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的管理之道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并起。
最终唯有曹操、刘备和孙权建立了自己的霸业,形成三国鼎立之势。
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迅速崛起,孙权子承父业掌控江南,而刘备,一个编席贩履之辈何以建立自己的基业成为一代枭雄?这就得益于他刘家独步天下的管理之道了。
刘备管理之道一:身正为范,树立良好个人形象,魅力型管理。
刘备以仁为本的领导观,使他能赢得社会各界尤其是底层民众的广泛同情与支持。
他初做定州中山府安喜县尉时,督邮巡视至县,便有五六十个老人在督邮面前替他求情说话。
陶谦让徐州,刘备谦意推辞,徐州百姓则拥挤在府前哭拜:“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在被吕布击败投靠曹操途中,投宿于青年猎户刘安之家,刘安一时寻不到野味,乃杀其妻以献食。
在曹操的大举进攻面前,从新野、樊城败退,两县之民一同表示:“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即日扶老携幼,将男带女,滚滚渡江。
因曹操追兵将至,众将劝刘备弃却百姓先行撤退时,他道出了心腹之言:“举大事者以人为本。
今人归我,奈何弃之?”刘备正是以儒家仁的要求来规范自己,从而树立了自己的政治声望,为自己积累了图霸天下的政治资本。
刘备一生致力于惩处汉贼匡扶汉室。
即使是在打了败仗剩下孤家寡人一个之时仍然高喊出只要他一息尚存,誓与曹贼为敌的震撼一
句。
刘备的仁义和忠诚赢得了他的集团对他的忠诚,赢得了人民对他的忠诚,赢得了自己的霸业。
刘备的管理之道二:凝聚人心,将自己的集团打造成为团队,团队型管理。
要想自己的集团强大有战斗力就必须有愿意真心为自己卖命的下属。
为何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单骑寻刘备?为何徐庶终生不愿为曹操出一谋划一策?为何诸葛亮能为刘老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何以让自己的下属能如此真心为自己服务?第一、付诸真心,待之以深情重意。
桃园三结义让关羽和张飞一生紧随刘备,成为了刘备集团的核心。
第二、善意试探,回之以耿耿忠心。
刘备临终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如果阿斗不成器可以取而代之,正是这样的话使得诸葛亮大为感动,至死也要尽力辅佐小老板。
相比较曹操集团,曹老板他是一人高高在上,要时刻警惕保证自己的权势不被反噬,由此可见曹氏集团是一个君臣式的等级集团。
而刘备不用像曹操那样提防别人,因为刘备下属的心都被他征服了,都聚成了一个整体为他服务,为匡扶汉室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刘氏集团是一个兄弟式的团队。
这就决定了曹操集团只能叫集团,而刘备集团却成功的升级为团队。
刘备的管理之道三:知人善用,用人不疑,充分信任下属,信任型管理。
刘备识人精准,他既能看清一个人的特性、能力,也能把握一个人与自己的感情深度,这是他作为一名杰出领导人的高超之处。
刘备
曾准确地指出关、张二人各自的优缺点。
他指出,关羽体贴士卒,但在众将面前傲气太足;张飞尊敬有才能的将官,却常酒后鞭挞羞辱普通士卒,而这将是张飞的取祸之道。
果然张飞最后因此而被叛军杀害。
刘备亦十分看重赵云,赵云在公孙瓒手下不甚得志,而刘备与之初次见面,就甚相敬爱,有不舍之心,分别时让赵云“屈身事之,相见有日”。
最后赵云成功的成为他的五虎上将之一。
刘备不仅有知人之明,而且能较客观地评价自己的能力极限。
所以他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聘请大贤辅佐,待之如师。
刘备对自己属下也是绝对的信任,在得到诸葛亮的辅佐后,刘备对其言听计从,虽因此招致关羽张飞等将士的不满但能力排众议重用诸葛亮,不管是在军事上还是内政上都放手让他去干,成就了诸管家“扶汉祚于三分天下,卧龙不亏宗臣”的一段佳话。
在当阳长坂坡,刘老板军队被曹老板兼并,赵云只身单骑奔往曹兵方向,众将皆以为赵云从此投曹操、奔富贵而去,惟有刘备坚信“子龙从我于患难,心如铁石,非富贵所能动摇也”。
果然赵云此举是为杀出重围救阿斗。
刘备管理之道四:虽处草莽,目标明确,且目标足够吸引人激励人感召人,目标型管理。
刘备自起兵来,连战不利,无基无业,然绝不兴无义之兵,缴无义之利。
尽管势力很弱,但志向不灭,名重天下,百姓皆知其仁而爱人,走当阳,十万黔首。
取荆州,名士景从。
在投靠刘表后,刘表待之甚厚,久无战事,生活安逸,一日与刘表共语时起身入厕,见自己因久不骑马奔驰疆场,胯下长了肥肉,即“髀肉复生”,不觉潸然流
涕,入席后刘表怪问其故,长叹曰:“备往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散,今久不骑,髀里肉生。
日月蹉跎,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安逸的生活并不能使他舒心,因为这种生活不是自己的理想目标,反而是对目标追求的延误,不由悲从心来。
刘备品德高尚,仁义自居,世人称之;刘备胸怀大志,一生进取,世人仰之;刘备重视人才,知人善用,世人从之;刘备信任下属,用人不疑,世人赞之。
正因如此,刘备成功了,刘备的管理之道成就了别人,更成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