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课件
⑶阿是穴
——以病痛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 点作为针灸部位,既无固定位置, 又无具体穴名的一类腧穴。“以 痛为腧”。 并有“天应穴”、“不定穴” 等之称。
三类腧穴的特点:
定 经 定 位 定 名 主治作用
①局部作用 ②循经治本经 本脏腑器官病 ①主要对某病 有特效 ②局部作用 治局部病变 有归经 有固定 有专用 经 穴 分布在十 位置 穴 名 四经中 有固定 有专用 奇 穴 无归经 位置 穴 名 阿是穴 无归经 无固定 无专用 位置 穴 名
4.参照动植物命名 即根据动植物的名称,以形容腧穴所在部位的形 象而命名,如伏兔、鱼际、犊鼻、鹤顶、攒竹等。 5.借助建筑物命名 即根据建筑物来形容某些腧穴所在部位的形态或 作用特点而命名,如天井、屋翳、库房、地仓、梁门等。 6.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即根据腧穴部位或治疗作用,结合阴阳、脏腑、 经络、气血等中医学理论命名,如阴陵泉、心俞、三阴交、血海等。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与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二)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三)抗御外邪,反映症候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一)分经辨证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络属, 它可以反映所属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 就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 的部位及联系的脏腑,作为辨证归经的依据。 分为辩证归经与辨位归经。
3. 腧穴的命名
1.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即根据腧穴所在人体解剖部位而命名,如乳下的 乳根,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等。 2.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即根据腧穴对某种病证的特殊治疗作用命名,如 治目疾的睛明、光明,治水肿的水分、水道,治面瘫的牵正等。
3.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即根据自然界的天体名称,结合腧穴所在部位的 形态或气血流注的情况而命名,如日月、上星、大陵、丘墟、太溪等。
18
9 9 9 8 5 8
直寸
横寸 横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横寸 用于确定头前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头后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部任脉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上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腹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胸腹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胸 腹 胁 部
胸剑联合中点(歧骨)—脐中 脐中—耻骨联合上缘 两乳头之间
见P13“常用骨度表”
部位
起止点
前发际正中—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前发际正中
折量寸
12 3 3
度量法
直寸 直寸 直寸
说明
用于确定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或后发际及其头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头 面 部
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后发际正中
眉间(印堂)—后发际正中—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
前两额发角(头维)之间 耳后两乳突(完骨)之间 胸骨上窝(天突)—胸剑联合中点(歧骨)
(三)循经取穴
依据在于“经脉所通,主治所 及”。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 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 的腧穴来治疗。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四)药物归经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
如头痛:太阳经头痛——羌活,蔓荆子,川芎 阳明经头痛——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柴胡,黄芩,川芎 厥阴经头痛——吴茱萸,藁本
用于确定腰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肩背部经穴的横向距离 用于确定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前臂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用于确定下肢内侧足三阴经穴的纵向距离
下 肢 部
胫骨内侧髁下方—内踝尖 股骨大转子—腘横纹 腘横纹—外踝尖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臀沟—腘横纹,相当14寸) 用于确定下肢外后侧足三阳经穴的纵向距离
⑵体表标志法(自然标志取穴):
<1>固定标志法:
背部的标志: ①第七颈椎棘突为最高的棘突 ②肩胛岗内端平第三胸椎棘突 ③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 ④髂嵴平第四腰椎棘突 <2>活动标志法:需要采取相应的动作 才能出现的标志。如关节、肌肉、皮肤 随活动而出现的凹陷、皱纹。
⑶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法、 指寸法): ① 中指同身寸
腋窝顶点—第11肋游离端(章门)
腰 背 部 上 肢 部 肩胛骨内缘—后正中线 肩峰缘—后正中线 腋前、后纹头—肘横纹(平肘尖) 肘横纹(平肘尖)—腕掌(背)侧横纹 耻骨联合上缘—股骨内上髁上缘
12
3 8 9 12 18 13 19 16
直寸
横寸 横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直寸
用于确定胁肋部经穴的纵向距离
经穴的数目: 战国 《黄帝内经》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宋-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明-杨继州《针灸大成》 清-李学川《针灸逢源》 其中 约160穴 349穴 354穴 359穴 361穴 一直延用至今
一名双穴(十二经穴)309穴 一名单穴(任、督脉) 52穴
⑵奇穴
—— 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而 具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的 经验效穴,统称“经外奇 穴”。简称“奇穴”。
①双相良性调节作用 当机体功能低下时 机体功能增强 某些穴位 (同一穴位) 当机体功能亢进时 恢复正常
②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 位、素髎升压
4、腧穴的定位方法: ⑴骨度分寸法 ⑵体表标志法 ⑶手指比量法 ⑷简便取穴法
⑴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量法): 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 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 定出分寸用于腧穴定位的方 法。
二、腧穴总论
1、腧穴的含义:腧穴是人 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在体表 的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 同时,亦是针灸和其他疗法 施术的部位。俗称“穴位” 。
腧穴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腧穴──属经络──属脏腑
2、腧穴的分类:
腧穴分为
经 穴 奇 穴 阿是穴
⑴经穴
——十二经脉与任脉、督脉的腧穴称“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固定名称、 固定位置和归经的特点,而且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3、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 远治作用 特殊作用
⑴近治作用:
有治疗穴位所在部位及邻近 部位组织器官、脏腑病变的 作用。这是所有穴位的共同 点。
⑵远治作用:
十四经穴还能治疗本经循行 所过的远隔穴位所在部位的 组织、器官、脏腑的病变, 甚至对全身有影响。
⑶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