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养鸡

如何养鸡

如何科学养鸡(蛋鸡)?一、简述科学养鸡二、养殖场与养殖模式的选择1、利用农田养土鸡土种鸡通常适合散养,除了可以在山地,森地、果园内散养外,还可以在旱作农田散养。

一般选择种植玉米、高粱、甘蔗等高秆作物的田地养鸡,要求地势较高,作物的生长期在90天以上。

购进鸡苗时间在播种前后1周左右即。

饲养方法与常规养鸡基本相同,在一周龄开始需对鸡苗进行口哨或者敲盆训练,以方便放养后管理。

雏鸡转群前,在农田地势高的一头建简易鸡棚,供鸡避雨和晚间栖息。

棚高3米左右,棚内靠近两山墙和后墙处倾斜着放几个栖架,架高1.5-2米,一般3-4层,宽度依鸡舍大小而定。

开始先小规模半圈式散养。

在鸡舍周围用网围出一块场地,让鸡在场内自由活动,适当提供一些青绿饲料。

此时鸡对外界环境已经逐步适应,可以将围网去掉,让鸡到农田中自由活动,采食,每天晚上补饲精料。

放鸡入田时要求作物有一定的高度(50厘米以上),以免对作物造成大的损害。

农田养鸡密度不能高,每亩地不超过150只。

遇暴风雨应及时换回鸡群。

鸡在受雨淋、水淹之后常发生扎堆现象,要及时赶开,防止一些鸡被压死。

在炎热多雨季节注意防暑,可以在补饲的精料中加抗应激药物。

到秋后鸡痘多发季节,注意预防鸡痘,防止鸡长痘影响售价。

为了保证肉质,公鸡需饲养110天即可出栏,母鸡120元出栏。

如果在农作物成熟前,饲养的土鸡还不能出栏,可以改成半圈养方式,加强精料饲养,四个月左右即可出栏。

2、利用山林养土鸡利用高高低低在荒山,实行圈养放牧型养殖土鸡,不馈是一条广大农村人员致富的好门路。

荒山土壤贫瘠,树木长不大,造成了大面积山林资源的浪费。

需要大量的肥料,而利用圈养放牧型的养殖土鸡方式,不仅能肥沃树木,还能利用养殖土鸡赚钱。

将土鸡放养在山林间,除了喂五谷杂粮外,还可以吃野虫野草,吃掉一些林木上的虫子,减少林木病害。

三、饲养管理1选种我国主要优质土鸡品种有仙居鸡、白耳黄鸡、萧山鸡、桃源鸡、乌骨鸡等等。

优质土鸡品种选择要注意几点:一、选择质量好、信誉度高的种鸡场购雏鸡二、选择适销对路的品种饲养三、了解种鸡场销售的鸡苗在当地饲养情况的反映四、在选择品种时,目的要明确,不可盲目引种。

2、饲料(1)不同生长时期饲料的选择(2)饲料配方(3)饲料使用的注意事项3、仔鸡的饲养管理4、生产鸡的饲养管理5、鸡的淘汰蛋鸡淘汰“三根据”淘汰低产蛋鸡,是提高饲养效益的有效途径。

可是以往农户淘汰蛋鸡,往往通过经验和感觉进行淘汰,这种淘汰方法很不科学,更不准确,出入很大,常出现“误逃”现象。

为了使农户淘汰蛋鸡更科学,这里将“蛋鸡淘…三根据‟”介绍给大家,相信对大家会有所帮助:一、根据外观特征淘汰。

低产蛋鸡表现在外观上的特征主要有二点:1、体型粗壮,头粗大,个体过肥。

2、体型弱小,头更小,体重较轻。

淘汰这些鸡的最佳时间是育成期结束上产蛋笼前。

二、根据品质特点淘汰。

低产蛋鸡的鸡冠和肉髯粗糙、发凉,腹部缺乏弹性,泄殖腔能容下1~1.5指,且紧而干燥。

淘汰这些鸡的最佳时间在高产期结束后。

三、根据换羽状态淘汰。

正常换羽很有规律,按头→颈→胸→背→翅→尾的顺序进行,翅部主羽10根,副主羽17~18根。

低产蛋鸡换羽早、停产早,换主羽时间长,1次只换1~2根。

淘汰这些鸡宜在产蛋期结束并计划选留高产鸡时进行。

6、疾病的预防与治疗(1)正确使用疫苗(2)鸡产蛋期常见病的防治病鸡初期喜卧,两肢关节软而痛,有不明显的肿胀和跛行,无力久站。

随后脱水,逐渐消瘦,并伴有软骨组织增生而引起的骨变形,尤以肋骨最明显,严重者胸肌萎缩、胸廓缩小。

防治:保证蛋鸡配合饲料中含钙量不少于3-3.5%,并加入2-3%的植物油。

鸡舍温度应控制在27-30℃。

每只鸡所占的面积不少于380平方厘米。

病鸡应隔离饲养,笼底铺上稻草或厚纸。

二、输卵管脱垂症病鸡表现为充血发红的输卵管或泄殖腔从肛门中脱出。

如果脱出时间过长,脱出物会变成暗红色,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水肿、炎症、溃烂,还会导致鸡群啄食而死亡。

防治:当产蛋鸡产蛋量开始上升时,注意给鸡饲喂充足的青饲料,并让其多晒太阳,增加运动,还需防止鸡群受惊。

隔离病鸡,用生理盐水或10%高锰酸钾水溶液洗涤脱垂部分,然后用手轻轻推入肛门进行整复。

有条件的可在泄殖腔里放一小块冰,以减轻充血,促进收缩。

三、卵黄性腹膜炎发病时病鸡食欲消失,粪便呈灰绿色。

产蛋率迅速下降,蛋壳表面有石灰沉积。

腹部膨大,体温升高,泄殖腔流水,产蛋停止,经2-3周死亡。

防治:喂给全价饲料,并在产蛋旺季添加维生素C。

每天饮用氯化钙水溶液(将200克的氯化钙溶于10公斤水中,供1000羽鸡饮用),连用7-10天,或每只鸡每天摄取2毫克氯化钾。

四、脂肪肝综合征病鸡食欲下降,精神不振、呆立,冠和肉髯发绀,继而萎缩变黄,常受惊吓,因肝脏破裂而死。

防治:每只鸡喂给足量的维生素E,用量为每公斤饲料添加5毫克。

也可饲喂亚硒酸钠,每公斤饲料中加0.05毫克,一周用量为0.1毫克,隔一周再用。

五、产蛋困难初期症状不明显,以后鸡冠和肉髯变为鲜红色,慌恐不安,寻觅鸡窝。

产蛋时两脚站立相距很远,尾下垂,身体前部略提起,腹部发热。

防治:在日粮中添加草粉、青绿多汁饲料和根茎饲料,也可肌肉注射青霉素或链霉素(每只鸡4000单位)。

鸡产蛋困难时,可在右手食指上涂些植物油或凡士林并伸入肛门,另一只手在腹腔上挤压,辅助其将蛋排出。

如无效,可用尖锐物把外露出的蛋头敲碎,排净碎蛋。

排完后再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一次肛门。

(3)养鸡过程中兽药的使用养鸡离不开药物,但是怎样正确使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果错误用药、乱用或滥用药物,就会影响治疗效果,或造成药物中毒,给养殖户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一、鸡群发病后及时确诊正确使用兽药的前提是要对疾病正确诊断,如果不能确诊疾病,治疗时漫天撒网,缺乏针对性,抗病毒药、抗菌药一给起上,不该用的也用,这样效果肯定不会理想,尽管有时可能碰准,多少有点效果,但是增加了不必要的药费,给养殖户加重了负担。

二、药物治疗要与饲养管理相结合药物的作用是有一定的限度的,而疾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不考虑发病的原因,过分依靠药物,治疗也不会彻底。

有些疾病如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等,可以说是一种条件性疾病,它们的发生与饲养密度太大、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等密切相关,发病后若只依赖药物的作用而不消除其致病因素,则不会有理想的治疗效果。

再如由于饲料突然改变,或饲料质量太差等导致的拉稀,单纯用药则效果不明显。

还有鸡的啄羽、啄肛等啄噼,往往也有原因,如果光线太强、饲养密度过大、饲料中缺乏含硫氨基酸或粗纤维太少等,若单纯用药物治疗,不考虑致病原因,也无法根治。

三、了解药物的性能特点、主治等,充分发挥药物的作用四、不同的疾病在治疗时用药的剂量、疗程、投药方式等应灵活掌握药物的剂量是指对疾病产生一定疗效的药量,通常是指防治疾病的用量。

因为药物要有一定的剂量被机体吸收后,才能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只有达到一定的药物浓度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用药剂量太小,达不到治病的目的,剂量过大不但造成浪费,还会因过量使用而使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导致机体中毒。

一种疾病早期治疗和晚期治疗时的药量、疗程、效果也都不一样,治疗越早效果越好,费用也越省。

由于不同药物的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在治疗时不同的投药途径会影响治疗效果,如有的药物不容易吸收,若饮水投药则影响治疗效果,注射给药效果则会有不错的效果。

五、了解药物的配伍禁忌,药物不可随便搭配有的人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随便将几种药物混合在一起,不但增加费用,有时使药物失效或产?毒、副作用,降低疗效或出现药物中毒。

在此,建议在使用治疗药物的基六、避免药物中毒的发生治疗时由于效果不理想,总认为是药量太小,因此盲目加大用量,如对磺胺类药及某些抗菌药随便加大剂量往往会出现中毒,有时是将几种成分相同但商品名不同的药物同时使用而导致中毒。

七、药物要正确保存,防止受潮、高温等,以免药物失效。

超出有效期的药因效价降低或失效,不要使用(4)养鸡有哪些常见问题?企业如何才能不被对手超越?养殖如何才能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很多家禽养殖户在养殖环节中,往往会忽略一些细节,而导致经济损失甚至破产。

越常见的问题越容易麻痹人们,那么养鸡有哪些常见问题?我们又应该如何解决?一、场址选择养鸡场除了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水电方便的地方以外,还应特别注意与其他鸡场的距离。

在养鸡比较集中的地区,常存在鸡舍间距离太小,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

有的鸡舍间距离只有几米远,没有隔诹措施,易造成疫病的传播。

一些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鸡粪堆放在主干道上,成为很大的污染源,对自已的鸡舍及小区内的其他鸡舍造成潜在威胁。

二、卫生制度农户养鸡大多是家庭式的,主要劳动力既是饲养员又是销售员。

由于防疫意识淡薄,经常互相串门,进鸡舍不消毒,门口无消毒就进入鸡舍。

还有的鸡场随地剖检病死鸡,甚至食用病死鸡,这些行为都给养鸡带来很大的隐患,很容易暴发疫病。

大部分养殖户虽较注重舍内环境控制,但忽视舍外环境控制,如病死鸡乱丢弃、蚊蝇孳生等。

为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应定期进行场内环境消毒和舍内定期带鸡消毒、清理场内卫生死角、消灭蚊蝇、消除蚊蝇孳生地等。

三、用药在预防药方面,有些养殖户没有针性,往往在整个饲养周期内不间断地给药,造成鸡的饲养成本增加以及耐药菌株出现,鸡群一旦发病,很难有效控制。

鸡群发病后,不经确诊就大剂量(或不足剂量)使用抗菌、抗病毒药物,几乎不论是什么病都使用同一处方,这样不但造成养殖成本的增加,而且会使用鸡群出现耐药性。

为了较好地控制病情,应该到兽医站进行确诊,根据兽医人员的诊断合理用药,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和疗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