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14届高三语文考前50题系列4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1)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
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慰吧!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答: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思乡之情。
这首词因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①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是自比、自喻,是自身的象征。
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
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
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寒①
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压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
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
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庆历新政)正处于低潮,个人生活中,梅尧臣妻子谢世后次子病逝。
②“青帘”指酒旗。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诗歌表达了作者内心感情的凄苦、心情的悲凉。
(2分)诗人借景抒情,首联点明春阴的季节特征,薄云密布,是诗人心境的流露;颔联“不开心”三字一语双关,写景写人,移情手法,别有意味;尾联“病”字既写了身体状况,也流露出诗人此时的心情。
(2分)(2)梅尧臣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请结合颔联和颈联,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抽象的“春寒”的。
答:中间两联,通过具体物象,来表现春寒,(1分)三四句写因寒气袭来,蝴蝶收敛双翅,花蕾无力舒展,这是选取春天最有代表性的蝶和花写天气之寒。
(2分)五六句写压挂在树枝上的酒旗翻动,足见风很猛;依傍山丘的阴云挟带着阵雨压来,表明雨势之急。
(2分)这四句从不同视角形容春寒,这一派峭寒,使天宇充塞着凄冷寥落的气氛,这就把春寒真切地刻画出来。
(1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画鹰①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创作于开元末年(741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
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
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
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
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窗柱。
(1)作为一首“题画诗”,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答:诗人这是运用了虚实(实写与想象)结合的手法。
实写如“竦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的描写展现了画中鹰威猛敏锐、气势不凡的特点;虚写(想象)如“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通过想象雄鹰与凡鸟搏击的激烈景象,展现了鹰傲视群鸟、英勇不屈的特点。
这样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1)通过画鹰神采飞动、气势非凡、呼之欲出的描绘(分析),表现了诗人对画家高超技法的赞美之情。
(情感);(2)通过画鹰欲取猎物的描绘,展翅搏击的想象(分析),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情感);(3)“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通过画鹰搏击凡鸟,其毛血洒落原野的想象描写(分析),表现出诗人鄙视平庸或愤世嫉俗的情感(情感)。
五、阅读下面这首,完成后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①,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②,流落在丰城。
【注】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②龙泉剑:传说在豫章丰城有紫气,识宝之人挖地四余丈,得一石函,光气非常。
中有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
(1)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颔联寓情于景。
“河桥不相送”:与好友别离固已难堪,但作者又因病不能相送,寂
寞感伤之外,又增添一种遗憾之情。
“江树远含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远去了,唯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无穷无尽,运用拟人手法。
形象而含蓄地写出了自己与友人的深厚情谊。
(2)古人评此诗“一个‘嗟’字,自然蕴藉,写尽了作者的复杂心情”,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6分)
答:一个“嗟”字,直贯篇末,渲染了一种悲凉沉重的气氛。
一写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
二写伤怀之情,为故人不得志而感伤。
用孙楚、屈原的典故,借他们的身世遭遇喻友人仕途之坎坷,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三写对友人的抚慰与希冀,以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
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