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居民出行调查表设计说明书

居民出行调查表设计说明书

居民出行调查表设计说明书
一、居民出行意向调查存在的问题
1) 调查问卷设计的问题
①.表格的问题设计得过于繁琐,往往让被调查者在回答时没耐心看懂而直接随意选择答案,导致问卷的失真,得到的结论对研究与实际不符甚至向错误的方向引导。

②表格为了得到比较详细的信息而设置一连串的问题,且问题之间无逻辑性。

选项之间出现A包含B的现象。

③表格一些问题的设计不合理,从中得不到我们想要的信息,也可能得到失真的信息,我们称之为无效问题。

④表格中有时为了得到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而设置排序问题,通常此类问题得不到预
想的效果。

⑤个人属性中包含的隐私性问题得不到真实答案。

2)调查方法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大部分居民出行调查都采用问卷调查表的方法进行,但存在问卷抽样不科学的问题,结果可信度比较低,不能得出理想答案。

3)调查条件存在的问题
①地点选择的问题:为了得到较高的回收率,调查者往往会选择公交站台、地铁站、火车站等地进行调查。

得到的调查结果是出行属性和个人属性相识,得不到不同交通工具的选择情况,的不到各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②时间选择的问题:调查者一般会选择上下班高峰期进行居民出行调查。

上下班高峰期是居民出行高峰期,能得到比较真实的数据。

但是由于一些心理因素和时间因素,这段时间的进行调查的拒绝率偏高。

③人群选择的问题:由于地点选择的问题,人群选择会趋向单一化。

居民的出行是多样化的,不同居民的出行属性都各不相同,所以应该选择具有不同属性的群体作为调查对象,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二、设计调查问卷的相关原理
(一)意向调查
1.意向调查(stated preference,SP调查):指在一项交通服务实现前,通过预
先设计的各种相关影响因素和服务水平的组合,获得人们在不同条件(及多种选择方案)下的行为反应,以便预测该交通服务设施的影响结果和程度。

2.SP调查的评价
优点:计划人员可以有目的的设计交通方式(或交通政策)及交通服务水平,在新的交通方式开通(或交通政策实施)之前,可以很好的被预测开通(或实施)时的交通变化情况。

利用不同方案,从一个被调查者得到多个数据,从而提高调查效率。

缺点:与实际行动并不一致,从而产生偏差。

3.SP调查表的设计关键
由一个调查主体就能获得多种行为反应结果,因此可以以较少的调查样本量而
获得较多的数据。

所得数据与表格设计有很大关系。

不减少信息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精简调查表中设问及选项的数量。

运用正交试验设计原理或均匀设计原理减少选项,又不失精度。

(二)实际调查
1. 实际调查(revealed preference,RP调查):针对某些已经实施的政策或者已经
存在的设施进行相关的调查,需要被调查者根据他们的实际出行行为填写相关调查或问卷,在此调查结果基础上建立相关的概率模型或其他模型的调查。

2.RP调查的评价
优点:能得到真实的数据,得到真实的交通方式选择情况
缺点:变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使得调查内容过多:变量选择范围有限;目前一些选择行为,特性以及服务,可能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三)RP&SP调查
将两种调查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

(四)相关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在进行交通调查表格的设计时,关于个人属性这方面的内容往往会涉及到个人的隐私和困窘等问题,有时被调查者会拒绝回答或者填写不真实答案。

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利用巧妙的设问,不但减少被调查者心理的抵触感,且能得到比较真实的信息。

三、问卷调查设计应遵循的原则与框架设计
(一)设计原则
形式上:①按个人属性到出行属性的顺序排列问题
②答案以选项的形式直接给出,让被调查者直接选择
③设计的问题形式应简单、普遍化,太过特殊的问题形式会造成被调查者
答题的困扰
④不要出现多选加排序的组合问题
内容上:①问题设置不宜过多,越多拒绝率越高,得到的结果的准确率也越低。

②不宜涉及太多被调查者的隐私,如必须则不要直接进行提问,否则拒绝
率会很高。

对于此类问题,可用间接提问的形式来进行提问。

③问题设置应该简单易懂,不要涉及专业性名词
(二)设计框架
1、确定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这一步骤的实质其实就是规定设计问卷所需的信息,即要充分地了解本项调研的目的和内容。

为此需要认真讨论调查的目的、主题和理论假设,并细读研究方案,向方案设计者咨询,与他们进行讨论,将问题具体化、条理化和操作化,即变成一系列可以测量的变量或指标。

2、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
问卷设计不是简单的凭空想象,要想把问卷设计得完善,研究者还需要了解更多的东西。

调查对象的群体差异越大,就越难设计一个适合整个群体的问卷。

居民出行调查的理论有::SP理论、RP理论、社会心理学理论和行为学理论。

3、确定调查项目:个人属性和出行属性
①个人属性:住址,工作地点,性别,年龄等;
②出行特性:出发地和目的地,出发到达时间,出行目的,利用交通工具和所需时间,换乘,是否驾车,停车种类等
4、确定调查表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调查表对问卷结果是有影响的。

调查表的类型按问题答案分为:
1、结构式:答案在问卷上给出,只需被调查者选择即可;
2、开放式:问题不设置固定答案,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填写,适用于研究者不知
道答案的情况;
3、半结构式:介于结构式和开放式之间。

5、确定每个问答题的内容
一旦决定了调查表的类型,下一步就是确定每个问答题的内容:每个问答题应包括什么,是否全面与切中要害。

在此,针对每个问题,我们应反问:
(1)这个问题有必要吗?
(2)是需要几个问答题还是只需要一个就行了?
我们的原则是,问卷中的每一个问答题都应对所需的信息有所贡献,或服务于某些特定的目的。

如果从一个问答题得不到可以满意的使用数据,那么这个问答题就应该取消。

当然有些时候,还可以“故意”问一些与所需信息没有直接联系的问答题。

比如说在问卷的开头问一些中性的问答题,可以让被调查者乐于介入并建立友善的关系,特别是当问卷的主题是敏感的或有争议的。

四、调查实例分析
通过对附表一和附表二分别进行是调查(附表一为原始调查表,附表二为改进后的调查表),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以下在设计问卷调查表时的注意点:
1、“性别”一栏可由调查员根据实际勾选,减少问卷问题量。

2、收入等有关隐私的问题,在实际调查中被拒绝率较高,可采用迂回询问的方式得到
想要的结果。

例如在附表二中关于“收入”栏的设问运用恩格尔系数原理。

3、表一对于居住和工作地点的问题设计太过详细,导致得不到理想的答案,表二通过
改进,以选项的方式精确到居住行政区,既节约填表时间,又能得到比较有效的数据。

4、问题的形式宜简单易懂为主,不宜太过新颖。

如附表一关于“出行时间及方式”这
一栏,研究者为了使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联而采用新形式,而实际调查结果反
应因被调查者不理解而造成一些问题无效。

附表二针对此问题的修改是采用尽量简单的形式,在问题排列上突出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

5、在调查中研究者为了得到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而设置排序问题,通常此类问题得不到
预想的效果。

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设置此类问题。

6、附表二最后一栏设置的问题运用了SP调查的原理,意在得到居民在选择出行方式时
的潜在选择意向,对发展新的交通方式和调整交通政策更好的发展公共交通提供参考依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