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篇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第三篇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 有害元素控制,e.g.As,Pb,Hg • 沉淀物控制,e.g.氢氧化物沉淀,硫化物沉淀
24
(4)生物学控制
• 药用标记化合物一般应按照国家药典规定,进行无 菌、热源检查,体内分布试验和生物毒性试验; • 无菌化 通常不能用热消毒和射线灭菌(会破坏生物活性), 而要用微孔过滤灭菌; • 无热源 以免破坏生物活性;
第三篇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RIT)
(Radioactive Isotope Tracer Technique)
1
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技术:
在被研究的样品中加入示踪剂,然后通过测量 示踪剂的位置和数量,追踪被测样品内部示踪原子 射性水平的变化及其活动情况来显示被研究样品的 动和变化规律的分析技术。 示踪剂 为观察、研究和测量某物质在指定过程中的行为 或性质而加入的一种标记物。 Hevesy于1923年首先用天然放射性212Pb研究铅盐 在豆科植物内的分布和转移。
ΔP F = KS L
K为渗透系数(L·T-1)
43
设板材厚度为L ,过流截面积为S ,板材两面间的 压差ΔP ,渗透/扩散质量流率F(量纲M·T-1),示踪剂质 量浓度为C(量纲M·T-1) • 扩散的描述:斐克定律(Fick’s Law)
∂C F = − Di S ∂L
D为稳态时的扩散系数(L·T-1)
22
(2)化学控制
• 标记化合物的放射化学纯度测定 层析、电泳、高压液体色谱、反向同位素稀释 • 溶液pH值测量 产品的稳定性和它的生理行为明显受pH值影响, 所以标记物溶液的pH值也应控制 • 标记化合物浓度测定以及化学杂质的控制 溶点、沸点、折光率、旋光率、磁共振谱、紫外/ 红外分析
23
(3)(药物)制剂控制
4
一、RIT基本原理
对于含有x个A类原子和y个放射性核素A*原子的系 统 S,经过变化进入Z或Z*状态,可示意表示为: S(xA,yA*) Z(x’A,y’A*) Z*(x’’A,y’’A*)
认为同种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的物理化学行为相同, 而同位素效应可以忽略的情况下,则:
5
x' y' = x y
12
2、示踪同位素的制备
• 反应堆 e.g.57Co(n,γ)60Co, 14N(n,p)14C, 238U(n,γ)→… → 241Am, 32S(n,p)32P,6Li(n,α)3H 分离铀裂变产物得到99Mo、131I、89Sr(锶) • 加速器 e.g.14N(p,α)11C,20Ne(d,α)18F, 127I(p,5n)123Xe → 123I,203Tl(p,3n)201Pb → 201Tl • 放射性核素发生器 e.g.99Mo-99Tcm(锝)核母牛,113Sn-113mIn发生 器,68Ge-68mGa发生器
9
无载体RIT:可用极少的量达到极高的分析灵敏度。 无载体放射性同位素的获取: 1)化学分离法; 2)高通量快中子照射; 3)高通量热中子照射铀,回收提取其裂变产物; 4)高通量光子、带电粒子照射。
10
(2)放射性质选择
射线种类: β射线在同等强度下易于防护; γ射线穿透力强,且便于能量甄别,可进行多元素RIT; α射线射程太短,一般不用; 半衰期:较短不易操作,较长不便防护及后处理
34
35
• 地下充气电话电缆长置于陶瓷管里; • 82Br(半衰期36h)标记的溴乙烷来进行检测; • 被检验的电缆与含有标记过的溴乙烷的压力容器 相连接; • 如有泄露,放射性蒸气将进入陶瓷管进而进入过 滤器(含有活性炭,吸附溴化物效率高)
36
高炉护衬耐火材料磨损情况的测定(冶金)
• 将适量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用60Co)埋入炉衬耐 火材料一定深度(磨损极限深度)的位置上; • 在生产过程中,定期检查铸铁及铁渣的放射性,根 据放射性强度的变化情况,得知炉衬的磨损情况;
20
4、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质量控制
• 体内用与体外用标记化合物质量控制指标不尽相同, 体内用标记化合物除满足一般药物外,尚须进行多种 控制。 • 以体内用标记化合物为例,在此分六方面介绍:物理 控制、化学控制、制剂控制、生物学控制、稳定性控 制、测量精度控制.
21
(1)物理控制
• 主要包括放射性核纯度鉴定和放射性活度测量; • 放射性核纯度鉴定 一般采用能谱分析法; Ge(Li)能谱仪; • 放射性活度测量 经绝对测量刻度过的电离室、流气正比计数器、 液体闪烁计数器; NaI(Tl)γ闪烁谱仪、Ge(Li)能 谱仪;
8
物理型RIT:不需要与被示踪物质具有化学上的同一 性,只需要满足有限的几种不太严格的物理、化学条 件要求; e.g.高黏度流体研究、破裂/泄漏测量 可活化RIT:指那些用中子或带电粒子活化可以测量 的非放射性示踪剂; 相比直接用RIT示踪,它不会引起任何辐射损伤、 可长期储存; e.g. 参见中子活化分析
11
• 放射性比(活)度A: p.s. 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的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活度 为放射性比度 其单位有:kBq/kg、μCi/g 至少应满足:ACK/D >B C-原始放射性物质用量;K-计数效率;D-冲稀倍数; B-本底计数,A-稀释前的比度 至多不超过剂量安全限制 • 此外,RIT核素以射线能量单一、生物毒性小、易于 获得为宜,也要考虑标记分子的稳定性、纯度、比活 度、标记难度以及标记反应的可重复性等.
18
(4)辐射合成标记法
通过中子、带电粒子、γ射线等,活化化合物中 的某种原子而得到标记化合物。 • E.g.中子活化60Co标记维生素12B • 优点:有时是唯一或特异性最好的标记方法; • 缺点:辐射过程的破坏作用限制了其使用范围;产 额、比活度不高;
19
(5)放射性碘标记法
• 针对125I、131I、123I,主要用于放射性免疫分析,目前 常用氯胺T法。 氯胺T:生产糖精的副产品,常用作印染漂白剂,是 一种温和的氧化剂,在水溶液中产生次氯酸,可使碘 阴离子(常用Na125I)氧化成碘分子。活性碘可取代肽链 上的一个或两个氢,使之成为含有放射性碘的多肽链。
38
扫描汽车发动机 以检测齿轮
受辐照的齿轮齿尖
汽油过滤器与 伽马监测器装配
记数率计 计算机
通过放射技术即时测算发动机损耗情况
39
测量血液循环速度(疾病诊断)
• 测量时让病人仰卧在病床上,然后从手关节处注入含 有放射性24Na(半衰期15h)的食盐溶液; • 利用探测器测量放射性钠放出的γ射线,确定血液由 手关节流到脚(或其它部位)所需要的时间,以确定 是否患动脉硬化或静脉扩张; • 动脉硬化-血流时间105秒; 静脉扩张-30秒; 正常人-43秒左右;
16
(2)同位素交换标记法
两种不同分子之间用同一元素的同位素相互替代。 • E.g.2H2O中的2H交换有机化合物中的1H • 优点:操作简便、快捷 • 缺点:标记多不牢靠;难以标记特定位置
17
(3)生物合成标记法
利用酶、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的生理代谢过程,在 引入放射性核素后合成有机标记化合物。 • E.g.14C标记尿酸,35S标记维生素 • 优点:可标记区分光学异构体及生物活性分子;有 时是唯一标记方法;合成产物具有生物性 • 缺点:合成产额低;标记位置不易控制;分离提纯 复杂;对机体产生辐射损伤
25
(5)稳定性控制
• 标记化合物的稳定性取决于:化合物本身性质、标 记原子放出射线而产生自辐射分解情况 • 辐射分解 1)初级内辐射分解 标记化合物由于放射性标记原子的核衰变而产生的 辐射分解效应; e.g.14CH314CH3(乙烷)→14CH314NH2(甲胺) 2)初级外辐射分解 放射性标记原子放出射线直接作用于化合物分子, 引起分子化学键断裂,造成分解作用; ~比活度&浓
13
14
3、放射性示踪剂的标记
• 在多数情况下,标记过程越快越好,以免大量放 射性物质衰变掉。 • 可分为: 化学合成标记法、 同位素交换标记法、 生物合成标记法、 辐射合成标记法、 碘标记化合物(氯胺-T法)
15
(1)化学合成标记法
通过化学反应将放射性核素引入化合物。 • e.g.14CO2,35SO2 • 优点:可以定位标记;结合键稳定、牢固 • 缺点:一般步骤较多
30
三、RIT的具体应用
1、物质的鉴别和探
B-金属套管;C-铅块;D-波纹管;E-待测管路中的液 体;F-弹簧; 阻塞检查
31
• 在地表用灵敏的辐射探测器测量出关键部分,确 定阻塞的确切位置; • 所需60Co(半衰期约5.3年 )活度约为7~20GBq (因管道通常埋在地表以下约1~1.5m深的位置)
32
33
• 泄露前的本底; • 将放射γ射线的液体放射性同位素示踪剂注入管 道,进行示踪研究; • 注入示踪剂1h后,装在液压驱动阻塞检查器中的 探测器(通常是用电池作电源的GM探测器,输 出信号用磁带录音机记录)开始监测残留放射 性; • 管子末端卸下磁带,重新播放,其信号用记录仪 记录; • 小峰代表管道破裂,大峰对应于参考辐射源;
37
机械零件磨损情况测定
• 大型发电厂的内燃机一般不停机,活塞和曲轴连杆 须连续工作; • (方法一)定期检修更换; • (方法二)使用中子照射活塞环,使活塞环中的金 属铁形成放射性同位素铁; • 内燃机运行中,金属铁磨损产生的微粒会脱落活塞 环而落入机器润滑油中; • 将润滑油与探测器相连,测出其中放射性铁的含 量,以判断活塞和活塞环是否需要更换;
28
(6)测量精度控制
• 制样:被示踪样品,通常要经过提取、精制及纯化 过程,制成固体、液体或气体试样; 方法:沉淀分离、萃取分离、离子交换分离、层析 离; • 测量: 固体、精度要求高——Ge(Li)探测器 精度要求低——闪烁计数器
29
5、放射性示踪的基本步骤
• 概括得到: 制备示踪剂→标记待测物→加入待测系统→ 取样处理→放射性测量→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