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2影视画面的色彩与影调

2.2影视画面的色彩与影调

2.2 影视画面的色彩与影调
众所周知,光影和色彩是电影中非常重要的两个要素。

每一部影片都有一个统一的基调,引导着观众的视觉效应,同时色彩也起着表现主题、增添感染力的作用。

它们不仅能引导观众了解影片所要着重表达的情感,并能烘托剧情气氛,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2.2.1 5D Mark II 的画面色彩和光影评价
相对来说,佳能EOS 5D Mark II在色彩和光影方面的体现是很细腻的。

在可拍摄高清视频的相机中,5D Mark II 是很不错的选择,高清视频720p 1280×720,视频分辨率有640×480和1920×1080,视频拍摄帧数30帧/秒。

不仅色温偏差小、感光元件大(36×24mm眼平五棱镜、放大倍率:约0.71、倍视野率:98%),更是有着出色的降噪功能,让画面达到更加细腻的效果。

当使用自动白平衡模式时,EOS 5D Mark II可以获得很准确的色温感知,能够自然还原对象色彩。

即使在标准影片风格成像色彩饱和度不高的情况下,也没有明显的偏色,仍然能保持着佳能的一贯风格。

以上两幅画面均为5D Mark II 所拍摄短片中的画面,画面中的色彩明显很细腻、柔和,上图中人物的肤色、婚纱的白与下图中帽子的米白、五颜六色的墙壁都保持着事物的真实色彩。

与摄像机在色彩和光影的表现相比,5D Mark II 的色彩更细腻、柔和,光影对比更鲜明。

而且在设置不同的色调时,并不会出现明显偏色。

5D Mark II白平衡模式包括自动、晴天(日光) 、阴天、白炽灯、荧光灯、自定义和色温设置(2500-10000K),具备白平衡矫正和白平衡包围曝光功能,支持色温信息传输。

而大多数的摄像机在这方面的表现没有5D Mark II到位,如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摄像机:索尼的250p,或Z7C。

虽然同样可以调节白平衡,但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偏色,且价格也比单反相机更为昂贵,如一台Z7C 就需要4万多。

一款较好的单反相机,如5D Mark II,加上一个50*F1.4的蔡司镜头,总共才2万左右。

2.2.2色彩的运用与体现
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曾说过:“色彩是电影语言的一部分,我们使用色彩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就像运用光与影,象征生与死的冲突一样。

我相信不同色彩的意味是不同的,而且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色彩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在众多影片当中,有些电影是通过色彩的变化与对比来结构整部影片的。

如:《辛德勒名单》、《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英雄》《美丽人生》等。

《辛德勒的名单》——大面积黑色调凸现一片红,衬托了红的重要性。

同时,也对整个画面起到了很好的点缀作用,使画面看起来不会显得空洞乏味。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片的绿色让人感受到一种平静的气息,饱满的
画面不会显得拥堵。

《英雄》——这个画面给人一股冲动和紧张感,整体的黄加红让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熊熊烈火升腾的感觉,也让画面看起来很干净。

黄色的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

黄与红的混搭,威武中不失华丽。

《英雄》——主体的绿加上河水的白,赋予人一种寒冷而不失平和的情感。

虽然是打斗场面,但画面更多的是一种飘逸中的安稳。

《蓝白红三部曲之白》——整个画面由黑白灰构成,大面积的白让画面呈现出一种圣洁不容侵犯的感觉。

近景中新娘的微微一笑,让这份白渲染得画面更为快乐、纯洁。

白色的朴实、纯洁、快乐融入了黑和灰,整体上多了份含蓄。

2.2.3影调的运用
没有光线就谈不上成像,正如构图使影像具有形式和实体一样,光线使影像清晰。

要是没有了光线,也就没有形状的发现。

也就是说,光线是影视的基础。

影调即是在光线的照射下所产生的明暗对比、层次,是构成影视基调的因素之一。

影调可用黑白灰来组成画面效果。

早在黑白片时代,创作人员就十分注重片子的影调,当时运用的布景大多为彩色的,其目的就是为了使黑白灰层次更丰富。

现今的彩色片,也不仅仅是色彩的拼凑,同样也要重视色彩的黑白灰处理,以达到拥有影视片稳定的基调这一目的,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照明光线条件是重要的因家之一。

图为《辛德勒名单》的剧照,虽是黑白影片,但在影调的处理上,同样使黑白灰的层次极为丰富。

欧美的警匪片在影调方面的控制与体现有很多例子。

在影片中的坏人多是用底光或顶光,让整个人看起来阴森恐怖;好人则选用侧光和顺光居多,让人看起来生动、刚硬、有神。

《达芬奇密码》——导演用了一个顶光,而对画面和背景处理时,都用了大量的黑灰,使画面中的人物看起来阴森、黑暗。

《源代码》——在这个画面中导演利用侧光,突出主角脸部表情,让人物看起来更加地刚毅、生动。

《黑客帝国3》——侧光的映衬加上主角满脸的严肃,让主角更是显现出一种坚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