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2010年4月目录一、规划范围 (1)二、现状概况 (1)1、人口概况 (1)2、经济概况 (1)3、城镇建设现状 (2)三、发展目标与定位 (2)1、发展目标 (2)2、功能定位 (3)四、产业发展 (3)五、发展规模 (4)1、用地规模 (4)2、人口规模 (4)六、空间结构及布局规划 (4)1、空间结构 (4)2、主要规划用地布局及构成 (6)七、交通规划 (9)1、对外交通规划 (9)2、道路系统规划 (10)八、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12)九、开发时序规划 (14)十、起步区规划 (15)附件1:概念性总体规划2020年规划总图 (19)附件2:概念性总体规划远景规划总图 (20)1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一、规划范围“知识城”位于广州市区东北部(萝岗区北部),距离广州城市中心区约35 公里、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15 公里。
北面与白云区钟落潭镇接壤、南面为广河高速公路、东面与增城市中新镇相接、西面为帽峰山省级风景名胜区。
总用地面积约123平方公里。
二、现状概况图1:中新知识城规划范围1、人口概况知识城范围内现有的居民点由众多零散村庄聚居点组合而成。
区内共包括20个行政村, 村民约4.5万人。
2、经济概况知识城目前总体上为准城市化地区,开发建设依托原九龙镇区沿九龙大道相对独立发展,总体上形成镇区综合服务、园区工业生产、外围农业种植的发展格局。
但镇中心区规模较小,经济基础薄弱,镇级各项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滞后。
农业镇特征明显,工业企业数量不多、现有工业档次低,主要为电子电器、石化、塑料制品和轻机械制造业等。
现状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规划区北部的九龙工业园,主要产业类型有电子、化工、制塑和机械制造业等。
3、城镇建设现状知识城规划区内的城镇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九龙镇区,受交通和用地条件的限制,现状九龙镇区建设规模较小,主要沿九龙大道两侧建设,建成区面积约4平方公里。
规划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主要集中在九龙镇区中心,设施等级较低,主要服务于镇区居民及周边的村民。
规划区南部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康大学校形成了集文化教育、科图2:土地利用现状图研于一体的集聚区。
三、发展目标与定位1、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打造引领广州、广东乃至中国产业高端发展尤其是知识型经济发展新引擎⏹打造汇聚全球精英人才的人才高地⏹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生态宜居新城⏹打造中新战略合作的代表作品和杰出典范⏹打造国际化科技信息枢纽城市(2)阶段目标⏹近期目标(至2015年):知识城建设初具雏形;⏹远期目标(至2020年):初步成为世界知识经济高地;⏹远景目标(2020年以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知识经济高地。
2、功能定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战略前沿⏹国家战略产业先导区⏹珠三角产业升级引擎、体制创新先行区⏹广州都会区的先进生产服务中心⏹广州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拓展提升区四、产业发展按照知识密集度高、市场潜力大、附加价值高、产业关联强、生态环境好的原则,重点选择发展研发服务业、创意产业、教育培训、生命健康服务、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产业等八大产业,形成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高附加价值制造业和宜居配套产业为支撑的产业结构。
五、发展规模1、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10平方公里;⏹远期(2020年):30平方公里;⏹远景:60平方公里。
2、人口规模近期(2015年)8万人,远期(2020年)26万人。
六、空间结构及布局规划1、空间结构(1)基于“井”字型快速交通骨架的轴向生长格局顺应基地南北狭长的带状谷地特征,构建沿谷地南北向拓展的城市骨架,塑造开放城市格局,有利于实现与周边地区便捷联系和整合发展。
为满足知识城与空港经济区、广州中心城区及大学城等重要城市功能节点的便捷联系和顺畅交流,构建“井”字型快速交通骨架,形成对外联系快速通道的同时,拉开城市发展的基础框架。
(2)遵从自然生态的蓝绿网络格局着眼基地良好的山水环境特色进行蓝绿网络系统的构建。
考虑到中部谷地的城市建设会对两侧山地生态系统的联系产生一定的阻隔,沿基地中部凤凰河和平岗河的分水岭建设两条东西向生态廊道,有助于生态保育和水源涵养,从而保护和提升知识城生态系统的安全。
(3)“TOD”导向的组团发展格局考虑知识城的带状组团格局,采用“TOD”模式引导组团开发,结合轨道站点形成服务中心,打造串联于生长主轴的三大公共服务核心。
另外,以生长主轴为中心向东西两侧依次递减的发展模式,可保持区内良好的生态环境。
图3:空间结构规划图2、主要规划用地布局及构成中新(广州)“知识城”选址地区用地总面积12246.49公顷,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将达到2962.48公顷,占规划区总用地的24.19%。
(1)居住用地规划规划居住用地总面积为907.3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30.63%,其中一类居住用地为107.26公顷,二类居住用地为605.35公顷。
用地主要分布在商业用地与研发用地之间,在中心区南部布置集中的居住及服务区。
规划在自然环境良好的区域,主要发展高素质的住房,而与各类产业用地相邻的地区,则主要发展多层居住小区。
(2)产业用地规划规划产业用地总面积890.86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30.07%。
用地包括高科技研发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以高新科技制造业为主)面积分别为296.25公顷和594.62公顷。
在三大组团中,研发产业布局与公共服务设施、居住用地紧密结合,形成良好的交流与居住环境;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一类工业相对临近研发机构,布局于各组团外围。
(3)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规划公共设施用地总面积303.90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为10.26%。
公共服务设施按服务级别分为区域级、新镇级和小区级,总体布局采取区域级服务设施大集中,新镇级和小区级服务设施小分散的模式,形成网络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7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表1: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七、交通规划1、对外交通规划(1)高速铁路规划广惠汕高速铁路,起点设于广州北站,向东经过白云机场、增城市、惠州市后,通向汕头市。
本次规划将其调整至规划区外围通过,避免对区内用地分割。
(2)城际轨道规划穗莞深城际轨道广州段,起点设于广州北站,与广惠汕高速铁路并行,向东经过白云机场、钟落潭后,进入规划区后沿九龙大道南下,接新塘轨道枢纽站,通往东莞、深圳及深圳机场。
本次规划将其调整至沿规划图5:对外轨道网衔接规划图东部快速路西侧通过,分别在北、中、南三大组团设站。
(4)地铁线路规划规划区周边已有的地铁线路六号线(萝岗线)、地铁十四号线(从化线)、地铁十四号线支线。
10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规划南北轨道线北接十四号线,沿九龙大道南下,经永和开发区、东区,最后南抵西区,并预留远期往北与花都汽车城、往南与东莞轨道网对接。
(5)快速路规划“井”字型快速路网,与外围高快速路网衔接。
2、道路系统规划图6:对外路网衔接规划图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明晰、有分有合、交通分流的路网系统. 规划道路分为: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五个等级。
八、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规划形成“两山屏障、一廊骨架、蓝绿脉络、绿园点缀”的生态绿地结构。
1、两山屏障:帽峰山是西部生态屏障,同时也是广州市域绿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和山是东部生态屏障,与广州西北生态大背景融为一体。
两大生态屏障确立的规划区基本的带型生态格局,也是规划区城市发展的生态边界。
2、一廊骨架:规划构建一条跨越规划区东西的生态廊道,联系东西两侧山体。
3、蓝绿脉络:蓝绿脉络将规划区两侧的山体氧源和外部风引入城市内部,让自然和城市完全交融渗透,使规划区内外绿化及生态系统联系顺畅,促进内外交换从而有利生态平衡;串连各个绿化景观节点,提高开敞空间的连续性,为市民提供易达的开敞空间。
4、绿园点缀:结合规划区内现有景观资源,如结合水库鱼塘、丘陵山体景观形成新的公共活动中心。
九、开发时序规划知识城建设将分为近期(2010-2015)、远期(2016-2020)、远景(2021- )三个阶段,2015年、2020年知识城建设规模将分别达到10平方公里和30平方公里,并在远景达到60平方公里的最终建设规模。
近期(启动期,2010-2015年)建设规模约10平方公里。
利用南部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和北部九龙工业园的现状建设基础,建设知识城起步区,完善公共设施建设,集聚高端产业吸引人才。
提升九龙工业园南部工业区的建设,升级九龙工业园的产业类型,完善配套,使其成为知识城重要的高新产业组团。
远期(滚动发展期,2016-2020年)总建设规模约30平方公里。
在近期建设的基础上,依托轨道线的开发建设,基本完成知识城南部组团的大部和中部组团东南部的建设,完善北部高新产业片区的建设。
远景(完善期,2021- )总建设规模约60平方公里。
以前两个阶段建设为基图9:分期建设规划图础,进一步完善整个知识城的建设。
15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十、起步区规划起步区对于知识城的总体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效应。
知识城起步区处于知识城的中南部和北部,面积约10平方公里,依托九龙大道和现有建设发展,将为知识城的发展打下基础。
知识城起步区建设范围包括:约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即南部约6平方公里的南起步区和北部约2平方公里的新兴产业基地;约2平方公里非建设用地,指南起步区北部东西向联系两侧山体的公园绿道。
表2:近期建设用地平衡表十一、远景规划布局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区总面积约123平方公里,在远景规划中,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约60平方公里,约占“知识城”用地总面积的49%。
城市建设用地以产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此外还布置了一定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开敞绿地,为“知识城”的发展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优良的生态宜居环境。
表3:远景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附件1:概念性总体规划2020年规划总图20 中新(广州)“知识城”总体规划(2010—2020)简要说明附件2:概念性总体规划远景规划总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