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刘渡舟医案:突发性耳鸣耳聋+治疗耳鸣特效方+听力的衰减和什么有关?王,男,53岁。
1994年3月16日初诊。
患者因恼怒,八天前突发右侧耳鸣。
其声甚大,如闻潮汐,头部轰响,右侧颐部灼热而胀,吞咽时耳内捣捣作响,以致不闻外声。
西医诊为“急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与“传音性聋”。
患者夜寐不安,晨起咳吐粘痰,两目多眵。
舌红、苔白,脉弦滑小数。
辨为肝胆火盛,循经上攻耳窍。
治宜清泻肝胆,养阴通窍。
疏方:连翘10g、柴胡16g、漏芦10g、白芷8g、玄参15g、丹皮10g、夏枯草16g、天花粉10g、黄连8g、黄芩4g、生石决明30g、牡蛎30g服药三剂,耳鸣大减,能闻声音。
七剂服完耳鸣自除,听力复聪。
再以柔肝养心安神之剂,以善其后。
[按语]耳鸣耳聋之患,当辨虚实。
一般而言,暴病者多实,久病者多虚;病在肝胆少阳者多实,病在肾脏少阴者多虚。
本案耳鸣耳聋起于恼怒与情志不遂,突然发作,则为实证可知。
盖恼怒伤肝,疏泄不达,使肝胆气机郁滞化火,少阳胆经“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少阳胆火循经上攻,火盛气逆,闭塞清窍,故突见耳鸣如潮,耳聋不闻......故治疗本案以清肝胆之火,兼利肝胆之气为主。
方用柴胡、黄芩疏肝清胆,和解少阳;连翘、黄连、玄参、丹皮、天花粉清解热毒,兼养阴津;夏枯草、生石决明、牡蛎潜肝胆之阳亢;漏芦、白芷透窍散邪。
本方清中有透,降中能滋,用治肝胆实火上攻之突发性耳鸣耳聋,最为适宜,故获佳效。
————————————————————延伸阅读:《何任临床经验辑要》P482 耳聋耳鸣(神经性耳聋)龙某,女,54岁,工人,1984年8月20日初诊,耳聋已久,时有耳鸣,头眩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苔黄厚,溲黄,先宣泻肝胆湿热(西医五官科诊为神经性耳聋)。
处方:龙胆草9克,炒山栀9克,黄芩9克,柴胡9克,泽泻9克,车前子9克,木通6克,当归9克,生地黄12克,生甘草6克,7剂。
复诊谓服用本方无头眩,口苦、烦躁渐解,又自行续服数剂。
后于9月14日复诊,头眩、烦躁痊愈,惟耳聋尚未除,大声呼喊亦难听闻。
舌质微黯,脉弦细。
治宜益肝肾、理气血。
处方:川芎9克,柴胡9克,制香附9克,女贞子12克,旱莲草12克,枸杞子12克,石菖蒲9克,郁金9克。
耳聋左磁丸每日18克(分吞)。
10剂以后,耳聋已渐愈,耳鸣亦瘥。
又续服10余剂,耳聋耳鸣基本痊愈。
按:本病例初诊所见者,为肝胆实火夹湿之证,故先投以龙胆泻肝汤。
头眩、烦躁、口苦等瘥解以后,惟耳聋不除。
诊舌苔黄厚转为舌质微黯,脉象弦数转为弦细,此一转变反映肝肾不足、气血不得疏利之象。
西医诊为神经性耳聋。
按听力障碍而言:由外耳、中耳病变引起者为传导性耳聋;由内耳或听神经病变而致者,为神经性耳聋。
耳鸣为听觉功能紊乱而出现的一种症状,可间断而作,可持续而作。
本例病人工作环境中噪音甚强,更易得此症。
先是将肝胆湿热清泻后,复诊出现肝肾阴亏及气血不通利之征,故而以益肝肾之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以补肾养肝,有平补之功。
配以王清任之“通气散”(柴胡、香附、川芎),此为王氏治耳聋专方。
原方谓:“治耳聋不闻雷声。
余30岁立此方”云云,足证为王氏得意之效方。
顾名思义,并从猿药味之性能而言,有通利气血之作用。
以病者舌质微黯,可知为其症所宜。
至于杞子之补益肝肾,菖蒲之通窍,郁金之解郁行血通瘀,均有辅佐上药之功。
耳聋左磁丸即柴磁地黄丸,乃六味地黄丸加柴胡、磁石。
为治肝肾阴亏所致之头眩耳鸣之常用药,六味丸之加味也。
《干祖望耳鼻喉科医案选粹》摘录:耳,主要归属是肾与肝胆,虚症多考虑肾,实证多考虑肝胆。
次要为脾,实证为湿浊内蒸,虚症为脾气不足。
旁及心与肺,还有心火偏旺及炎症亦可考虑及心。
急性耳咽管阻塞,可以考虑肺。
突发性耳聋多为实证,从肝胆论治,用柴胡清肝散。
详见刘渡舟医案“突发性耳鸣耳聋”;久聋多为虚症,从肾论治。
耳鸣、耳聋1、耳鸣有真伪:真性耳鸣——自觉耳内鸣响,鸣声为持续性。
假性耳鸣(震动型耳鸣)——鸣声有节奏,与心律同步,压迫颈动脉耳鸣消失,治疗大法以活血化瘀为主。
2、耳鸣的虚证与实证:耳鸣音量大、音调高亢、拒纳外来噪音为实,反之则虚。
实证不能用六位地黄丸。
3、几种耳鸣耳聋的治疗:日久顽固性耳鸣耳聋,用冲击疗法治(用升提上冲之品:升麻、柴胡、蔓荆子、葛根)卡他性中耳炎导致的耳聋,“耳聋治肺”:由于耳咽鼓管阻塞所致,病在初期风热用桑菊,风寒用三拗汤疏风宣肺。
若进一步出现积液,渗出卡他,属于中医痰饮,为时已久,无明显外邪,用六君子汤健脾化痰。
航空性中耳炎导致的耳聋,鼓室内气压与外界气压失去平衡,由此导致中耳损伤。
大气压突变,气必受损,伤久则气耗而虚,治当扶气。
气宁-气乱-气闭-耳暴闭,用流气饮。
鼓膜虽无破溃,生脓积液情同溃疡,溃疡重脾胃,调理脾胃。
分泌物的气味,凡黄稠有气味者肝胆有湿热;臭甚脓少者,考虑胆脂瘤,可做X光排除,味腥者,为寒为虚;抹布味者实证有湿,虚症为寒。
胆脂瘤中医无法医治,西医手术。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初期宣表解毒;中期峻剂;后期和平剂,恢复期扶正。
药物性耳聋,治愈的希望很小。
不论耳鸣或耳聋,开窍、通窍药都是必用之品,常用的有菖蒲、路路通, 通草等。
此外麻黄、葱(茎)、通天草(即荸荠地面上的茎穗) 等也有开窍作用,但临床上较为少用。
实证宜疏风祛邪, 这是毫无异议的。
而虚证的鸣、聋,应在扶正法中重恃“镇坠” , 也就是取用向下的重镇法。
以下内容摘自耳鼻喉科泰斗干祖望的文章《中医对耳鸣、耳聋的认识及处理》,中级医刊1984年第7期耳鸣、耳聋和两者的关系《医学人门》谓: “耳鸣乃聋之渐也” , 所以中医把鸣、聋两证视为同一病种。
不论病因机转的概念, 辨证所用的方法以及论治上取方用药基本相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很多聋病往往以耳鸣为前奏, 很多的鸣者伴以听力下降。
当然也有单独出现者, 但它的辨证论治,也还是一样。
......辨证论治【风邪闭窍】都为实证, 所以发病急骤,或较为急性。
一般多为感冒、腮腺炎、带状疱疹等急性传染病后期。
也有由感寒受风或风热上扰而致者。
常在短期内听力明显下降,甚至失听。
相反的自声增强。
如有鸣声, 则轰轰高亢。
全身症状常伴有凛寒、发热、头痛、口渴、关节疼痛? ? 等等。
局部检查鼓膜正常或下陷,耳咽管常有阻塞情况。
测听显示, 传导性聋为多见。
舌苔薄白者多, 薄黄者少。
脉浮。
论治:取用疏风宣解法,常用方有银翘散(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豆豉、甘草)、桑菊饮(桑叶、菊花、桔梗、甘草、杏仁、薄荷、连翘、芦根)等。
笔者喜用三拗汤(麻黄、杏仁、甘草)。
以上诸方不是所有的药品照数取用, 可以有所加减(下同)。
如为火盛所致,则酌加清热药。
寒邪所致, 酌加祛寒药。
【疾浊上蒙】发病有急有缓,而且急缓之间相差很大。
除听力下降之外, 必然有阻塞, 憋气及胀满感,好像有棉絮塞在里边一样,严重的可闻水声汨汨。
耳鸣则音量大而音调并不太高。
全身症状无急性病态, 但往往与全身性痰证相并存。
有头部重胀或钝痛, 浑浑焞焞,胸口窒闷失畅。
舌苔滑润厚腻, 舌质淡白。
脉多软涩。
局部检查: 鼓膜浑浊, 或鼓室内有液体积存, 经过鼓膜可见呈凹形的液体,当吞咽、撰涕或施行吹张术时,可见鼓室内有气泡。
测听也以传导性聋为多见。
论治:取用利湿消痰、化浊开窍法。
代表方有二陈汤及其衍化出来的诸多姐妹方药如温胆汤、涤痰汤、异功散,或半夏白术天麻汤。
如虚证, 用六君子汤。
【气郁窍闭】本病有虚有实, 辨证关键在乎脉象及病史,局部检查的参考价值反而并不重要。
局部症状, 以憋气为主,但远不若痰浊上蒙的严重。
鸣声也是大而不高。
论治取理气开窍法, 如加减木香疏气饮(木香、陈皮、香附、苏叶、石菖蒲、白芷、丁香、大腹皮、路路通) 之类。
虚者, 补中益气汤(升麻、柴胡、党参、黄芪、白术、陈皮、当归、甘草、生姜、大枣) 之类。
【肝胆火旺】发病也较迅速,甚至在突然之间完全失听。
必然伴以耳鸣, 鸣声高亢刺耳, 甚至像火车、飞机、鼓风机样的使人烦躁不安,病人往往感到这种耳鸣比耳聋更难受。
头痛、头胀、头昏、眩晕、胁痛、口苦、面红、目赤、血压增高等, 为必其的全身症状。
脉弦、有力。
舌薄苔,也可薄黄苔, 质红或尖边红。
局部检查: 鼓膜正常, 测听可出现神经性耳聋。
论治:当然以清泻肝火胆火为主,常用代表方有龙胆泻肝汤( 柴胡、生地、黄芩、山桅、木通、车前子、泽泻、胆草、当归、甘草) 或桅子清肝汤(柴胡、白芍、黄连、黄芩、山栀子、石膏、丹皮、川芍、牛蒡子、甘草、当归) 等。
有时夹有痰浊的, 可用加减龙荟丸(龙胆草、芦荟、黄芩、山栀子、当归、胆星、神曲) 更为贴切。
【痰阻清窍】在临床上可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 急性的,常为爆震性耳聋, 伴以强烈耳鸣, 可有眩晕及耳内疼痛症状。
脉、舌无参考价值。
检查可见, 鼓膜可能暗晦浑浊, 但也有正常者。
慢性的,为原因不明的失听,无全身性或特异性症状。
测听为传导性聋居多, 当然也有混合性的。
论治:急性的活血破瘀法,代表方为复元活血汤(柴胡、花粉、归尾、炮山甲、桃仁、红花、大黄、甘草) 。
慢性的通窍活血汤( 红花、桃仁、赤芍、川芎、老葱头、生姜、红枣)。
因气为血帅、血随气行, 有在破血中往往参用理气药, 则复元通气散.( 木香、茴香、山甲、青皮、甘草、陈皮、白芷、漏芦)中也可选择几味与以上两方混合取用。
【中气下陷】起病缓慢, 大多在不知不觉中听力在下降。
如有耳鸣,则鸣声音调低沉而音量较大。
全身性症状为运化无力, 食欲不振, 大便多搪薄。
小便清白, 甚至频频欲解。
眩晕倦怠,四肢沉重乏力。
面色恍白无华。
冬令特别畏寒, 下肢冰冷不温。
脉大而濡软。
舌薄白苔, 质嫩胖色白,甚至舌边齿印如锯。
听力测验为混合性聋者为多见。
鼓膜下陷。
论治:当以益气升阳、补脾健土为法,常用方有补中益气汤( 内容见前) 或益气聪明汤(升麻、葛根、党参、黄芪、白芍、川柏、蔓荆子、甘草)。
如其偏寒者加些温阳祛寒药。
如其情志不畅所致者, 参用消遥散( 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薄荷、甘草、姜)。
【营血不足】表现为耳鸣不息, 或轰轰然声大而低,或蝉噪的吱吱声。
听力下降为进行性。
全身症状伴有面色苍白,头晕目花, 腰酸背痛, 蹲久骤立即两眼发黑及口干等。
脉细小而软,或大而空。
舌薄苔, 质淡或瘦。
局部检查, 无特殊变化。
侧听大多为神经性聋。
治疗比较简单,常用代表方为四物汤( 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加味。
有时归脾汤(黄芪、党参、茯苓、木香、酸枣仁、远志、当归、白术、桂圆肉、甘草、生姜、大枣) 也可取用。
【肾虚精脱】一般长期的耳鸣、耳聋,当第一个考虑的就是此证。
鸣声音量小而音调锐高, 有时轰轰然, 有时吱吱不息, 日轻夜重, 无时或息,在夜深人静时更使人难以安静。
失听程度不等, 可以从稍有障碍到完全失聪。