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2我国大豆加工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饲料的需求逐步增长,豆粕消费量也日益增加;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xin豆油的消费量稳步增长,同时随着豆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消费量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追求健康使豆奶及其他豆食品成为国际消费潮流。
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关键词: 大豆加工业现状趋势一、现状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食用植物油和动物性食品需求的增加,我国豆油、豆粕消费快速增长,推动大豆加工业快速发展。
(一)大豆压榨量快速增长。
2007年大豆压榨量达到3400万吨,比2000年的1977万吨增长72.0%,年均增长8.1%,占大豆消费总量的比重从73.1%提高到78.7%。
豆油产量从349万吨增至631万吨,增长80.8%,年均增长8.8%;豆粕产量从1569万吨增至2664万吨,增长69.8%,年均增长7.9%。
大豆食品及深加工业也得到较快发展。
2002年全国居民膳食与营养健康调查显示我国城乡居民植物油消费量达11.9kg。
城镇居民更高达14.7kg,农村居民也达10.9kg。
(二)大豆油脂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已从小企业为主体演变为大企业、大集团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2007年我国日加工能力500吨以上的大豆油脂企业117家,比2000年增加57家,其中日加工能力超过2000吨的达到91家,比2000年增加85家;单厂日加工能力6000吨以上的企业6家,占全球的50%。
前10位企业加工能力占全行业的57.5%,比2000年的35.4 %提高了22.1个百分点。
(三)以主产区和沿海港口为主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随着沿海地区新建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大豆油脂加工业布局已从以产区为主转变为主产区、沿海港口并存且后者趋于主导的格局。
大豆深加工企业主要分布在山东、黑龙江两省,华北、华东和华中地区也有部分大豆深加工企业。
(四)大豆加工技术和装备水平快速提高。
随着大豆加工业的快速发展,大豆加工技术和生产装备也获得了很大提高。
目前,国内规模化油脂加工企业大豆初榨技术普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加工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突出表现为:(一)压榨能力严重过剩。
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过90%,2007年降至44.2%,其中2000吨/日以上加工厂开工率仅为52%左右,1000吨/日以下的小型加工厂半数以上处于倒闭、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二)内资企业压榨能力和实际压榨量不断萎缩。
2007年,内资大豆油脂加工企业产能为4920万吨,占全国的63.9%,比2000年的90.3%下降了26.4个百分点;实际大豆压榨量1768万吨,占全国的52.0%,比2000年的91.0%下降39.0个百分点。
同期,外资企业压榨量从9.0%快速提高到48.0%。
(三)大豆进口依存度过高。
自1996年起,我国由大豆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2007年,大豆进口量高达3082万吨,比2000年的1042万吨增加1.95倍,年均增长16.7%。
大豆进口量占2007年世界贸易量的40.9%,比2000年提高22.0个百分点。
大豆进口依存度从2000年的48.1%,增至2007年的78.7%。
与此同时,外资在美国和南美的大豆收购、储存和运输上拥有完整链条,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加工业布局,使其可以高效、低成本的进入油脂加工市场,并且在国际大豆贸易中具有优势定价权。
(四)产、加、销产业链较短。
国外大豆加工企业大多走产业链一体化、产品多元化的道路,以此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我国大豆油脂加工企业大部分很少涉足油料收储、物流、贸易、深加工等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产业链短,产品结构不合理,抗风险能力弱,竞争力不强。
(五)自主创新能力弱。
目前,大豆加工业大型豆粕脱溶机(DTDC)、大型离心机、豆粕蒸脱机、精炼分离机、高级过滤机、高级减速机等油脂加工关键设备仍依靠进口;配套装备稳定性差,易损耗;高温豆粕改性、油脚高效利用等深加工技术水平落后。
传统豆制品工业化程度低。
三、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日益扩大我国大豆加工业的主产品分为两类:一类是豆粕及其再加工产品,属于饲料。
4近年来,饲料需求逐年增长,豆粕消费量日益增加,截至1998年,我国豆粕供需之间已经存在较大缺口;一类是豆油、豆奶及其它豆食品。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后,豆油的消费量稳步增长。
从今后的发展来看,大豆加工业主产品市场空间仍将不断扩大。
1、饲料市场不断扩大,重视食品安全将使豆粕及其再制品在饲料中的比例不断上升。
畜牧养殖业的持续发展是饲料市场不断扩大的保证。
一方面,由于人口不断增长,仅满足新增人口基本需求一项,养殖产品的产量就需要再提高30%以上;另一方面,我国要达到每人每天45克的摄入量,每人每年需要肉类60公斤,还需要禽蛋、乳品等。
按照13亿人口计算,肉食品的供应量要达到7800万吨。
我国养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态势,饲料工业将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2、相关产业及技术的发展使豆油的用途更加广泛。
除了直接食用消费以外,豆油在食品行业的消费量也很大,目前每年用于食品加工的豆油大约在50万吨——70万吨,占豆油消费的20%左右。
随着食品深加工工业的发展,豆油的使用量还将逐步增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豆油经过深加工,还显现出很多的其他用途。
如工业上可制甘油、油墨、合成树脂、涂料,可加工成润滑油、绝缘制品和液体燃料;医药上有降低血液胆固醇、防治心血管病的功效,是制作亚油酸丸的原料,所含生育酚对不孕症疗效好等等。
这部分目前消费量虽然不大,约为15万吨,不足总消费量的5%,但是由于豆油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消费量继续增长成为必然趋势。
特别是“绿色消费”深入人心,有利于对大豆产品的消费。
3、追求健康使豆奶及其它豆食品成为国际消费潮流。
大豆的蛋白质和油脂是非常优良的营养源,含有大量生理活性物质,包括有低聚糖类、磷脂、维生素类、异黄酮、大豆皂苷等。
如大豆异黄酮有预防骨质疏松症的作用,经调查表明,经常食用豆制品的日本人的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比欧美人要低得多。
大豆低聚糖具有促进肠道内双歧杆菌增殖,通便洁肠、降低血清、胆固醇和保护肝脏等生理功能,因此,在有关食品中加入大豆低聚糖对促进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四.国家支持大豆加工业的发展大豆产业是我国“十五”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是食品与营养发展的重点领域,国家要求:大力发展大豆产业,促进大豆及其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提高大豆食品的供给水平。
支持开展大豆资源、生产、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学研究。
大力开拓大豆及其制品的消费市场,优先支持开发新型的大豆食品,用现代高新技术武装传统豆制品生产;到2010年,以大豆为基础的优质蛋白质消费量以及深加工产品消费量要有明显增加,质量要有明显改进。
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卫生部、教育部和原国家轻工业局组织实施的“国家大豆行动计划”,使提升大豆产业化水平已成为实际行动。
东北三省一次向中小学生食用豆制品行动补贴就达1亿元。
2000年,国家还启动了帮助大豆主产区实现产业化的“大豆振兴计划”。
另外,随着我国相继出台的包括《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在内的《转基因细则》的正式实施,使我国的大豆产业得到了一定的保护。
不仅如此,条例的实施会对国民的消费观念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对转基因不确定性的认识,非转基因大豆及豆制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转基因大豆及其豆制品则会淡出市场,这将使包括大豆种植、大豆加工在内的整个大豆产业受益。
五、我国大豆加工业的发展趋势1、大豆生产加工一体化。
从国际大豆产业的布局来看,加工厂一般在大豆主产区,种植与加工结合紧密,产业链形成良性循环。
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大豆产业的向下兼容会比较容易。
企业在引导农户发展高油大豆品种的基础上,通过与相关大豆主产县市和农户的对接,逐步形成“企业——中介组织——基地——农户”联合体,建立稳定的高油或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
国家可以利用“绿箱”政策,支持大豆生产、加工一体化。
2、大豆加工企业向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
大豆加工存在较明显的规模经济,大豆初级加工产品及其分离出的附产品可以进入再加工程序,增加附加值,加工企业的集团化可以较好的解决加工中各种产品的衔接问题。
在我国加快规模化和集团化进程中,可以采用盘活现有闲置存量资产,积极通过资产合并、拍卖、租赁等各种手段,争取尽快形成能与国外大型榨油企业进行公平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
3、进一步开发大豆功能,发展大豆深加工业。
如日本用全脂大豆粉、花生粉添加进1%的蛋氨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用于儿童食品;以色列用大豆蛋白制成软、硬干酪,满足了一些人的特殊需要;美国玉米磨粉主联合会生产出的由24.2%大豆蛋白、63.8%玉米粉等组成的被称作CSM的压缩即食食品,在市场上的销售6就很好。
在我国,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大豆低聚糖,已明确具有改善人的消化系统功能、降低血压和血清胆固醇、降低有毒产物等生理功能。
该产品已为消费者,接受,国内形成了较大的市场,在此方面企业有广阔的成长空间,也可改变目前我国大豆加工业规模不够的局面。
六:参考文献:于升云. 对我国大豆产业市场经济运作实证的分析[J]大豆通报2006,84(5):35-37常清,王军. 从大豆产业剧变看国际农产品产业重新分工[J].社会科学战线 2007,6:61-68李志强. 调整战略思想重振我国大豆产业[J] 2007,9 4-6刘祥,余倩,裴晓芳,等.大豆低聚糖对肠道菌群结构调节的研究[J]中国微生物杂志 2003,1:10-13石彦国. 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传统大豆制品加工业不容忽视[J]大豆通报 2008,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