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至
1927年暑假从北大德文系毕 业,到哈尔滨第一中学教国文, 兼北大德文系助教。曾与冯文炳 (废名)合编文学刊物《骆驼 草》。
1930年底至1935年6月留学德 国,攻读文学、哲学与艺术史。 1935年9月回国,1936年7月任上 海同济大学教授兼附设高级中学 主任。
1939至1946年任昆明西南联 合大学外文系德语教授。这7年 间他的创作和研究都处于比较旺 盛的时期,著有诗集《十四行 集》、散文集《山水》、中篇历 史小说《伍子胥》及学术论文、 杂文等。
我是一条小河
冯至
导入
我们知道在中国新诗作者中,郭沫若、 徐志摩、闻一多等人的诗歌成就很高。冯至 的诗如何呢?
事实上,冯至的诗既不热情,也不潇洒, 要让冯至的诗获得青年的普遍爱戴,不论在 过去还是现在或未来,几乎都是不太可能的 事情。可是,鲁迅却偏偏说说冯至是“中国 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冯至(1905-1993),原名冯承植,
我们准备着
我们准备着深深地领受 那些意想不到的奇迹, 在漫长的岁月里忽然有 彗星的出现,狂风乍起。
我们的生命在这一瞬间, 仿佛在第一次的拥抱里 过去的悲欢忽然在眼前 凝结成屹然不动的形体。
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 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gou4)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
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 我们整个的生命在承受 狂风乍起,彗星的出现。
《十四行集》代表了冯至诗歌
创作的新成就,也代表着十四行 体在中国的最高水平,冯至的 《十四行集》是中国十四行诗成 熟的标志。1、诗人关注国家、人 民和人类、宇宙的根本问题。2、 表现出了对诗情哲理化的追求, 能从敏锐的感觉出发,注重从细 节着眼捕捉诗意,在日常的境界 里体味出精微的哲理。3、善于进 行艺术的节制,内敛有度,不露 “锋芒”。4、利用十四行诗结构 上的特点保持语调的自然,堪称 十四行体中国化的成功实践。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诗中“我”的追求受到阻遏,使诗 作蒙上了一层“好景不常”的无可奈何的怅惘,但“我”心 中那“彩霞般的影儿”却一样明艳如初,令人怀想。这就委 婉地表达出主人公对恋人一往情深的忆念和不可改易的情意, 于衷愁中见执著。
理解——艺术特色
❖ 诗人用了什么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的?
1、在诗中采用以人拟物的手法.
受 诗 我流过一座花丛,
柔波便粼粼地
情 把那些彩色的花影儿 编织成你的花冠。
我也随着海潮漂漾, 漂漾到无边的地方; 你那彩霞般的影儿 也和幻散了的彩霞一样!
再读——诗歌分析
这是一首色彩明艳而情调又显得凄美 的爱情诗。诗的感情的推进取迂曲之势,形成三个层 面:
★首节为第一个层面。
在首节中诗人慧心一转,将多情的男子比作柔波微 漾的“小河”,它偶遇彩霞般明艳的姑娘,于是情意 突萌,拥着这迷人的“影儿”缓缓前流。小河和岸上 人原本并不相干,但诗人抓住人有倒影、水能映照的 特点,把两者紧紧地胶合起来,用以表达青年男女从 无心邂逅到萌生情意的微妙过程。
★第二、三节为第二个层面。
在这一层面中,诗人用两节对称的诗正面写出 “我”的柔情:不管是流过森林还是花丛,总忘不 掉那个倩影,随时捡拾途中的奇珍异宝来献给这私 心钟爱的姑娘。
这两节诗以小明大,以动作表深情,表达了怀 爱者“我”心中甜蜜的情意以及对姑娘的奉献之心, 从而把前面悄悄萌发的爱情推进到一个“寤寐求之” 的更深层次上去。
听读——体会情感
1、体会诗歌的感情节奏,学会朗诵。 2、诗歌表达了什么样的的情感?
我是一条小河,
我无心从你的身边流过,
初 你无心把你彩霞般的影儿 读 投入了河荡荡地
感 把那些碧绿的叶影儿 裁剪成你的衣裳。
最后我终于 流入那无情的大海, 海上的风又厉,浪又狂, 吹折了花冠,击碎了衣裳!
★第四、五节为第三个层面。
诗的第三个层面情态顿变,诗意起了一个突转:海上的厉 风“吹折了花冠”,狂浪“击碎了裙裳”,“我”自身也被 无情的海潮卷向天边,原先甜蜜的梦被生活击碎,无以为继。
这种由乐境人哀的情状,是对生活中的自由爱情受到的 折磨的艺术概括,曲折地表达出对扼杀爱情的封建礼教及守 旧势力的鞭挞,富于时代色彩。
4、全诗多用迭字(如“软软”、“荡荡”、 “粼粼”等)和重复(如第一节的两个“无 心”,第五节的两个“彩霞”等)以酿就一 种缠绵的情味。
5、在诗的形式上,它自由而又有所敛束。整 个看来,它间用对偶与复沓,格式表达自然、 优雅,调子舒缓柔曼而又热烈明丽,音律极 活泼,调子舒卷自如,别具一种浓烈的韵味。
2、这首诗还十分注重情调的创造,注意运 用语言的感情色彩来烘托一种特定的、浓郁 的氛围。同时,这种情调又和下面遇到的摧 折、一切的厉风狂浪形成鲜明对照,以大海 的“无情”反衬出人物的多情,以象征社会 力量的自然的冥顽观照出主人公爱情遭到摧 折的深深不幸,为全诗创造了一个欢快而又 带有悲剧意味的情调。
字君培。现代诗人,翻译家,教授。 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人。12岁 在涿县高等小学毕业后,入北京市 立第四中学读书,受五四新文化运 动影响,开始写诗。
1921年暑假考入北京大学, 1923年参加文艺团体浅草社,1925 年与友人创立沉钟社,发表了许多 诗与散文。
1927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昨日 之歌》,1929年出版第二本诗集 《北游及其他》。这一时期的诗作 以“格调幽婉,韵味浓烈”著称, 感情真挚,表达委婉细腻,语言于 整饬中保持自然,重要遗词用韵, 旋律舒缓柔和,有内在的音节美, 因而被鲁迅誉为当时“中国最为杰 出的抒情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