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吸痰护理 ppt课件

吸痰护理 ppt课件

❖ 目前我国卫生部颁布标准成人吸痰压力为150200mmHg 。
❖ 国内文献报道或推荐的吸痰负压波动范围较大, 在50-400mmHg之间。
❖ 有研究显示:吸痰管只能阻挡人工气道内一半的 气体流量时,采用145和500mmHg的负压对气 道黏膜的损伤没有明显差异。
(四)吸痰管插入深度的选择
❖传统的吸痰管插入深度与气管套管深度相同,这 样只能吸净人工气道内的分泌物,不能侧吸出气 管深部的痰液。
吸痰方式的改进
❖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是指整个吸痰操作在密闭情况下完成, 吸痰管与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套管连接在一起成 为机械通气管路中的一部分,与外界环境隔绝。 这种吸痰方式因不需脱离呼吸机或停止机械通气 而避免肺通气量的下降和PEEP失效。
(六)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
❖ 传统的观点:认为吸痰前注入无菌生理盐水25ml,利于吸痰管的插入,可以诱导患者咳嗽, 稀释痰液而更好地排出痰液。但这存在较多争议。
❖新的观点:也有研究表明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 吸痰后5min内血氧饱和度更低,且增加了老年机 械通气患者呼吸困难的感染。近来,有人认为吸痰 前注入生理盐水并没有得到改善通气和血氧饱和 度、易于排出痰液的有力证据,唯一有利的是刺 激患者咳嗽,但随之带来了感染的风险和患者的 不适感,因此不推荐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
吸痰管插入深度的选择
❖ 有研究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 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 B组为深吸痰,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 力,再上提1-2cm;C组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 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cm。
❖ 研究结果表明,C组吸痰方式既可吸净人工气道 外气管深部的痰液,又可避免碰触气管分叉处隆 突对气管粘膜造成的损伤,并且减少了刺激性咳 嗽、痰痂堵塞及肺部干扰,吸痰效果好。
膨肺吸痰法
❖ 持续2min后,由B护士按无菌操作方法快速轻柔 地插入一次性吸痰管至人工气道下端1-2cm打开 负压,缓慢回抽并左右旋转导管进行吸痰,时间 不超过15s。
❖ 吸痰后再由A护士挤压呼吸囊2min后,由护士B 待患者吸气时向气管内注入无菌湿化液3-5ml,A 护士再次挤压呼吸囊2min,B护士再次吸痰1015s.
吸痰时机的选择
❖ 综合多位学者的报道,患者需要吸痰的指针是: ❖ 床旁听到呼吸道痰鸣音或肺部听诊痰鸣音; ❖ 体位变化前后; ❖血氧分压或SpO2 下降; ❖ 患者出现频繁咳嗽或呼吸道窘迫征; ❖ 气道压力变化; ❖ 清醒患者主动示意吸痰
(二)吸痰管的选择
❖形状的选择
❖多孔 :可以保证一次性插入吸痰管多方向、多角 度吸痰
(七)吸痰前后高浓度吸氧
❖作用:吸痰造成的缺氧与吸引时机械通气中断、 肺内富含氧的气体被抽吸出有关。采用吸痰前后 给予高浓度吸氧方法,能够增加机体的氧气储备, 补偿吸痰引起的暂时性缺氧。
❖ 分析表明吸痰前给予100%的氧气吸入能够减少 32%由于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结合吸痰后100% 的氧气吸入,低氧血症能够减少49%,如果再结 合膨肺手法能够减少55%的低氧血症。
膨肺吸痰法
❖ 吸痰前有A护士将储氧呼吸囊的一端接氧气管, 流量10L/min。分离呼吸机与人工气道,储氧呼 吸囊的接口与人工气道连接。
❖ ❖ 均匀挤压呼吸囊,潮气量为患者平时潮气量的1.5
倍(750ml左右),频率10-20次/min,每次送气 后屏气10-15s。
❖呼气时以较快的速度放气,使肺内部与外部之间 产生压力差,以利分泌物排出。
吸痰管插入深度的选择
❖ 总结:
❖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cm的位置, 可通过测量胸骨上2-3cm处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套管末端的长度来判断。
❖现临床使用的吸痰管没有刻度,护士可以通过掌 握所用的吸引管的长度,并在插入时通过判断剩 余部分的长度来推算插入的深度。
(五)吸痰持续时间
❖在吸痰不良反应的比较研究中发现,在插入吸痰 管时不应使用负压,负压吸痰时间应小于10s, 整个吸要内容:
❖一、吸痰时机的选择 ❖二、吸痰管的选择 ❖三、吸痰负压的选择 ❖四、吸痰管插入深度的选择 ❖五、吸痰持续时间 ❖六、吸痰前注入生理盐水 ❖七、吸痰前后给予高浓度吸氧方法 ❖八、吸痰方式的改进
(一)吸痰时机的选择:
❖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指针分为三方面:
❖ (1)客观因素,包括痰鸣音、患者咳嗽、气道压 力上升、血氧饱和度下降。
膨肺吸痰法
❖ 循环过程操作: ❖ 膨肺-吸痰-膨肺-湿化气道-膨肺-吸痰
(八)吸痰方式的改进
❖ 传统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OS)是指每次吸痰过 程中都需要将人工气道与呼吸机分离,将吸痰管 直接插入气道进行吸引,清除分泌物比较彻底, 但由于中断机械通气,使得肺容量大幅度下降, 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导致反射性心率增快、血 压升高、心律失常等发生。
❖柔软 :吸痰管的柔软度应适宜,过软不利于吸痰 管的下插,过硬易造成对气管粘膜的损伤
❖透明:便于观察抽出痰液的性状
吸痰管的选择
❖型号的选择
❖应尽可能细,但必须足够粗,能充分吸引出气道 内痰液。一般推荐吸痰管的外径约为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套件内径的1/2
(三)吸痰负压的选择
❖ 原则:吸痰负压应尽可能小,以减少肺不张、缺 氧和对气道粘膜的损伤。
❖文献报道,采用深部吸痰,将吸痰管插入至遇到 阻力(即气管隆突处)后将吸痰管上提1-2cm, 再打开负压吸引,吸痰效果较为理想。
❖缺点:由于吸痰管插入时直接触及气管分叉处隆 突,易对气管黏膜造成损伤
吸痰管插入深度的选择
❖ 有报道浅吸痰与深吸痰在插管时间、入住ICU时 间和病死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而浅吸痰不良反 应更小;但是对于下气管痰量多的患者来说深吸 痰是必须的,因此也不能完全排斥深吸痰。
❖ (2)患者因素,如患者要求主动吸痰。 ❖ (3)护士因素,如护士认为应该吸痰,或遵医嘱、
或按时间。应根据客观指标按需吸痰,而不应仅仅 遵医嘱或按时间。
吸痰时机的选择
❖ 常规规定1-2小时吸痰一次,保证气道分泌物的清 除。
❖ 新的观点认为应该按需吸痰。按需吸痰要求护士 能够判断患者需要吸痰的时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