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信息化实践与探索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钢信息化实践与探索时间:2008-03-31 文章来源:武钢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国有钢铁联合企业。

在长期的建设发展历程中,武钢倾注着党中央四代领导人的关怀和期望。

按照国资委《关于加强中央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和信息化工作会的要求,武钢坚持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从上世纪70年代引进“一米七”轧机开始,武钢在信息化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进入新的世纪,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以及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挑战,武钢不断进行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在钢铁主业范围内对原有业务流程进行了重新设计和再造,并以信息化为推动力,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

从2001年起,武钢投入巨资开发整体产销资讯系统。

整体信息化的成功实践,不仅完成了从销售订单到产成品出货全过程数字化管理,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营效果;不仅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推动了管理水平的大幅提升,以企业信息化系统已成为武钢生产经营不可缺少的装备,是武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武钢信息化平台建设概况㈠武钢信息化建设的背景武钢作为国内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集团,由于历史发展、建设、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虽经近二十年来的探索和管理创新,在多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成绩,但与建立企业级整体信息化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

一是“金字塔”型条块分隔管理造成部门间相互推诿、扯皮,处理效率低下。

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要对原有的部门利益、岗位权利进行再分配,需要有解决的智慧、方法和信心。

二是长流程多制程的钢铁企业的流程复杂,产品的制造过程涉及多个部门,没有信息化的支撑,企业很难达到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是在传统的体制下,一项业务一般要涉及多个部门,以至于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使业务流程梳理、规范和重组过程变得复杂。

四是企业历史上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使原有产线多、工艺制程变得更复杂。

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大型钢铁企业实施企业级信息化系统,国内外同类项目参考经验少,这也是武钢为什么选择以企业级整体产销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数字化的突破口,实现以信息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由所在。

㈡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武钢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在:必须与公司的发展战略相吻合;重新评估公司整体的业务流程,根据发展战略,建立相应的整体信息系统的架构与发展蓝图;科学建立公司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集成的管理体系;开发实用、高效的软件系统;避免产生信息孤岛、信息断层以及重复投资;最终达到通过信息化实现以销售订单带动物流、资金流,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竞争要求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

系统建设有三大目标:一是按照ERP系统的管理模式开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合同为主轴的产销整合管理和追踪,实现产销一体化。

二是成本管理覆盖生产流程,资金控制贯穿企业全部业务活动。

三是建立机构上的一级管理模式,实现物流、信息流与价值流的高度统一。

㈢系统建设及运行情况武钢信息化建设是以整体产销资讯系统为依托,分阶段实施。

一期工程于2003年1月正式上线,二期工程2005年1月投运,2006年全面达产。

整个系统包括15大专业管理,91项子功能,按照可比口径统计,软件总程序规模约1200万条语句,硬件包括252个服务器和6710个终端设备。

网络覆盖面积21平方公里。

终端用户覆盖范围包括了武钢股份公司、集团公司、国贸总公司的主要管理部门,以及与钢铁主业具有紧密关联的其它单位,参与系统整体应用的二级单位超过30家。

武钢整体信息化系统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效益驱动”的思路,围绕大型钢铁企业管理核心��“以财务为中心、产销一体、管控衔接”的技术路线,采用定制化模式开发基于一级管理多层结构的大型冶金企业综合自动化整体系统。

先后解决了诸如工艺制程多变、内部核算复杂,系统规模大、浩瀚的基础数据的整理以及信息孤岛问题。

在建设工期短,工程组织协调困难的条件下克服了体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不仅完成了从销售订单到产成品出货全过程以及原料、设备、工程领域的数字化管理,也大大提升了武钢的核心竞争能力,每年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2006年,武钢建立了企业级信息安全管理体系。

㈣系统的主要功能⑴.销售管理系统。

包括客户管理、销售合同管理、销售资源及价格管理、货款管理、销售帐务管理。

⑵.技术质量管理系统。

包括产品规范和冶金规范管理、化物试验记录管理、生产合同处理、质保书打印管理。

⑶.生产管理系统。

包括产能计划管理、炼钢计划及排程管理、热轧生产计划排程管理、冷轧及硅钢生产计划排程管理、长材生产计划排程管理、轧板生产计划及排程管理、板材及型线棒合同跟踪管理、方坯及板坯存货管理。

⑷.存货与出货管理系统。

包括热轧、轧板、冷轧及硅钢半成品和成品存货管理、长材料半成品和成品存货管理、外围仓储管理、出货结算管理、运输计划管理。

⑸.财务管理系统。

包括普通会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产副品存货帐务管理、物料存货帐务管理、原料存货帐务管理、厂务会计管理、报支管理、应付帐款管理。

⑹.物流供应链管理系统。

包括铁区物流管理、钢区物流管理、采购管理、物料管理、原料及存货管理、财务抛帐管理。

⑺.设备及工程管理系统。

包括设备资产管理、维修计划管理、设备预算费用管理、设备履历绩效管理、设备外包协力管理、物料存货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资本支出管理、工程工务管理、工程进度管理。

⑻.客户关系及电子商务管理系统。

包括客户信息分享管理、网上电子订购、网上现货销售、客户市场调查及资源申报、客户服务中心管理、网上合同审核、用户异议处理、询问单处理。

⑼.生产储区优化管理系统。

包括储区配置管理、板坯切割与装车优化管理、库存帐龄分析、库存结构分析、储区板坯跟踪管理。

⑽.企业决策支持管理系统。

包括数据分类和提取、智能报表管理、OLAP分析、数据挖掘管理、决策分析。

⑾.信息作业管理系统。

包括资讯供给及安全管理、计算机之间信息交换管理、应用系统发展管理、报表管理、公用子程序管理。

⑿.企业信息门户管理系统。

包括资讯授权管理、企业应用整合管理、企业入口网站管理、交易记录管理、流程控制管理、往来公司信息管理、应用程序管理。

⒀.办公自动化及人力资源管理。

包括日常办公、文书管理、公告信息、电子图书馆,以及机构管理、劳动合同管理、工资及人事管理、劳动法规、教育培训。

⒁.电能计量系统。

包括电量消耗数据采集管理、峰平谷电能平衡、负荷平衡、电能成本实绩、时段用电调整等。

⒂.信息系统安全加固管理系统。

包括调整公司服务器安全部署与测试、病毒系统定制开发部署与测试、网管系统部署与测试、服务器审计系统部署与测试、安全加固部署与测试、重要生产线网络系统保护的部署与测试、E盾系统部署与测试、网络边界防病毒网关及邮件网关的部署与测试等。

二、信息化系统的主要特征及水平㈠系统的主要特征武钢信息化按照“整合、高效、集成、创新”的原则建设,具有以下特征:⑴.信息高度共享,即管理信息按照要求均可向各生产工序、各机组下达。

⑵.以统一编码管理为突出特点,将所有信息转化为整个系统可识别和高效运行的系统编码,不但规范了现行的专业技术管理方式,而且整合、简化了管理业务流程,实现了系统的高效运行。

⑶.系统设计自始至终贯穿着品质一贯管理的思想,即从炼钢开始的各产品的成分设计、工艺流程设计、检验试验、产品放行,乃至售后服务、客户用料、质量反馈和改进,均能通过技术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运作和统一安排来实现。

⑷.围绕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复杂制程的多工序协同排产技术,满足企业内外约束的物料自动优化技术,财务管理与业务过程集成技术,面向钢铁业务流程主题的数据仓库构建和应用技术,面向设备全寿命周期的设备资产工程管理技术,应用于管控衔接多平台集成的安全保障体系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使多数技术经济指标与信息化实施前有明显的改善。

㈡系统达到的水平⑴.建立一套在适用于冶金企业整体产销资讯系统软件和硬件平台解决方案,该系统功能将涵盖冶金企业的销售、技术质量、生产、出货、财务、物流供应链、设备及工程、决策支持、客户关系、生产储区优化、信息作业和信息门户管理。

⑵.通过对企业的产销动态信息的掌握,将可显著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支持水平,提高企业精细化管理程度和加强企业内部监控能力。

⑶.根据市场的动态变化,系统将提供对市场的预测和分析,通过合同指导生产的计划安排,做到产销一体化。

⑷.在生产过程中,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和生产计划安排,按照调度策略模型优化生产调度,以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各种冲突与矛盾,将冶金企业的生产过程维持在高水平的连续化生产上。

⑸.根据生产过程监控结果,利用过程模型对生产过程控制进行工艺参数优化,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消耗,综合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⑹.有效衔接原料采购各流程,包括请购、询议比价、订购、跟催、收货验收、报支、结案等专业管理,使信息传递更为实时与正确。

全程管理原料标准与存货的相关业务信息,既提升原料质量管理,保障精料供给,又有效降低企业采购成本。

三、信息化给武钢带来的管理变革㈠信息化加速了管理理念的转变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场管理革命,是管理思想、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更新。

企业信息化对武钢的管理理念与国际接轨,促进管理现代化、转换经营机制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如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实施流程再造,建立适应市场要求的供应链,大幅度减少中间管理层等,都是管理思想和理念的重大突破。

㈡管理机构向扁平化转变整体产销资讯系统的建设,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推动了业务流程再造(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

原有的金字塔型结构为精简、高效的扁平化结构所取代。

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从而大幅度地减少了武钢的管理层次。

㈢管理方式实现了流程化武钢过去的管理方式主要通过人工等方式来实现,程序、信息不公开、不透明,人为因素影响大,容易出现管理失控。

通过信息化建设,改变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传统管理方式,信息公开,程序透明,运营规范,各项业务流程简化和规范,实现了动态管理,并同步实现武钢各项管理流程的持续优化。

㈣生产规范实现了软件化武钢过去的产品标准、技术规范、检验标准等均是成文标准文件,对其理解因人而异,信息化系统设计时已将其软件化,有效地减少了人为因素。

产品规范和冶金规范由技术部门统一建立并维护,保证了系统性、规范性和正确性。

另外,管理规范软件化,也解决了企业核心技术的保密问题,避免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一个人手里,从根本上避免了因一人跳槽造成企业核心技术流失的风险。

㈤操作方式电脑化整体产销资讯系统投运后,许多操作由计算机代替,管理效率提高了。

如过去质保书所需各栏位参数均由各产线检查站安排专人人工输入,人员多、易出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