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

南怀瑾先生谈爱情、爱和修行9月29日下午4时,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苏州逝世,享年95岁,走完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南怀瑾心喜武术道功,兼修儒、释、道,擅制茶、噱品茶,尤为深通中国传统文化,著作等身,集“教授”、“大居士”、“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于一身。

南怀瑾早年讲学于云南大学、四川大学。

1949年前往台湾,相继受聘于中国文化大学、辅仁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讲学。

1985年旅居美国,成立弗吉尼亚“东西学院”。

大师认为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

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南怀瑾生平南怀瑾(1918年3月18日-2012年9月29日),浙江温州人,中国学者,文化传播者,通儒、释、道典籍,中国当代国学大师。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曾学习于浙江国术馆国术训练员专修班、中央军校政治研究班、金陵大学研究院社会福利系。

抗日战争,南怀瑾投笔从戎,在四川执教于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

随即潜心于佛典,1945年,前往四川、西康、西藏参访,闭关修行三年。

1949年,南怀瑾随国民党军队前往台湾,之后成为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并在政大、辅大等大学开课,多名台湾政坛要人、文化、财经界人士均为其学生。

南怀瑾对孩子从严教导,其子南一鹏曾说,每天要求我背诵唐诗和《古文观止》,我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受罚。

他评价自己的父亲称“对形而上的东西很透彻,对形而下的事务也很了解”,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他让许多人了解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969年,南怀瑾创立“东西精华协会”,后创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和“十方丛林书院”。

又于1971年创办《人文世界》杂志。

1984年,因据传蒋经国怀疑南怀瑾可能成为新政学系在台湾的新领袖,为避祸移居美国,并成立维吉尼亚“东西学院”。

1988年,南怀瑾移居香港,在香港闭关沉思。

80年代末,南怀瑾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金华至温州),与1992年开始建设,于1998年6月11日通车。

南怀瑾筹资共计4568万美元,在建设完成之际,他提出“还路于民”,将股权转让给浙江省和铁道部,金温铁路现属上海铁路局管辖。

2004年,南怀瑾移居中国上海,后在2006年再次移居至苏州,并在苏州创建太湖大学堂,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与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相结合,发展认知科学与生命科学研究。

南怀瑾先生到某地讲课时,一个女生写纸条问他如何解决爱情的苦恼。

南先生的回答很妙:爱情是人最大的自私。

爱是每个人一生都要修行的功课。

爱情只是爱其中的一小部分内容,但很多情况下,爱却要藉由爱情来学习。

为何?原因在于爱情中的悖论,最大的自私和最大的无私如同硬币的两面,统一在这个让人类数千年都参不透的主题里。

在所有的人与人的关系中,爱情是毒药。

在亚瑟王的故事里,公主玉色儿既是舅舅的新娘,又是仇人,哀生和她却注定了要相爱。

相爱的原因是两人误饮了一杯酒。

这杯酒不仅铸成了我们与另一个人相遇相爱的缘分,也免除了我们不懂爱的责任。

我们在爱中所有的疯狂、不可理喻都是上天安排的。

而我们尝到的苦似乎也是命定的。

通常男女相爱刚开始都是美好的,心醉神迷、柔情蜜意的感觉,堪称人世最幸福的时刻。

这时候的“苦”是“爱别离”。

随着时间的流逝关系的深入,两个人的灵魂激烈地撞在一起,关系多半会变质。

尤其是缺乏情感教育,仅凭原始本能行为行动,以及依靠现实道德规范约束的大多数人。

这时的“苦”便是“怨憎会”,两个人爱恨交织,爱时是举手无双的珍宝,恨时恨不得把对方撕碎,厌时想一脚把对方踢开,关系越是亲密,怨恨越多。

大部分的亲密关系都会发展会权力争夺游戏。

无论有多少理论告诫大家要尊重伴侣,任何试图改变对方的行为都会有损关系,但我们的潜意识总会千方百计地要操控所爱之人。

很多时候,这种操控是借着爱甚至是牺牲的名义。

这份操控意识来自于“我”。

佛法中将之称为“末那识”,“末那识”是八识中的第七识,提出“末那识”是佛法超越任何心理学、哲学、宗教的地方。

“末那识”形成“自我”,无“自我”,就无法分辨主客观,就无法进行理性思考。

亚当夏娃吃了苹果,意味着“自我”的形成,“末那识”的功能得到了提升。

“末那识”促使人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围着自己转。

人要生存,围着自己转是必须的,但是很容易转过头,而且自己没有觉察。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便很容易转过头。

人一生中,似乎都是在伤害他人和被他人伤害的状态中循环。

我们被人伤害时,其实内心潜伏着的是末那识主导的“欲”,因为想藉由现实中的个体来抚慰自己不安的灵魂,“欲”无法实现,伤害便生。

关系越近,彼此的要求就越多。

要求越多,并不能证明你越爱对方,而只是证明你越希望对方给予你爱。

从这种爱的索取中,自私可以得到极点。

父母之爱中这种自私的体现,便是违背孩子的心性,强行让孩子按照自己设想的模式成长。

爱情中的自私,一是嫉妒,一是强力改变对方,甚至毁灭对方。

自私从双方关系中延伸出来,甚至会毁灭他人。

世间的情杀上演的都是这种自己没有觉察的自私悲剧。

世人常常借助另一段感情来覆盖支离破碎、伤痕累累的两人关系,却忘了这些伤害都是自己造成的。

如果伤害的原因没有找到,下一段关系中类似的伤害又会发生。

很多人都有这种体验,童年时在原生家庭中受的创伤会在亲密关系中重演,尤其是在婚姻中重复父母走过的路。

缺少父爱的女子通常会渴望一个年长的强有力的男子,如同精神导师般引导自己,渴望被另一个人的灵魂接纳和吞噬。

如果没有对自己内心需求并无觉察,这类女子通常会一次一次地投入到对年长男子的爱中。

缺少母爱的男子则会渴望伴侣如母亲一样无私地爱他,只付出不要求获得。

这类感情并不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因为这种关系实质不是爱,是一种攫取,从他人那里获得自身没有的东西。

佛法所称人生八大痛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盛,其中三种都和爱欲有关。

前面已经讲过了怨憎会、爱别离,其实“求不得”才是苦的根源。

人类的三大“欲”财富、权力、性(用爱欲来说更为准确)产生的动力之强,一直不分伯仲。

对女人来说,爱欲尤重。

对于这可以强烈到无以伦比的力量的爱欲,“求不得”的痛苦也可以达到极致。

然而和财富、权力之欲不同,爱情中的为己之私可以演变为最大的无私。

即使是最坏的人,在爱情面前,也可能露出良善的本来面目。

像欧阳克这等人,看到黄蓉要杀他,心里想的也是若死在她手里,也是甘愿的。

因此爱、艺术、宗教总是互通的,三者都无法凭借逻辑思维来分析考量,只能靠直觉体验。

因为爱他,所以愿意为他牺牲性命,在危急时刻能过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在少数。

危急时可以激发人的本性。

但在常态生活中,最难做的却是因爱而放手。

因为爱对方,所以可以做到不爱对方,这是爱情中最大的悖论。

也许,爱的基础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的寄予,而不像财富、权力的基础是攫取和占有,所以人可以藉由一段爱情修行,学习如何去爱。

爱情给我们最大的财富不是得到那个人,而是学会爱。

人在婚姻中既有利于修行,又会最大限度的妨碍修行。

以往我从个体出发,抨击婚姻制度对人性的戕害,但是对于处于蒙昧状态的人中,婚姻这种强行把两个人结合在一起的形式有时是必须的。

就像一个孩子,应该按着天性成长,但也需要大人的管教。

婚姻让两个人避无可避,以对方为镜,直面自身的缺陷。

在这种摩擦过程中,双方鲜血淋漓,但因婚姻的承诺和责任在那里,两人很难轻易结束关系,被迫修行。

但因为这修行有被迫的成分,所以又容易引起人的抵触心理。

很多人习惯了婚姻中的无奈,明知婚姻不佳,但既没有勇气结束,毕竟孩子、财产以及时间让两人产生的依赖之情都很难割舍,又没有耐心在这段关系中历练自己。

所以夫妻做久了变成生活在一起的陌生人,各自在婚外中寻求情感满足反而成了常态。

不单婚姻,任何一段亲密关系都可以促使我们修正自身的能量模式,活出更有觉知的生命状态。

“小三”关系也一样。

我无意从道德的角度来评判婚外恋,这里仅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讲。

不幸陷入三人关系,其间由嫉恨、占有带来的权力掌控要远多于二人关系。

爱欲带来的执着,迟早会把三人关系变成两个女人争夺男人的游戏。

很少人能超越这种争夺,除非他能将爱的自私引向爱的无私。

对于修行不够的人,卷入三人关系,更多的只是带来伤害。

从爱情到爱,这是个漫长的学习过程。

占星心理学家阿若优曾说,自由就是面对外在环境能自如地选择心态。

烦恼即菩提,审视自己烦恼的来源,按照宇宙的节奏过有觉知的生活,爱欲带来的痛苦自然会减轻。

附:南怀瑾先生辞世前后的一些事一:2012年初的时候,南老师就请人建造水晶舍利塔200尊!并在不久后建造完成,此事件让一些道友微微感觉有些不妙。

二:2012年5月12日,张公尚德老师达摩书院网站,公布一则消息:「南怀瑾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时间正定在南老师逝世的那一天:9月29日。

此事件很有些奇特,因为一般情况下,总结一个人的成就,都是在这个人已经......才开始总结的。

当时包括我在内的一些道友虽也微微感觉不妙!但也没敢往深处想。

三:2012年5月29日,南老师在一次谈话中,提到自己龙年有劫,但谁也没有料到会这么严重。

四:2012年8月左右!古国治老师告诉一些道友说,今年的“亲子教育课”和“自我认知课”将会是最后的课程,明年将不再举办该课程,有道友问为什么,古老师答:南老师让他明年住大学堂,现在看来,其实这应该是南老师在作安排太湖大学堂以后的主持者。

五:2012年9月初左右,南老师示疾并住院,约在这个时期,南老师开始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

“这动作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

六:2012年9月19日早晨,怀师在与儿子南国熙讲完话后,说“我累了,要休息了”,随后入定坐化,此时怀师气住脉停,体软身热。

弟子们心存希冀,只好宣布入定,不触碰怀师,全力护持,为怀师祈福诵经。

至9月25日七日内,怀师体温和头部温度都未大变,身体柔软,体出檀香。

七:9月26日发觉怀师体温明显下降,遂宣布成立护持工作小组,并开始准备后事,进行修建荼毗炉等事宜。

至29日怀师状况再无逆转。

八:9月29日下午,上海中山医院的医生到太湖大学堂审视并确认怀师已无生命迹象,开具死亡证明书,认定怀师辞世时间为2012年9月29日下午16时26分。

之后为怀师换衣时,怀师身体柔软。

九:2012年9月30日晚上七点开始,在太湖大学堂为南老师举行了荼毗仪式!此时湖北准提法会起香正好开始!(首愚师父因在大学堂参加荼毗仪式,第二天才到法会现场)十:怀师荼毗仪式结束后,弟子们经过讨论商议,在否决了就地不开炉建塔的方案后,于2012年10月5日早晨四点打开荼毗炉,看到经过荼毗后,怀师的头骨完整,上面缀满各色舍利子;头骨一半呈现黄色,一半呈现蓝色;舌头完整,上面布满莲花状舍利子;其余身体化成舍利子无数。

根据安排,怀师的舍利子不日将运往四川成都文殊院,在那里将举行法会以示纪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