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的戏台
庙宇戏台
庙宇戏台是福建地区保留最多的戏台类型之一 。
庙宇戏台 (包括祠堂) 的构成方式多为戏台 (多
与大门结合) 伸向天井或庭院 , 两侧厢楼 , 对面为庙
宇的大殿 , 共同构成一个演出和观赏环境 , 这也是中
国南方如江 、浙等地区庙宇戏台的普遍形式 。这类戏
图 1 古田县大桥镇中村临水宫戏台
台在福建各地保存很多 , 有的戏台规模宏大 、装饰考
宅院戏台与水上戏台
图 15 古田杉洋乡岭里村古戏台
·52 ·
图 16 永安青水畲族乡永宁桥
私宅性质的堂会戏是中国戏曲演出的常见 形式 。在福建明清时期颇为流行 , 有时过于泛 滥 , 正统大家里甚至用家规禁止 , “家庭中不 得夜饮妆戏 , 提傀儡娱宾 , 甚非大体” (福建 漳浦《天源赵氏族谱》之 “赵古愚《家范》”) 。 堂会戏一般在住宅大厅或庭院进行 , 有的便在 大厅前建造卷棚式敝亭 。而在闽东 、闽北的纵 向多进合院式住宅里 , 中轴线上连接前后进的 四方小亭一一当地称 “覆龟亭”, 也成为小型 家台戏的演出场所 。利用覆龟亭连接前后落的 处理也是福州居民的地方特色 , 如福州老城区 宫巷内的沈葆桢故居 。
闽西一带的天后宫 (妈祖庙) , 其戏台形制则又 别具一格 。天后宫采用与闽西客家土楼相同的结构和
结构方式 , 因供奉天后 、魁星 、苍颉 、土地 、财神等 各方神祀 , 大殿凭借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的夯土技术和 木结构穿斗技术可以建造至六 、七层 , 而且以歇山顶 为主的屋顶组合复杂 、严整而有序 。永定西陂天后宫 (图 5) , 其后殿是七层高 40 余米的土楼 , 在第二 、 三 、四层上视线便可越过前厅看到正前方戏台上的演 出 。戏台则兼作山门 , 屋顶错落有致并向天井凸出 。 永定富岭天后宫 ( 图 6) , 亭式戏台立在殿庭之中 , 并有回廊与大殿相连 , 仍保留有宋元时期庙宇的 “献 殿”、“乐棚”制度和观众四面观赏的遗制 。龙岩赤水 天后宫 (亦称 “湄洲别境”) (图 7) , 形式风格与西 陂天后宫相似 , 戏台与山门组合门 T 字形 , 并与大殿
的戏曲演出场所 。永定湖坑的
图 9 漳州诏安官陂溪口楼内戏台
振成 楼 ( 图 10) , 建 于 1912 年 , 是一座双环内通廊式四层
圆楼 , 内环两层 ,
内环夹着中轴线上
的高敞的大厅 , 中
间形成圆形的观赏
空间 , 视距的考虑
十分周到 。大厅三
间, 方形攒尖屋
图 10 永定湖坊洪坑振成楼内大厅
莆田瑞云祖庙 (图 11) , 清康熙五十二年重建 , 供奉戏神田都元帅 ( 俗称相公爷) ,是当地莆仙戏戏
图 11 莆田城北外头亭瑞云祖庙戏台
图 13 寓五本《西厢记》第十九页插图拒婚
图 12 仙游县灵应堂金漆木雕屏风的戏台
图 14 福州衣锦坊水榭戏台 ·51 ·
班的祖庙 。庙内的戏台即为两层 , 建筑形制具有典型 的闽南风格 。莆仙地区一些民间庙宇的装饰上仍可常 见到多层戏台的形象资料 。图 12 是仙游一座妈祖庙 内金漆木雕屏风上刻划的戏台局部 。戏台三层 , 顶层 五间四重檐 , 顶层与中层的台侧分别有 “出将”和 “入相”的拱门出入口 , 底层前有对峙的两座小亭 , 戏台正中有楼梯通至二三层 。这是闽南地区戏台文物 资料中最为复杂而严整庄重的一例 , 虽未必是对某一 历史实物的追忆摹写 , 对照这类形象资料 , 仍可想见 多层戏台在一个地区普及及这种独特戏台的具体形 象。
多层戏台
中国戏曲历史上并没有利用多层台面进行表演以 及由此产生的利用机关布景来帮助演出的传统 。宋元 戏曲里表现神仙飞升和降凡的情景只是让角色现身说 法一一简单地唱出或道出而已 。但在欧洲 , 早在古希 腊剧场里就已利用屋顶表现神仙在天界的活动 , 中世 纪的宗教剧剧场更有天堂 、人间和地狱的区分 , 各种
·48 ·
式山门之外 , 但仍对着山门 , 中间留出相当的距离 , 与其东西的百岁坊和赵氏家祠构成村落入口的开放广 场 , 可以容纳更多的观众 。与此相仿 , 城村的次入口 也由 “庆阳楼”坊 、“关帝庙”、“戏台”和 “文魁” 坊组成 (图 4) 。今日城村中上述各庙宇 、牌坊仍然 幸存 , 但两座古戏台已毁 , 入口空间顿为逊色 , 有关 部门正在计划复建 。
形土楼内祖堂两侧的半圆形回
廊和正对祖堂的大厅 , 因而戏
台前较为空敞 , 没有土楼内祖
堂的封闭感 , 观众亦可从土楼
第二 、三层上凭栏观看 。
近代兴建的一些土楼 , 其
祖堂的祭祖功能更为削弱 , 香
案和神龛 、牌位也被省去 , 祖
堂已成了土楼内的大厅 。大厅
的设计更多地考虑到家族议事
和娱乐的需求 , 自然成为绝佳
在一些深宅古厝内 , 有时亦可见到水上戏 台 。水上戏台不但因台面跨水而建 , 凌水若 波 , 且亭台丽影 , 倒映水面 , 别有一种情趣 ; 水面既限定了观赏者与戏台的视觉距离 , 又可 以利用水面的回声使乐音更加清脆悦耳 、婉转
悠扬 。福州老城区 “三坊七巷”之一的衣锦坊一所大 宅内有一座水上戏台 (现被用作法院民事调解庭) 。 住宅大部已毁 。从其位置来看 , 戏台位于住宅后部的 二层楼阁之前 , 卓然独立于楼阁前的天井正中 。楼阁 与其前左右的厢楼围合着戏台 , 阁 、楼的底层较低 , 较好地满足了楼上观众的观赏需求 。戏台是一座单开 间歇山顶小亭 , 但装饰考究 , 颇适合大家庭之内的小 型演出 (图 14) 。
机械设备和机关布景也十分发达 。清代乾隆时期兴建 的三层宫廷大戏台 , 如颐和园德和园大戏台 、故宫宁 寿宫畅音阁 、热河行宫清音阁 , 则可能受到欧洲的影 响 , 采纳了传教士的建议才形成的格局 。但在福建莆 田仙游地区 , 受民间戏曲与宗数文化的影响 , 也产生 了类似的多层戏台 。
莆仙地区盛行目连戏 , 戏中演绎傅相行善受封 、 刘氏作恶受罚 、目连冥间救母的三步曲 , 而且乡间的 目连戏发展成七十场 , 连演三宵 , 在戏中展示天堂 、 地狱 、佛祖 、鬼使等形形色色的世界 , 使人们对宗教 戏文有相当感性的认识 。与此相应 , 则有两层或三层 的戏台 , 上层表现天界的活动 , 下层作为人间 , 底层 或台底则为饿鬼聚居区 。临时搭建的戏台也采用这种 形式 。
傀儡戏台
提线木偶戏在泉州称为 “嘉礼戏”, “嘉礼”其实 是 “傀儡”的转音 。嘉礼戏在泉州较为发达 , 从清道 光年间至民国初期 , 泉州城内有固定的大小傀儡戏班 60 多个 , 都拥有雕刻木偶像 、制作冠帽服饰和搭建 傀儡戏台的匠人 。泉州木偶头的制作工艺颇为复杂 , 匠人可根据戏曲人物的性格制作出形象逼真的作品 。
面向庭院开敞的形制恰好促成了这种转化 。
闽南诏安官陂的溪口楼 (图 9) , 明代万历
初年张廖氏 (张 、廖二姓之复合姓) 建 , 是一座
单元式双环圆土楼 , 内中圆形庭院后部与大门相
对处建有一座高大的戏台 (现被用作杂物间) 。
图 8 龙岩红坊天后宫
戏台仍留有祖堂的遗意一一有大厅 (用作表演 区) 和东西夹 (用作化妆间) ; 但省去了一般圆
来 , 也成为村落公共空间的
一个重要构成要素 。闽北武
夷山市城村 , 村落的主要入
口由 “潭北名区”坊 、“古
粤”坊 、 “四朝逸老百岁
坊”、“文昌阁”、“兴福庙”
(华光庙) 、 “古戏台”和
“赵 氏 家 祠”等 建 筑 组 成 ,
其中戏台建在兴福庙的牌坊
图 3 福安市溪填廉村陈氏支祠剖视 —大门 、戏台 、大厅
其他演出场所
由于中国戏曲表演的虚拟性和时空自由性的特 征 , 布景和舞台装置都很简单 , 因而对于演出场所没 有太多大特别要求 , 民间戏曲的演出更是经常是随时 随地利用各种地形和各种建筑进行的 。明代弘治末一 南海人担任泉州府学教授 , 曾在府学文庙之东的明伦 堂设宴搬演《西厢记》杂剧 , 结果被学生写诗讥讽 (见《坚瓠集》) 。明万历五年 (1557) , 西班牙传教士 拉达和马丁自菲律宾至泉州传教 , 当地官员便在府衙 的后厅设宴并搬演戏剧 , “有优雅歌声相伴 , 也有小 丑及木偶和其他游乐”, 表演区域只是大厅中央由桌 椅围成的一个圆形场地 ( 门多萨 《中华大帝国史》 “福建行记”) 。明代福建文人不但参与戏曲创作和评 论 , 而且喜好在城郊风景区内的亭台楼阁等地演戏 , 如万历年间曹学 邀请旅次榕城的戏曲家屠隆 、阮自 华在乌山凌霄台欣赏其家班演出 , “明中悬为幔 , 华 灯绕作屏 。闾阎有歌曲 , 醉里亦堪听 。”
究 , 甚至超过了大殿 (图 1 、2) 。
闽北 、闽西的一些祠堂 , 戏台与大门结合 , 中间
的屋顶常常升起架于正脊之上 , 形成独特的外观 , 八
闽地区许久以来便把这种屋顶称为 “太子亭”。大门与
东西厢楼连接 , 并与正殿围合成方形天井 , 演戏时观
众可以站在天井或大厅前廊上 , 少部分人可以登上厢
·50 ·
闽西客家人的大型文娱活动 , 都具有浓厚的
宗族氛围 。但客家祠堂规模不大 , 内中一般不设
戏台 , 多在祠堂正前方临时搭建 。而在大型的多
环土楼内 , 其底层中轴线上的内环正中的祖堂及
其前的方形或圆形庭院 , 亦成为主要的活动场
所 。随着祖堂祭祀功能的弱化 , 有些祖堂实际上
就演化为一种戏台 。祖堂在土楼中的设置及祖堂
作为看台 , 整座建筑的组合均衡有序 。中国古建筑的 屋顶堪称是古建筑的第五立面 , 于此可以尽情展现其 形体组合和起转承合的空间序列变化 。从这几个天后 宫的大殿 、大门 、戏台 、侧廊的屋顶组合形式也可以
看到许多唐宋绘画中反映的丰富的屋顶形象 , 这 种形象在明清官式建筑中已不多见 。
土楼内的戏台
楼观看 。扁方形的天井不但适合于南方的气候特点 ,
而且闭合的空间可以造成更好的聚音效果和亲密的家
族气氛 。图 3 是闽东福安地区一处祠堂内的戏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