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第一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

必修一专题五新中国的对外关系第一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50年代外交)★考点说明1.考纲: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考点: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重点把握:(1)把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体会新中国为建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序作出的巨大贡献。

(2)正确把握中国的一系列外交政策都与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从而考察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与作用。

4. 浙江省已考考点(省抽测与高考卷,序号表示年份)13年省抽测50年代外交成就★基础过关一、外交方针的制定1.背景:(1)二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由向转变(2)国际关系最突出的特点是与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

(3)亚非拉许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相继赢得民族独立。

2.总原则是3.主要内容(基本方针):(1)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建立新的平等外交关系的方针是“”。

这改变了中国的地位,政治上建立起的外交关系;(2)先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在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方针是“”,这有利于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

(3)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的方针是“”。

使新中国在斗争中不至于处于的地位;4.外交成果:(1)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匈牙利等国家相继与中国建交;(2)1950年2月中苏两国签订《_____ __ _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目的:为争取的进一步好转;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内容与提出过程:五项项原则是指、、、、。

最初提出的时间是年,周恩来在我国与印度两国就问题时首次提出。

第二年,周恩来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再次确定。

3.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

三、走向国际舞台(一)日内瓦会议:(年在举行)1.目的:为了和平解决和问题;2.成果:周恩来提出建设性意见并最终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议》;3.意义:新中国第一次以身份参加,进一步缓和了和世界的紧张局势;(二)万隆会议1.背景:亚洲、非洲的运动不断高涨;2.召开:1955年4月,个国家在(国家)的万隆召开,讨论的问题主要由问题和问题。

3.成果:周恩来提出“”的方针,使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宣言》4.地位:是第一次没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5.意义: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友好合作精神,被誉为“”。

★拓展延伸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原因(1)从背景看:二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突出特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而当时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新中国实行孤立封锁政策,为了巩固新政权,只有依靠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2)从内容看:它与独立自主的提法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3)从结果看:中苏建交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对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起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特点(1)革命色彩: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依次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方针都表现出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色彩: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这一外交政策是由新中国面临国际国内形势所决定的。

3.正确理解和平共处原则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①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②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③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符合现代国际关系中的民主精神,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2)作用(1)和平五项原则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2)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为维护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3)它提供了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的正确指导原则,指明了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的有效途径,为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4.正确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着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之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的不同(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3)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问题提升:1.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对中国态度差距最明显的是哪两个国家?各自的表现如何?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差异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影响?(1)最明显的是苏联和美国;表现:苏联在新中国成立第二天便与中国建交,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

美国不仅不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同时长期封锁、包围中国,同时还阻挠其他国家承认中国。

(2)原因: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差异,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

同时,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争霸与冷战,也使得美苏两国对新中国的态度的不同(3)对中国外交政策的影响:与苏联结盟,实行“一边倒”政策;长期与美国处于敌对状态。

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中,最能体现新中国政权性质的是哪一条?你的理由是什么?“一边倒”政策最能体现。

因为一边倒是导向社会主义阵营,并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而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的国家。

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和美友好,疏远苏联;二是亲近苏联,疏远美国;三是奉行中间路线。

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指出中国最后采取了哪一种选择,并分析为何未采取另两种选择的原因。

、(1)未采取第一种:中美的社会制度有根本差异;而且美长期支持蒋介石政权,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时,美又站在台湾当局一边,拒绝承认新中国。

(2)采取第二种:在冷战形势下,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中苏又有某种意识形态的联系,况且,从中国国家安全来考虑,“一边倒”能得到苏联的信任和支持。

因此倒向社会社会主义苏联是中共当时惟一的选择。

(3)未奉行中间路线:当时美苏冷战,两大阵营对抗,双方的意识形态和阵营界限明显。

这种国际形势决定了作为大国的新中国无法采取中间路线;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国内国际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说它的提出标志新中国外交成熟?(1)国内背景:新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需要和平安定的国际周边环境;外交上迫切需要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团结新独立国家共同反帝,维护民族独立,加强经济合作,振兴民族经济。

(2)国际背景:二战后殖民体系日益瓦解,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新兴民族独立国家面临维护独立发展经济共同任务。

也迫切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平等的国际关系,维护主权发展经济。

另外,《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也为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创造了条件。

(3)成熟的理由:因为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赢得国际的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的准则,同时也成为我国长期的一项外交政策。

可以说它是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具体体现。

是“一边倒”政策的辩证发展;顺应了二战后世界的进步潮流;也是对联合国原则的认同和发展。

5.有人对20世纪50年代初的国际战略格局形象的概括为:一个村子、两家姓、三大力量、四种人(指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同时存在、殖民地宗主国与新兴民族主义国家同时存在)。

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含义?这反映了当时国际形势怎样的特点。

“一个村子”即一个地球;“两家姓”指姓资姓社两大阵营,东西对垒;“三大力量”是说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亚非等蓬勃发展的反帝反殖民地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国家。

说明了当时国际形势多种势力并存,具有复杂性。

★巩固性练习1.(2013浙江抽测20)在一次中央会议上,周恩来说:“原想再关一年的门,现在看来是关不了的!”毛泽东赞同地说:“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缓和局势、和平共处,本是我们的口号,现在艾登(英国外交大臣)、尼赫鲁都说了,形势大变了,我们应与一切愿与我建立关系的国家建立工作。

”可以从中获取信息有①新中国决定以真正的不结盟作为自己的外交政策②新中国开始实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③新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2013·金丽衢十二校二模·17)《新浪·文史观天下>第35期主题是:NO!八张否决票告诉世界¨中国态度”。

其中记载:“1955年12月3号,中国在‘安理会关于蒙古(人民共和国)加入联合国的决议草案’上投了反对票”。

关于这一外交记载的解读正确的是A.这一记载是假的,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加入联合国B.彰显了新中国参与国际活动的积极态度侵略者的老路(作于1950)C .反映了新中国维护国家统一的坚定立场D .体现了二战后两大阵营的对峙3.(2013·丽水一模·23)右边漫画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A .中朝人民的团结御侮的英勇壮举B .美国企图以朝鲜为跳板扼杀中国C .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已遭受失败D .中国曾经取得反日斗争的胜利4.(2013·金丽衢十二校一模·19)1951年6月的美国《时代》周刊,标题是“共产主义者周恩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