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理论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 阴经循行重体内 善治脏腑病
❖ 阳经循行重体表 善治外经病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阳、腑、表
阴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阳 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经 属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属 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腑 络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络 腑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脏
❖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背腰部
腹部 胸部
第一侧线
第二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三侧线
1.5寸(膀胱经) 3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2寸(肾经)
经络学说的形成
❖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 腧穴功效的总结 ❖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脉
经
经
奇经八脉
络
十五络脉
络
孙络、浮络
肢节
十二经别 附
十二经筋
属 结
十二皮部 构
十二经脉
❖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四肢分经,头、躯干部分部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 作用 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反应病候 ——临床上,从外部的诊察和施治,可推断和治疗内部的疾 病
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
标本
❖ 指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 标——上,本——下 ❖ 四肢为本,头面躯干为标
根结
❖ 根,根本,开始;结,结聚,归结。 ❖ 根结所表述的是一种向心性的经气循行输注,
联系。 ➢ 遍布全身的络脉,其作用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
以濡养全身组织。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 之正 □□□经别
❖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肘膝上下 ➢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的阳经 ➢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 说明病理变化 ❖ 指导辨证归经 ❖ 指导针灸治疗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说明病理变化
❖ 病理状态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可反映症候征候
❖ 经络气血阻滞——疼痛或肿胀 ❖ 气血郁积而化热——红、肿、热、痛
经络的实证
❖ 气血运行不足——麻木不仁、肌肤萎软及功能减退——经络虚证
❖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
较广 ❖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咽、
喉等器官均有联系。阴经…… ❖ 图表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 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 《灵枢·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手,手 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
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
❖ 表里阴阳经 ——在四肢末端衔接
❖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接
❖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奇经八脉
❖ 定义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 脉、阳蹻脉的总称。
❖ 命名 ➢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 腑,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
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 及肌肉丰厚处 络 散 六阳结于头面 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
六阴结于胸腹 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十二皮部
❖ 定义 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在皮 肤所散布的部位
❖ 分布区域 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
针灸学
上篇
针灸理论
第一章 经络理论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结构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 血络——出现郁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
❖ 作用: ➢ 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在
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 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通
即从四肢末端流向头、胸、腹。 ❖ 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头、胸、腹 三部为
结——“四根三结” ❖ 根结的理论,说明经气循行两极相连的关系,
阐述了人体四肢与头面躯干的有机联系和腧 穴之间的配合作用。
根结与标本
❖ 十二经脉的“根”与“本”、“结”与“标” 位置 相近或相同,意义也相似。
❖ 根者,本者,部位在下,皆经气始生始发之地,为 经气之所出;结者,标者,部位在上,皆为经气归 结之所。
2寸(胃经) 4寸(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 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 脏腑病→经络、腧穴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辨证归经
❖ 辨证归经——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通过辨析患者 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部位发生的病理变化,以确 定疾病所在的经脉。
❖ 举例 前额及前头痛——阳明头痛 侧头痛——少阳头痛 后头及项痛——太阳头痛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分布
作用
四肢:十二经之络 络穴(肘膝以下)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加 渗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强 灌
前:任脉别络 鸠尾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表 气
躯干 后:督脉别络 长强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里 血
侧:脾之大络 大包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经
孙络、浮络
难以计数,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络脉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 出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阳经经脉
阳经经别入于本经,
阴经经别合于阳经
合出
阳经
阴经
阳经经别
入
离
经别联系简图
十二经别——“六合”
❖ 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阳 经经脉。这样,十二经别以表里两两相合为六对, 称之为“六合”。
❖ 作用: ➢ 加强了表里两经和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 ➢ 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 ➢ 补充了经脉在循行分布上的不足,使十二经脉对人
❖ 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故又称为“正经”。 ❖ 十二正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
确定的。
❖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 性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 三阴
❖ 厥阴-少阳 衰
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功能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①含义 ②地位
经脉
经:路径 粗大,主干
络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横、斜,纵横交错
④分布形式
线状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⑤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经络学说
❖ 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 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 互关系的一种系统的理论。 ❖ 地位 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 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 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 系最为密切。
十五络脉
❖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称为“十五络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