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

浅析央视《新闻周刊》的栏目特色2011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一班201101081105王雪薇摘要:从2003年5月3日开始,一档全新的新闻杂志型深度报道节目《中国周刊》于每周六22:15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

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周刊》更名为现在的《新闻周刊》。

作为一档周播性的新闻杂志节目,自2003 年开播以来,《新闻周刊》秉持浓缩过去七天的中国历史这一理念,在45分钟的节目时长里,一周内国内最重要的新闻、观众最关注的人物都将在节目中出现。

它不仅告诉观众过去的七天都发生了哪些新闻,更与观众一起,站在七天的高度,用七天的视角,来看待过去一周的新闻,带给观众别样的新闻解读。

本文将从《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浅析。

关键词:评论选题评论内容评论风格CCTV 《新闻周刊》就是一本电视杂志, 在45分钟内, 汇集、梳理并解读过去一周内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闻事件。

《新闻周刊》的栏目定位是:“眼下的中国,变化剧烈,选择什么样的新闻,以什么样的眼光,能将过去七天的中国浓缩在一本45分钟的电视新闻杂志里,是我们每天都在不停思索的问题。

我们经历过痛苦、困惑,我们也拥有过快乐和自信,我们追求的是希望作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而我们更期待的是,能在与您的沟通交流中获得启迪,因为这是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

”功能定位是通过节目对受众关注的一周热点新闻进行深度报道与追踪,解答受众对于新闻的疑惑,并且引发受众的思考和热议。

这样的定位就抓住了受众需要获得更多信息的需求,并且满足了受众的心理期望。

所以《新闻周刊》能成为国内新闻评论栏目的佼佼者。

一、栏目结构和评论选题分析(一)栏目结构《新闻周刊》由5个版块组成:《一周新闻回顾》、《本周视点》、《一周人物回顾》、《本周人物》和《本周特写》。

《一周新闻回顾》是对一周重大新闻事件的梳理和重新解读,少则三四条,多则七八条;《本周视点》则是对最具价值的一则新闻以全新的角度进行深度解读;《一周人物回顾》是对有代表性的新闻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包括公众人物和普通人物,并涉及政界、商界和娱乐体育界等领域,通过他们和他们身上所发生的新闻来展现当今中国的时代变化;《本周人物》是对一周内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进行深度解读;《本周特写》展现了多元化的社会想象和社会事件爱你,其中很多都和百姓的切身利益相关。

其中《一周新闻回顾》、《一周人物回顾》、《本周特写》三个版块分别约占15 分钟、8 分钟、7 分钟,共占《新闻周刊》总时长的约2/3。

而《本周视点》、《本周人物》则是专题性的深度报道。

(二)栏目选题分析以下是对《新闻周刊》2013年1月5日到5月18日共20期节目的文本分析。

分析分为三个内容:“视点”(表一)、“人物”(表二)、“特写”(表三)。

表一:“新闻回顾”、“视点”分类统计(2013年1月到5月)表二:“人物回顾”、“人物”分类统计(2013年1月到5月)从表一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盘点重要新闻事件时,公共领域中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占的比例最大。

尤其是关乎群众利益和安全生产生活方面等新闻事件。

总体来看,《新闻周刊》更重视其本身的舆论导向功能,期望能引发观众的思考、推进社会的进步。

从表二我们可以看出,《新闻周刊》对于普通人物的关注度要高于公众人物,他们更加关注普通人物的生活。

而普通人物因为独立事件受到关注较多。

如3月30日的“本周人物”是《毛志浩:我是司机》。

关注的就是普通司机遇突发事故舍身救乘客的事迹。

从表三大致能看得出来,“特写”部分更重视对社会事件的“描写”,尤其是关乎人民利益的社会事件。

如4月13日的《全民“奶粉客》。

对于群体《新闻周刊》也做了一定程度的关注,特别是被人们忽视但必须关注的群体。

如4月27日的“本周特写”《震后第一课》,关注的就是雅安地震后灾区孩子的学习生活。

从以上的样本分析,可以看出,《新闻周刊》的评论选题侧重于最值得关注的社会焦点和新闻人物,但是又不乏有特色的新闻和社会故事。

这样就形成了《新闻周刊》与众不同的报道风格。

1.关注时政、经济新闻《新闻周刊》作为中央电视台的核心节目,自然对时政和经济新闻给予高度的关注。

在《一周新闻回顾》中,通过对时政要闻的梳理和对国家热点大事的总结,满足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观看需求。

2.关注普通民众生活及其情感诉求关注民生的各个方面,包括涉及民众切身利益的社会事件、教育、医疗、就业等等。

这说明《新闻周刊》在选题方面注重新闻的接近性。

如3月16日的“本周视点”关注的就是PM2.5,雾霾天气对于人生命健康的影响。

真正体现了贴近百姓生活。

还有对于各种社会事件中的普通人物甚至是社会底层人物也给予了关注。

这里有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有舍身救乘客的英勇司机,这些都体现了《新闻周刊》作为一档新闻评论节目的人文关怀。

3.以广阔的视野,关注公众人物及其背后的故事《新闻周刊》对于热点公众人物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和报道。

满足了受众的娱乐心理。

让观众在45分钟的节目里,不仅仅了解时政新闻、社会新闻等,也可以享受到娱乐性的信息。

如1月5日,“人物”徐铮及其《太囧》;3月2日的新闻人物是关于李安和他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

最近在全民“致青春”的热潮里,5月4日的节目就采访到了导演赵薇和她的电影。

4.关注时下社会热点事件《新闻周刊》是新闻评论栏目的风向标,立足于时下社会热点,从新颖的角度对热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和分析,最大限度二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积极引发受众对于社会事件的思考和认识。

这样就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互动性。

如3月30日的“视点”《难盖的井盖》,说的就是因为井盖丢失没有及时盖上而导致雨天一名女子落入低下水井下落不明的事件。

《“中国式“过马路》也是一个社会热点,《新闻周刊》对于该事件的报道旨在引发公众思考,对公众有个正确的行为导向。

这些贴近生活的热点报道都体现了《新闻周刊》“亲民”的一面。

5.偏重有争议的话题《新闻周刊》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是中立的,选题时会侧重于那些在社会上引起争议的话题,通过客观报道,阐述合理观点,甚至有时抛出问题,给受众以思考的空间。

如4月13日“一周人物回顾”中的人物沈红霞结扎致死,受害者家属获赔百万,而条件竟是“自愿放弃责任追究”。

《新闻周刊》就站在观众角度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公众思考。

二、评论内容(一)过滤信息新闻媒体应充当现实社会中的“把关人”角色。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现代人生活的节奏加快,个人能力所限,要实现甄别和遴选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了解社会就必须借助于外在的工具。

《新闻周刊》是浓缩过去七天历史的新闻节目,理为受众提供有效优质信息,承担新闻“把关人”角色。

《新闻周刊》通过对一周新闻的梳理,从中遴选出要评说的新闻,最大限度地采撷媒体信息的精华,迎合了“信息过载”之下受众对优质信息的渴求。

《新闻周刊》选择用综合的方法从这些信息中摘取最重要的内容,也就是发生在过去七天当中最重要的新闻事件和最令人关注的新闻人物,进行新闻重组。

从而集中了受众的视点,是节目变得有针对性。

(二)软硬搭配《新闻周刊》有五个子栏目,每个栏目的选题都不同。

《本周新闻回顾》和《本周人物回顾》主要是反映基层人民生活的软新闻。

《本周特写》则是从文化层面、人的行为方式层面展现七天的历程,也属于贴近百姓生活的软新闻。

除了软性选题外,《新闻周刊》也有反映国计民生的硬性新闻。

《本周视点》在选材在比重上偏重硬性新闻,以政治、经济、社会性的新闻专题居多,和《本周视点》十分相似,通过人物的内心情感来展现有影响力的政治、经济、社会类型的题材软硬搭配的新闻内容,让观众在看完《新闻周刊》后,不管是对国家宏观政策的权威解读,还是对公民个人微观的心理体验都有了真切的感受。

《新闻周刊》让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通过追求真实、真相找到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二、评论风格(一)评论事件——关联性《新闻周刊》在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解读时的最重要的是关联性,通过关联性把握一周的社会进程。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客观世界存在着普遍联系,新闻事件也不例外。

一则新闻发生后,它和社会上的许多人和事甚至其他新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些构成了以这则新闻为中心的网络。

《新闻周刊》做的是把这个看似杂乱无章的网络经过一番梳理、整合后,使它变得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它通过现有的素材资源,把与新闻事件关联的社会背景、内部成因、人物命运变化等有机联系起来,站在较高的角度,综合性地进行分析和评论,使观众看到新闻背后与之关联的各个层面以及这些层面对新闻事件所产生的影响。

如《难盖的井盖》中,短片一报道了杨丽君坠井事件,还有相关新闻:湖北省老河口市一名清洁工不慎掉入一口无盖窨井,腰部受伤;3月25日,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小学生又跌落无盖井中,所幸被特警及时救出。

短片二则是报道了北京朝阳区井盖的安全隐患。

这个话题快说完了,《新闻周刊》提出了一些值得人深思的问题。

第一个,杨丽君事件后,全国很多城市开始抓井盖的工作。

但是,会不会是一阵风,过后不久,一切照旧,直到下一个类似的事件发生后,才重新重视一遍呢?然而,城市的面子越来越漂亮,但里子如何呢?城市地面上越来越漂亮,但底下呢?安全吗?让人放心吗?欠账多吗?第三个,眼前还是有一些办法的,比如为井盖加上防坠网,起码可以救命,那么,这样的事是不是各个城市都开始做了呢?如果想的是井盖,也许做得慢,做得少,可如果想的是生命,能不能快一点,全一点呢?这样的提问式、关联式评论就使观众真切的了解到事件本身及其背后的意义。

(二)主持人风格《新闻周刊》的主持人白岩松。

他是新闻事件的讲述者,新闻万象的梳理者,忧国忧民的思考者,言辞犀利的评论者。

他睿智、机敏又不失亲切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的喜爱。

节目中,白岩松以真实的个人身份,透过新闻事件表面揭示事物的本质,以他自己的话语方式和价值判断去评析新闻,语言独到、精辟,力度和深度结合得恰到好处,往往能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他冷静的主持风格带给人的是一种信任感。

这样的主持风格使《新闻周刊》具有了人格化的魅力。

白岩松的主持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仿佛主持人是我们生活中的朋友,在向我们讲故事,讲道理。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压力巨大,不可能随时关注发生的新闻事件。

而我们也不仅仅满足于告知式的新闻,我们作为受众,更渴望从新闻中获得一些启发,一些思考。

,《新闻周刊》如同茫茫大海上的指向标,让我们找准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安全感。

相信,在这个我们一起经历的时代,《新闻周刊》必然能成为一本“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尊严、能够记录历史”的新闻杂志。

参考文献:央视《新闻周刊》栏目特色探析肖岚岚中央电视台新闻周刊栏目研究颜世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