学生不但感受瀑布的气势、形态、声响的壮阔,而且迸发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既品味了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得到美的享受。

(2)情境法
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对塑造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

○1音乐渲染。

在教学中借助音乐形象渲染课文内容,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强化的作用。

例如教学古诗《暮江吟》,可选择古筝曲《春江花月夜》作为语言描述情境时的配乐曲。

《月光曲》的教
学就可以随时穿插贝多芬的那首世界名曲,让学生在乐声中回味、畅想。

○2扮演体会。

学生的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理品质、审美价值,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可让学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使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的形象表演。

如《小马过河》、《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文章都可以采用此类方法。

○3语言描绘。

通过语言的描绘,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展开翅膀,随意翱翔。

如教学完《骄傲的公鸡》一文后,启发学生想一想,议一议:公鸡以后会怎么做?它美丽不美丽?为什么?在生活中,小朋友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研讨法
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析、研究、讨论,寻找美的素材,发掘美的内容,树立审美意识,提高美的鉴赏能力。

具体表现在对作品的主题、人物的形象、篇章结构、语言风格、时代背景等进行研讨,使学生在研讨中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从新的角度或更高层次把握审美价值。

(4)表达法
人们表达美感的主要途径是说和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口语、板书、仪表、动作等都要规范化,要给学生以美的意识或感受,当然,教学结构也应以上升到艺术的高度为最佳。

教师还应当不断指
导学生通过观察和阅读进行资料积累,激发美感,产生表达的欲望,再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提炼、加工,然后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成文,最后评议修改,让它成为人见人爱的好文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