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与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的教学策略与单元设计任何形式教育的效果都是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产生的。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与教并重,教师必须先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才能确定如何施教。

关于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生物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每一节课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准备。

一、什么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以教育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技术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案、优化教学总体成效的过程。

1.教学设计依据的教育教学原理(1)学习方式一般指的学习方式主要有三种:接受学习、发现(探究)学习、体验学习。

(2)学习的主要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生物教学的一般教学理论(1)重视探究,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2)强调直观,发展学生观察和思维的能力(3)关注合作,发展学生合作学习及交流的能力3.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2)直观性原则(3)综合化原则(4)实践性原则教学系统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二、单元教学设计1.什么是单元(模块)教学设计?教学的整体观——整体与局部的统一在教学中应该将学习的内容升华到更大的思考主题,并形成理解框架和概念网络。

整体设计的思想:解决课时与理念的矛盾单元(模块)教学设计就是从一章或者一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2.单元(模块)教学设计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程序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反馈性原则3.单元(模块)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整体性、相关性、阶梯性、综合性研读课标,精读教材,把握单元的知识体系,明确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完整地认识高中生物课程中各个单元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细化需要落实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关实验和探究活动以及重点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

例如:高中课程设计及模块教学高中生物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3个模块;选修部分有“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和“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3个模块。

每个模块36学时、2学分。

每个模块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价值如下。

“生物1:分子与细胞”模块有助于学生较深入地认识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理解生命活动中物质的变化、能量的转换和信息的传递;领悟观察、实验、比较、分析和综合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应用;科学地理解生命的本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生命的延续和发展,了解遗传变异规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领悟假说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理解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统一,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过程中的对立统一,形成生物进化观点。

“生物3:稳态与环境”模块有助于学生认识发生在生物体内部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理解生命系统的稳态,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领悟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形成生态学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高中生物课程各模块关系图《分子与细胞》模块的内容包括细胞的分子组成,细胞的结构,细胞的代谢,细胞的增殖,细胞的分化、衰老和凋亡五部分。

(在细胞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动的特征)细胞是生物体结构与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由于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也进入了分子水平。

《分子与细胞》单元备课:明确本模块各知识间关系、与之相关的实验安排与实施;根据单元知识、能力要求特点,选择主要的教学策略;单元课时如何分配?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的手段?《分子与细胞》模块突出的生物学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构建单元知识框架,建立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框架核心内容教学策略单元(模块)设计之后,需要进行的是章节的设计。

章节的设计是在模块基础上更深入的细化。

要关注不同章节的主要内容,找出这些内容在单元中和在整个课程框架中的位置,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共性和不同。

需要考虑章节之中的实验和探究等活动的设计。

尽早充分准备,保证活动落实的时间和质量。

总之,在章节设计中还要从整体上把握,适当注意细节。

课时教学设计1.一般过程前期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媒体或资源——设计教学评价2.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根据内容和方法寻求理论支撑教学背景分析(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方式、技术准备):清楚教什么,怎么教教学目标:研读课标,设计学生学习可达到的目标。

按照课标要求,使用恰当的行为动词,描述的主语是学生教学流程示意:一节课(或一个单元)内容的教学环节规划教学过程:具体过程学习效果评价设计:教学反思:关于教学策略一、高中生物学概念教学及策略根据《课标》的内容标准要求,高中生物学必修3个模块涉及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条目有70多个,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并使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有个性的发展。

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与人生规划能力,对国家的兴盛、社会的进步、个人的终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学习生物学的基本原理,构建生物学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外延和应用范围。

在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中,依然要贯彻和落实《课标》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理念。

1.概念教学策略一:讲述与演示结合,逐步构建生物学概念一般要经过“提供感性材料——启发思维认识本质——综合概括准确定义——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等几个环节。

提供感性材料:由感性到理性,由表象到本质,从直观到抽象,是使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重要途径。

因此,在讲解概念的时候,应首先提供感性材料,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

包括观察实物、实验;回忆过去的经验、事实,唤起对旧有知识和表象的记忆,为学习新的概念提供一个清晰、明确的认知基础。

感知是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各种各样的相关的直观材料、事例、经验、旧有知识等等都可以丰富学生的感知。

启发思维认识本质:生动的直观,形象化的语言,可以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但要形成概念,仅积累感性认识是不够的,因为仅有感知并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老师应在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启发他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等思维活动,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识事物的本质。

在处理重点与非重点的关系时,要把力量集中在解决重点问题上,使重点问题引人注目,而非重点防在一般情景之中,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上。

综合概括准确定义:当事物的本质揭露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概括。

即用清晰、简练恰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确切的表述,明确地揭示出事物的内涵。

通过练习巩固概念: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必须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

概念的形成只是第一阶段的完成,而认识的第二阶段必须通过有关的作业或练习,运用概念解决典型的、有针对性的问题才能完成,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才能巩固。

应用概念解决新问题:概念认知的更高级阶段,即知识的结构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即与相关的相近的、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比较,明确他们的区别与联系,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的概念,使学生对概念达到更深入的理解。

如细胞质基质、叶绿体基质、线粒体基质,动反射与反射弧,基因与等位基因,染色体、染色质、染色单体等的比较等。

除了对概念进行区别比较外,还要辨认概念内所包括的各种事物或事实的不同特征,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外延。

从而使概念得以深化。

当学生学习一个新概念时,要尽可能地与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不仅为学习新概念奠定了基础,也有利于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而且也易于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在让学生形成概念时,可以同时显示多种事例。

同时显示容易比较,区分出各种具体事物的不同特征。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考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案例1:细胞与能量【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列举细胞中能量转化实例, 简述能量对于细胞的意义;举例说出什么是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描述ATP 分子组成及特点,解释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二、能力目标运用已有知识,通过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解释ATP 为什么是细胞的能量“通货”。

三、情感目标认同生物体和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生命系统;认识ATP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物质与能量的关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ATP 的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 【教材分析】新陈代谢可理解为活细胞内全部化学反应的总和,凡化学反应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

“细胞与能量”作为《分子与细胞》模块第三章“细胞的代谢”的开篇,包括三个主要内容:能量的转化、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ATP 是能量通货。

通过以上内容,在说明细胞中的能量转化的基础上,初步概括了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的关系以及和细胞生命活动的关系,因此本节内容是学习继续学习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和细胞中两大最重要的能量转化反应——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打下基础。

【教学设计】首先通过类比说明生物体和细胞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摄入、利用物质和能量维持其结构的有序性和生命活动,引入本节课教学。

随后通过射箭运动员运动中的能量转化分析,明确化学能是细胞中最重要的能量形式,概括生物界中的能量转化轮廓,以实现章开篇对全章内容学习的统领作用。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蛙腓肠肌收缩实验结果的分析、萤火虫发光原理的展示等,指出ATP 是生命活动的能量通货(直接能源物质),然后再通过讲解ATP 的结构以及特点,分析ATP 和ADP 的转化条件,讲解ATP 推动肌肉收缩、物质合成和转运的原理,进一步说明ATP 在能量代谢的作用。

【内容要点】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 第一节 细胞的代谢一、 能量的转化 动物、人有机吸能(光) CO 2神经传导肌肉收缩 植物有机物中ATPATP 是细胞中的能量“通货”,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的纽带 二、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三、ATP 的结构和功能(一)ATP 的结构及特点 (二)ATP 与ADP 的转化案例2:《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知识目标: 说明兴奋的本质,兴奋与动作电位、神经冲动的关系;阐明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