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

2021届高三地理微专题逆温现象易错试题地理试题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京华平均结果。

完成1~2题。

1. 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B. 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C. 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D. 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B. 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C. 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D. 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答案】1. A 2. C【解析】1. 读图,根据图中曲线,逆温上界,强逆温上界,判断所以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A 对。

一天中气温最低时在日出前,所以逆温强度日出前达到最大,后减弱,B错。

逆温现象日落后出现,日出后一般逐渐消失,C错。

读图,根据曲线,强逆温前半夜增速快,后半夜降速慢,D错。

2. 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C对。

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无关,A、B、D错。

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空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的数值。

读某地春季某日气温垂直递减率(℃/100米)时空变化图,回答3~4题。

3. 当天该地几乎没有对流运动发生的时段是A.9时—17时B.18时—次日8时C.17时—次日9时D.19时—次日6时4. 发生大气逆温现象的最大高度约为A.100米B.200米C.400米D.500米【答案】3. B 4. C【解析】3. 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定义可知,图中数值为正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数值为负值时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上升,0表示气温无变化。

由此可知,在18时—次日8时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对流运动受阻。

故选B。

4. 出现逆温的最大高度可从图中直接读出,为400米,注意纵坐标表示高度。

故选C。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

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壌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

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

读我国西北某地区夏季逆湿出现概率图,完成5~7题。

5. 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A. 绿洲中心B. 荒漠中心C. 绿洲边缘的荒漠D. 荒漠边缘的绿洲6. 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A. 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B. 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C. 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D. 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7. 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A. 导致沙漠扩大B. 改善土壤条件C. 加剧风力侵蚀D. 导致降水增多【答案】5. C 6. B 7. B【解析】5. 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

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

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

故选C。

6. 绿洲风弱会导致水汽输送量小,逆湿出现概率会降低,因此不选A;夜间荒漠气温下降快,与绿洲之间气压差减小,绿洲风较白天弱,因此C选项表述错误,不选C;绿洲边缘的荒漠中的水汽来自于绿洲风携带的水汽,地表温度低会导致绿洲风减弱,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含量减小,因此不选D;相比于绿洲,荒漠比热容小,夜间地温和近地面气温下降快,地表和土壤中水汽更易冷却凝结,水汽向上输送的蒸发过程减弱,从而增大逆湿出现概率,故选B。

7. 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

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

故选B。

逆温是指某高度大气实际温度高于理论温度的现象,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也会出现逆温现象。

读阿根廷某湖泊不同季节垂直水温变化图,回答8~9题。

8. 图中能反映逆温现象的曲线及其出现的月份是A. ①;7月B. ②;7月C. ①;1月D. ②;1月9. 下列关于此时该湖泊出现逆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 处于夏季,湖泊水温上升过快B. 处于冬季,表层湖水受外界降温影响大C. 湖底在此时因为有火山喷发,从底部释放大量热能D. 该季节,湖水运动频率过高【答案】8. B 9. B【解析】8. 湖水逆温是指距离湖面一定距离内,湖水温度随水深增加而升高的分布形式。

图中曲线①出现逆温现象。

湖面温度较低,为冬季,阿根廷位于南半球,其冬季是7月份。

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9. 冬季,太阳辐射少,湖面受受外界降温影响大,底部受影响小,水温较高。

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近地面某一个高度范围内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即上热下冷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

当温度降至0℃以下,极易对茶树造成冻害,严重影响名优茶的产量和品质。

读“某年1月底某科研所对江苏一茶园进行的气温测试结果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 依据图示信息可知A.白天出现了逆温现象B.树冠层的温差可达18℃C.冻害现象发生于日落时D.傍晚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11. 为提高茶树树冠层的温度,可采取的措施是A.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B.开辟水塘,增大上下层温差C.地膜覆盖,促进空气对流运动D.建防护林,阻挡外来气流涌入【答案】10. D 11. A【解析】10. 由图可知,逆温现象出现在夜晚;我国种植的茶树大多植株低矮,树冠层低,从图中信息可知,树冠层的温差最高在15℃左右;冻害现象发生时地表气温降至0℃以下,依据图示信息应发生于18时后,此时早已日落;傍晚离地面1 m处比3 m处降温快。

故选D。

11. 逆温层高度较低,可采用风扇扰动,使上下层空气混合,减少霜冻现象;开辟水塘,会减小上下层温差;地膜覆盖,会提高膜内温度,无法促进空气的对流运动;建防护林,通过增加大气湿度,调节小气候,从而降低霜冻程度,而不是阻挡外来气流涌入。

故选A。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或者地面上随高度的增加,降温变化率小于0.6℃/l00米,这种现象称为逆温。

下图是12月22日我国某地午夜时所测得的地面到空中某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图。

据此完成12~14题。

12. 图中①—④段中发生逆温现象的是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3.该地可能为A.杭州B.天津C.广州D.海口14.该地冬季常出现逆温,原因主要是A.大气保温作用弱B.沿海海陆温差大C.受准静止锋影响D.夜长地面散热快【答案】12. B 13. A 14. B【解析】12. 据图示,①②两处气温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③处随海拔升高降温小于0.6℃/100米,所以这三处有逆温现象,故本题选B。

13. 该日午夜时分地面温度为3℃,据此可排除天津,广州、海口位置偏南,冬季受冷空气影响小,图中只有杭州位于30°N左右,离秦岭一淮河一线较近,故此地应为杭州。

故本题选A。

14. 冬季,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因海陆温差大,当海上暖湿空气流到大陆.上时,常出现较强的平流逆温,该地大致为30°N的杭州附近,位于沿海地区,故本题选B。

二、综合题。

15.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气象学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

逆温层至地面的距离下限称逆温高度,上下限的温度差称逆温强度。

银川市主城区在全年各季中均有逆温层存在。

据统计,银川市2013—2015年逐月平均逆温强度和厚度如下图所示。

(1)据上图概括银川市2013~2015的逆温时间分布特征。

(2)分析银川市逆温在秋冬发生频率较高的原因。

(3)说出逆温现象对银川市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答案】(1)①冬夏年逆温强度和厚度大于夏半年。

②逐月逆温强度变化差异较大,在1月、7月、10月、11月20h逆温强度大于08h的逆温强度,在其他月份相反。

③8时逆温厚度始终大于20时逆温厚度。

(2)①秋冬多晴天,傍晚后近地面空气温度迅速降低,上层空气温度仍然较高,因此形成逆温层。

②冬季夜长而昼短,使得日照增温不足,辐射降温时间更长,使逆温层难以被破坏。

③银川属于中温带大陆性气候,春迟秋早、夏热而无酷暑、冬长而无奇冷,因此逆温层在秋冬季发生的频率较高且厚度大、强度高。

④秋、冬季节,银川市植被覆盖率较低,近年来银川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而使全区植被覆盖率进一步减少,导致地面保温能力不足,逆温层发生频率高且厚度大、强度高。

(3)影响:不利:①大气污染现象加重②危害人体健康③产生霜冻现象,不利于农业发展有利:抑制沙尘暴的产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