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3.调整并充实完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实验稿”中的音乐课程“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2)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3)面向全体学生 (5)重视音乐实践 (7)提倡学科综合 (9)理解多元文化 (4)注重个性发展 (6)鼓励音乐创造 (8)弘扬民族音乐 (10)完善评价机制
修订后的基本理念 (1)以音乐审美为核心 以兴趣爱好为动力 (2)强调音乐实践 鼓励音乐创造 (3)突出音乐特点 关注学科综合 (4)弘扬民族音乐 理解音乐文化多样性 (5)面向全体学生 注重个性发展
5、音乐课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以信息技术 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来源宽
广的特点,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
了音乐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深受师生欢迎。
6、课程评价突出教育和激励功能,主要通过
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的回顾和对比,发现学生的 音乐发展潜能,使其建立音乐学习的信心,有效 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2.进一步梳理和阐述音乐“课程性质” (1)人文性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 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 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 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 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 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 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6.重新归理、整合、提炼“课程目标”中“音乐知 识与技能”要求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并掌握音乐基本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 节奏、节拍、旋律、调式、和声等)、常见结构、体 裁形式、风格流派和演唱、演奏、识谱、编创等基础 知识。 (2)音乐基本技能 学习演唱、演奏、创作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 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和演奏课堂乐器,了解音乐创 作的基本方法。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 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重点阐明课程核心理念——“音乐审美” 的内涵:“音乐审美指的是对音乐艺术美感的 体验、感悟、沟通、交流以及对不同音乐文化 语境和人文内涵的认知。”在此基础上简述确 立这一理念的依据:“立足于我国数千年优秀 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相 对应,彰显音乐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 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人的功能”。
7-9年级为“具备识谱能力,能够比较顺畅地识读乐 谱”;将“创作实践”1-2年级“能够运用人声、乐器 或其他音源,创作1-2小节的节奏或旋律”,修改为 “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或其他声音材料,在教师指导 下编创1-2小节的节奏音型”,降低创作难度要求,等
接着指出“音乐的情感体验,应从多样化 的文化语境出发,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 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的整体把握,领会音 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增进音乐素养。 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与音乐艺 术的审美体验及不同文化认知有机结合”。
改写“实验稿”中容易产生误导的内容(如“提 倡学科综合”),加写“突出音乐特点”:“音乐是 听觉艺术,人们主要通过听觉活动感受与体验音乐。 音乐音响随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 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然而它又与人类的社会生活、 各种文化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这就为学生感受、表 现音乐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而自由 的空间。
4.新写“课程设计思路”
(1)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 学领域 (2)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3)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 认知的关系 (4)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 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 内容 (5)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在明确的规定性和适度的弹 性之间寻求平衡,给教师教学和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 留有创造和选择运用的空间
(二)对课程内容文本的修改
2011年版对实验稿4个“教学领 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 音乐与相关文化)课程内容与水平 要求的表述文字逐条检视,对“实 验稿”中不科学、不严谨、不完善 的内容标准加以修改和调整。 这部分内容的修订计约60余处。
重要的如将“感受与鉴赏”改为“感受与欣赏”; 在“音乐体裁与形式”3-6年级中提出“随着乐声哼唱短
第三类针对实验稿课标的“实施建议”内容,对其中
“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提出了较多需加充实和完善 的意见。鉴于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实验稿课标中的 部分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此,对课 标修订提出了如下修订原则:坚持顺应时代发展的教育改 革方向,在音乐课程中突出“育人为本”的战略主题和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深入总结10年课改经验,认真吸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各方人士(主体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对 实验稿课标的意见与建议主要可分为三类:第一 类针对实验稿课标阐述的音乐课程性质、价值、 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等内容,主要意见认为有关 上述内容的文本表述还不够准确、不够全面。其 中涉及音乐教育哲学基础的一些理论问题,在认 识上有待深化,希望能用深入浅出的文字让一线 教师透彻理解,以便更好地引领教学行为。
(3)音乐历史与相关文化知识 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和有代表性的音乐家, 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认识音乐与姊 妹艺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 艺术形式特征。了解音乐与艺术之外其他学科的联系, 扩展音乐文化视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学过的 知识,认识音乐的社会功能,理解音乐与社会生活的 关系。
•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
• 3.音乐课标“实验稿”及音乐课程改革10年的实 验 • 4.来自社会不同层面对“实验稿”的评价意见和 修改建议 • 5.国际音乐教育发展新趋势及理论研究的新成果
一、修订过程中了解到的对实验稿课标的意 见与建议
根据音乐课标组提供的信息资料表明:广大 音乐教育工作者对实验稿课标透视出的教育理念, 总体上持积极肯定的态度,有很高的认同度和支 持率,普遍认为课标实验稿较好地体现了“以人 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对音乐课程的要求, 具有较鲜明的改革精神。
(2)审美性
“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 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 组成部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 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情 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丰富和发展形象思 维,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全面提升学生 的素质。
实验稿音乐课标经过10年的实验,对中小学 音乐教育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全方位的。主要 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教师音乐教育观念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对 音乐课程基本理念的把握上。“实验稿”确立的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课程基本理念得到广大 教师认同,课程教育观念从单纯的音乐知识技能 教学,转变为对“以美育人”课程价值的突出强 调。音乐教学材料的选取及教学活动设计,大多 能密切围绕学生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鉴赏 美进行。
音 乐 课 程 标 准
(2011版)• •主讲源自黄湘艺• “标准”修订的背景
1.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时代及国家教育 改革发展的前进步伐
• • •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改革创新、 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能力为先、全面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 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标准”的各部分内容,皆贯穿“德育为 先”,“以美育人”的战略主题。如在“课程性 质”第二条“审美性”中写道:“‘以美育人’ 的教育思想与我国的教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 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的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
“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坚持将“以 音乐审美为核心”列在首位,其内涵彰显“在潜 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情操、健全人格和以美育 人的功能”。在课程基本理念的其余各条中明确 “熟悉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 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 识和团队精神”。
第二类针对实验稿课标的内容标准,大部分 意见认为一些内容标准条文缺乏“刚性”尺度, 课程中的知识、技能未能得到应有的强调,知识、 技能水平要求的递进层次还不够鲜明。部分标准 偏低(如“演唱”“识读乐谱”等),少部分标 准又偏高(如“创作”“尝试用电脑创编音 乐”),城镇和乡村学校难以完成,希望能从实 际出发做出调整。
(3)实践性
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 性。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 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 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 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 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 良好的基础。
5.充实、改写音乐课程“总目标”
“学生通过音乐课程学习和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 实践活动,探究、发现、领略音乐的艺术魅力,培养 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涵养美感,和谐身心,陶冶 情操,健全人格。学习并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 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视野,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 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形成基本的音乐素养。丰富情 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4、音乐教学领域的扩展和更新。实验中的音乐课程,
将原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内容,充实为“感受与鉴赏” 教学领域,将唱歌(含小学低年级“唱游”)、乐器演奏 和识谱视唱内容,整合为“表现”教学领域,同时拓展出 “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两个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 从而实现对原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的充实、调整和更新, 使之更切合音乐课程性质、价值、课程基本理念及课程目 标的要求。
2、课堂教学中课程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教师教学设计中课程目标的定位上。绝大多数教 师能将相对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设定为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有机融合 的三维目标,全方位实现音乐课程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